客家传统文化文化之“九狮拜象”

赣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而它的民俗文化则是以汉族传统文化为主,并且这里又保留与传承着丰富的客家传统文化,其中赣南客家民俗文化因其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厚而为世人所瞩目,今天所要讲的“九狮拜象”就是其中之一。

客家传统文化文化之“九狮拜象”

一、“九狮拜象”起源

“九狮拜象”是元宵节前后常见的民间灯彩。它起源于明末清初,是在龙灯、狮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民间灯彩,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原多为“姓氏龙灯”,以显耀一个家族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和文化修养。后来逐渐淡化了姓氏色彩,融入了祈福、驱邪、歌功颂德、展示威武强盛、喜庆娱乐等丰富内涵,体现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客家传统文化文化之“九狮拜象”

二、“九狮拜象”组成以及意义

九狮拜象”一般由1龙、9狮、1象、1麒麟、1牌灯和1座锣鼓彩亭组成,在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和其它重要节庆目进行表演。栩栩如生的狮、象、麒麟和龙在整个表演过程中采以舞蹈的形式,翻头转颈、舔嘴咋舌,尤其是眨眼摇耳的狮子千姿百态,表现出或温和或凶悍、或憨态可鞠或活泼调皮的各种态势。将这些灯彩融为一体,蕴涵歌功颂德,迎春接福、九州同庆、万象更新之意。

客家传统文化文化之“九狮拜象”

象和狮是最重要最醒目的组成。象气盖如山稳固庄重,是权力、地位、势力的象征。它既有形象色彩,带有对故土、先民的记忆;它又有佛教色彩,象是慈和动物,喻为佛王;它是相(宰相)的谐音。而狮隐喻等级,又喻示农村六畜,当地有"猪养象"、"狗养狮子"、"牛养麒麟"、"龙养五谷"之说,"养"有相生和象征之意。

客家传统文化文化之“九狮拜象”

故“九狮拜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融音乐、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于一体,表演的队伍一般由数十人乃至百余人组成。乐器有沙喇子、唢呐、锣鼓等组成,乐曲常用的唢呐牌子有“三子对”、“将军令”、“满堂红”、“得胜歌”、“状元游街”等,旋律奔放优美,响亮欢快、红火,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表达了客家人对风调雨顺年成丰熟的祈愿,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客家人意气风发、精诚团结、奋发图强的向上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