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動“預演”到主動應變

伴隨“停課不停學”的實施,人們看到了尋求出路的教育管理者、從講臺前被推到屏幕前的教師、驚慌失措的家長……由“停課不停學”引發的喧囂,恰恰揭示了我們觀念中長期存在的“上課”等同於“學習”的誤區。

如果我們從更高層面審視就會發現,這一切是註定要發生的。人類社會對教育的需求不再囿於工業文明中以班級授課製為核心的規模化教育,而是逐漸轉變為個性化、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方式,基於互聯網的混合學習必然會成為未來教育的發展模式。可以說,“停課不停學”使我們被動地進行了一場未來教育的預演,接下來我們必須主動完成一場變革。

在此,我想結合上海“停課不停學”的實施情況,反思我們如何在這場變革中有所作為。

如果我是一名有智慧的行政管理者,我會在共克時艱的困難時刻開啟一場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爭實現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新突破。

非常之時行不凡之事,我會抓住疫情期間的“時間窗口”集聚眾智,在充分利用各方資源的同時,優化網上學習平臺,與師生共同建設一個屬於自己的學習樂園,使教育信息化水平前進一大步。

當疫情結束,“迫不得已”的權宜之計變為“意在高遠”的長期戰略,我會把特殊時期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延續下去,聚焦教學與技術的融合,喚醒廣大師生的研究與創新力量,持續開發豐富、開放、可選擇的學習資源,建立公共教育教學數字資源庫,實現“一校名師、全區共享”,創造“面向人人、隨時隨地”的泛在學習環境,提高區域整體的教育優質均衡水平。

如果我是一名有情懷的校長,我會聚焦學生的全面發展,探索麵向未來的學校轉型。

在按照“一校一策”的要求安排好線上學習、確保教學計劃落實的同時,我會關心居家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成長,指導開展各種線上活動,如體育鍛煉、才藝秀、家務能力展示、親子游戲、跨時空心理加油站等,力求統一安排與自主規劃結合、視力防護與控制體重結合、科學與人文結合,從而實現“五育”並舉,全面育人。

與此同時,我會著手規劃學校未來的發展路徑,利用信息技術打破校園有形圍牆,把一切有利的社會資源引入學校,極大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推動以創新合作能力培養為重點的教學改進,把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參觀考察、研學旅行等結合起來,線上線下融為一體;建構以生為本的現代校園文化,鼓勵學生自主管理,增加家長和社區的參與,形成“數字化難民”(60、70後教師)迎頭趕上、“數字化移民”(80、90後教師)如魚得水,“數字化原住民”(00、10後學生)個性成長的和諧生態。

如果我是一名有追求的教師,我會把握這次自我專業能力成長的重要契機,成就更好的自己。

學生在哪裡,課堂就在哪裡。我會積極投身網上教學,打破各種有形無形的壁壘,不斷提高“硬核”專業本領。師生分離才會發現課堂互動交流的珍貴,我不僅會耐心答疑解惑,更會注重對學生的心理關懷、方法點撥、興趣激發、情感交流。

疫情期間,上海市各學段、各學科有一千多名骨幹教師參與錄製相關課程,他們中有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資深教研員,我不僅可以博採眾長,瞭解本學科名師如何分析核心知識點、如何破解難題,還可以觸類旁通,學習其他學科名師如何啟思激趣、如何學科育人。相信經過這次“閉關修練”,我可以“滿血狀態”迎接復課。

如果我是一名有遠見的家長,我會珍惜這段寶貴的時光,拓展家庭教育邊界,與孩子共同成長。

我不會過於焦慮,因為未來更多的是通過無邊界的網絡進行自主學習,這也是將來社會發展的主流。疫情期間,在家網上學習正是學會自我管理、找到學習樂趣的最佳培養時機。我會啟發孩子思考:究竟什麼是學習,學習究竟為了什麼,怎樣才能真正學有所獲,並以此為起點發展自主學習能力。

我會迴歸第一教師的角色與孩子共同成長。在鼓勵孩子自主選擇喜歡的課程的同時,讓孩子明白“上課”不等於“學習”,拋開書本有太多可以學習的途徑。更重要的是,與孩子共同見證全民抗擊疫情的戰役,讓彼此在所見所聞所思中更加尊重生命、敬畏自然、關心他人。

(作者繫上海市教委督導室副主任)

《中國教師報》2020年03月11日第1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