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悟其心法,得其意會!


中醫的悟其心法,得其意會!


中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古今名家,無一不是從豐的臨證經中總結出新,輔翼前賢,不斷為中醫藥的發展活力,當前我們身處中醫藥發展的最佳歷史機期,更當總效驗之案,承先自後,以使來者,用中醫之力,為全民大健康服務。

學習中醫關鍵在得其意會,悟其心法,必須具有十分專注和意會的鑽研精神,誠如清代新安醫家程國彭所說:“此道精微,思貴專一,不容淺嘗者問津;學貴沉潛,不容浮躁者涉獵不難理解,醫者意也,不得其意,則雖博極群書,而於醫茫然莫辨;得其意,則守古法而非苟同,變古法而非立異,引申觸類,起斯人於阽危,躋生民於壽域也。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古人不能以意告今人,今人當以意會古人也。儒道有心傳,醫道亦有心傳,心傳者,非口所能言,非筆所能述,要在心領神會而已。如大匠誨人,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學者雖不能捨規矩為方圓,然須神明於規矩之中,變化於規矩之外,而巧妙以傳,不必執規以為圓,而圓自無不中規;不必執矩以為方,而方自無不中矩。夫巧妙詎能驟得,必博覽群書,簡煉揣摩,由博返約,加之臨證多則見識廣,所謂熟能生巧是也。若讀書多而臨證少,則胸中了了,指下難明;臨證多而讀書少,則大海茫茫,望洋莫辨。是以讀書臨證,兩不可廢。誠能久久圓熟,臨證即是讀書,讀書無殊臨證,巧妙自此而生,心傳由此而得,其他岐黃之道思過半矣。從來醫法,只以能言其所當然,而不能言其所以然,病症只說得一面,而未說得三面,吾人讀書,雖從某一面悟出其三面,從其所當然悟出其所以然,由此體會入微,自能一旦豁然貫通矣。故臨證經驗是在繼承前賢經驗的基礎之上,反覆實踐檢驗總結的結果,對我們中醫診病能力的提高有著彌足珍貴的參考價值和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