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替《詠鵝》成為一年級第一首古詩,《漢樂府·江南》好在哪兒?

教科書的修改決定,我們作為局外人是不清楚的。就好像魯迅退出,為什麼?社會反響那麼多,有什麼結果?

所以,討論官方為什麼這麼做是沒有意義的,也許真的就是因為這麼多年了,上來一位新教研組長,他更喜歡漢樂府而已。而且《詠鵝》經過這麼多年的啟蒙教育,加上現在小孩子學齡前教育的推廣,基本上沒有進入小學的小孩也會背誦了吧?那麼換一首有什麼問題?

代替《詠鵝》成為一年級第一首古詩,《漢樂府·江南》好在哪兒?

我們到不如來欣賞下這首樂府詩,看看它好在哪裡?我們作為家長,如何在教材變動的情況下去多給孩子們一些課堂之外的詩詞教育?



《漢樂府·江南》


江南可採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這是一首平白如話的寫江南女子採蓮的小詩。我們知道,詩的起源就是歌詞。哪怕在漢朝詩開始脫離音樂獨立存在,成為徒歌,演唱其實一直也在延續,所以有樂府詩集。我們從這些樂府詩也可以看得出來,中國的古詩在兩漢時期就奠定了自己的特色。這個特色不是指音韻、平仄、格律,因為漢字的音韻學要到魏晉的時候才出現,而伴隨著音樂演唱的詩是不需要本身音調起伏的。

我們這裡說中國詩歌的特色,是指表達方面。中國古詩的表達方式是含蓄的,隱藏的,不明說,但在字裡行間你可以感覺得到。

代替《詠鵝》成為一年級第一首古詩,《漢樂府·江南》好在哪兒?

《漢樂府·江南》就是一首民歌,只有前三句看上去押韻(古音不做定論)。這首詩雖然題為江南,其實只是取了首句的前兩字而已,實際上是寫採蓮。“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可是有沒有具體寫採蓮?沒有,而是寫蓮葉田田。江南可以採蓮了,蓮葉擠擠挨挨,重重疊疊,迎風盪漾。接下來是不是接著該寫採蓮了?依舊沒有。“魚戲蓮葉間”,又去寫魚兒在蓮葉之間游來游去,中間、東、西、南、北就這麼重複了五句。

可是我們讀起來,並沒有繁複的感覺,我們感覺到採蓮的少女,一邊採蓮,一邊東張西望,看著這些魚兒歡快地到處遊動。這就是中國詩歌的特色,隱藏的意向構建,無一字寫人,人卻活了,無一字寫事,事卻說完。而且這是一首民歌啊,那少女一邊採蓮,一邊看著魚兒,一邊輕輕緩慢地唱著這首詩,那種歡快的心情躍然紙上。

這是一種什麼水平?這是一種原始的、質樸的、沒有被華麗詞藻汙染的文采。

代替《詠鵝》成為一年級第一首古詩,《漢樂府·江南》好在哪兒?

簡單、樸質、樂感、意象、聯想也許就是新教材選用這首詩給一年級的小朋友啟蒙的原因。因為孩子們同樣簡單、樸質、陽光、想象力豐富、心靈純潔。

對小孩子們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一年級教學的重要職責,現在已經有了為這首《漢樂府·江南》新譜的曲,也就是說即使作為一首兒歌,也是可以快速幫孩子們搞清楚東南西北和培養起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當然,《詠鵝》也不差。《詠鵝》是對鵝的一種具體的描寫,這種描寫形象而生動,對小孩子的文字能力也是有幫助的,可以教會小孩子如何去觀察形容一樣東西。但是要說七歲的駱賓王寫鵝就能表現出遠大志向,應該更多是大人的附會。

還小孩子以小孩子的天真,也許《漢樂府·江南》真的更好。

你看,也未必都是荒唐事。對麼?周樹人同志。

代替《詠鵝》成為一年級第一首古詩,《漢樂府·江南》好在哪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