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北京市高考適應性測試語文試題

2020 年北京市高考適應性測試語文試題

本試卷共 10 頁,150 分。考試時長 150 分鐘。考生務必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

作答無效。考試結束後,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併交回。

一、本大題共 5 題,共 18 分。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 1-5 題。

材料一

我國文字的產生,基礎是"象形"。最初寫字就是畫畫,加上中國文字書寫所用的特別的工具,可以使點畫的形態有粗細、強弱、肥瘦、剛柔、方圓、曲直等變化,這就使得我國的文字書寫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為了一種藉助於點、線、形的種種變化、組合和結構以體現形式美的藝術。

即使從商代算起,漢字也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隸書、楷

書,漢字的形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古今漢字形體的不斷演變,字形的圖畫性逐漸減弱,

符號性逐漸增強,漢字的書寫逐漸形成了諸多風格迥異的書體形式。

我國曆史上不少書法理論家,對於書法藝術的書體創作有過很好的討論。唐代孫過庭曾

說過:"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章草需要端正安適,從容穩和,而不是欹側取勢,荒卒急遽。)。"孫氏的觀點表明,書法藝術可以通過漢字的不同書體體現,不同的書體具有不同的表現力。清代劉熙載則把不同的書體分為兩大類,他說:"書凡兩種:篆、分、正為一種【 1 】,皆詳而靜者也;行、草為一種,皆簡而動者也。"依據劉氏的區分,前一類書體顯然宜於表現靜態之美,而後一類書體則宜於表現動態之美。

對於構成書法藝術美的現實根據,我國曆史上的書法家、書法鑑賞家和理論家,也有很

好的認識。漢代書法家蔡邕(擁音)就明確指出,書法的點畫形體必須處處能引起人們對於現實中種種美的形體和動態的聯想,才算得上是藝術。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瓘(慣音)認為,書家在創作時應該把自己從無限多樣的現實世界感受到的種種形態的美,集中地體現在書法的點畫形體上,並由此抒發出自己內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謂"囊括萬殊,裁成一相;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託以散鬱結之懷"。

書法是漢字造型的藝術,屬於形象藝術。但是,相比繪畫、雕塑、戲劇等,它又是一種

相對較為抽象的藝術。對於懂得書法藝術的人來說,一幅優秀書法作品的藝術效果不會低於

優秀的繪畫。書法藝術魅力巨大,書法史上諸如墨池筆冢(草書大家懷素學書分刻苦,:"筆冢墨池"的成語典故就是由他所得。綠天庵,是唐代著名書法家,人稱草書聖手的懷素出家修行,種蕉練字的地方。著零陵縣誌記載:綠天庵清咸豐壬子年毀於兵,同治壬戍年郡守陽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有懷素塑像。庵後一處刻有"硯泉"二字,是懷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筆冢"塔,懷素寫禿了的筆都埋於此。庵正北七十餘步有有墨池,是懷素洗硯處。當然,也有人說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墨池化用了他的典故。筆冢則是懷素和尚勤練狂草棄筆無數化來的典故)的故事,早已成為傳誦千古的佳話。

(取材於劉綱紀《書法是一種藝術》)

註釋:【1】分,即"八分",書法字體的一種。正,"正書""正楷"的簡稱。

1.根據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 分)

A.書法藉助點、線、形的變化、組合和結構來體現美。

B.書法藝術美的現實根據,不包括生活中的靜態事物。

C.書法家可以通過書法的點畫形體,抒發特定的情感。

D.與書法藝術相比,繪畫、雕塑、戲劇相對更為形象。

2.根據材料一,下列對書法作品創作中的漢字造型沒有產生直接影響的一項是(3 分)

A.漢字特殊的書寫工具 B.漢字風格迥異的書體形式

C.書家不同的審美追求 D.書法史上墨池筆冢的故事

材料二

"龍躍天衢,虎臥鳳闕",是梁武帝對王羲之書法的評價。一方面讚美了王氏書法的動感

強烈和奔逸絕塵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讚賞了其靜態之美,尊貴、安寧,在不動中散發出平

和的韻味。

動態易於引起欣賞者的注意,書法亦如此。安靜的人常常寫安靜的字,靜也是一種效果。

比較起來,靜態的書法更像一位嫻靜的淑女、一位參透滄桑的老者、一位心如秋空的隱者,

眉眼安詳、不動聲色。此時,性急的欣賞者的身影一晃而過;只有細細品味、善於挖掘的欣

賞者,才能夠駐足品賞,由表象到內在,由平面到立體,爬梳鉤沉,靜中得益。

金文中有不少名篇,就如同它們的載體——青銅的鐘、鼎,敦實、憨厚、古樸,流傳至

今,依然魅力不減。如《多友鼎銘》,在每一個字橫平豎直的基礎上結合了彎曲、圓弧,使平衡中略有小變通,同時以斂約為主,看似疏朗,凝聚感又很鮮明。這讓人想到了厚重、穩當,聽到了深沉的金屬之聲。南朝的虞和有言曰:"古質而今妍,數之常;愛妍而薄質,人之情。"可見,前人就已經看到審美的偏頗了——質樸無華、不刻意表現的靜態往往受到冷落。把字寫安靜,對書法家來說也並非易事。唐代虞世南的書法作品《夫子廟堂碑》,是很典型的橫平豎直,甚至沒有太強的個性,寫得十分從容,外形柔和,內在遒勁。它告訴自唐代以後的欣賞者什麼叫作斯文、文雅。

作品之靜,反映出書法家對美學理念的追求及人格風範上的修煉。靜態、靜趣、靜遠這

一類的書法,能讓人心靈寧靜、心境空明,宛如見月。

(取材於朱以撒《宛如見月》)

3.根據材料二,下列對書法作品中關於"靜"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靜的書法作品比動的書法作品藝術價值高。

B.靜的書法作品具有外表柔和、樸質的特點。

C.虞世南的《夫子廟堂碑》書法因靜而顯雅。

D.靜的書法作品能讓人心緒安和、心境悠遠。

材料三

書法作為一種漢字造型的藝術,在線條、結構、章法、意境等方面都十分講究。

書法線條有方筆、圓筆的不同,用筆方法則有中鋒、側鋒的差別。鐘鼎、石鼓,尤其是

秦代小篆,多用中鋒圓筆寫成。中鋒用筆產生的圓筆線條,給人以圓融渾厚的美感。前人常

以"折釵股""錐畫沙"來比喻,意思是線條要像折釵股那樣富有彈性力量,像錐畫沙般乾脆勁利。隸書筆畫多采用方筆,一般是橫畫豎或豎畫橫起筆,行筆多以側鋒書寫。筆畫方勁古拙,如斬釘截鐵,給人以鋒芒外露、剛健雄勁的美感。

積點畫以成字,將各種點畫組成單個字形,稱為"結體""結字",亦稱"間架結構"。點畫好比磚石椽柱,結構則是架屋建房。書家在單字構造上無不匠心獨運,各有其獨特的結字方法。結體的首要之點在於穩,有了穩固的重心,才能談得上其他的變化。但如一味平穩則失之呆板,所以又要"始於平穩之靜,終於變化之動"。在結體中常常運用造險、破險的手法,使書法險中求穩或穩中寓險,富於變化。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在布白謀篇上也十分講究,即追求一種章法之美。書法作品前後相管

領、相應接,字與字相呼相應,行與行相承相接,總之要達到疏密得體、揖讓有致、動靜相

宜、顧盼生姿。章法的好壞與運筆節奏、墨韻變化、結構氣勢有著密切的關係。

書法作品的藝術魅力,不僅在於它的用筆、結體以及章法布白的高度技巧,更重要的是

書法家創造了書法美的意境。通過意境的創造,書家引導著他的欣賞者去遐想,去回味,"既

使心靈和宇宙淨化,又使人在超脫的胸襟裡體味到宇宙的深境"。

書法的意境往往隨著書家的修養而有不同的深度、高度、闊度,體現在書法上就是"大、

重、拙"。唐代的顏真卿、近代的康有為都力求創造出一種雄偉、高深、博大、厚拙的風格意境。而宋代的蘇、黃、米諸家,則極力創造出一種靜遠、空靈、幽深、雅健的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美。

(取材於歐陽龍《歷代書法作品賞析》)

4.根據材料三,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一項是(3 分)

A.書法藝術鑑賞範疇包含書法中的線條、結構、章法、意境等。

B.鐘鼎、石鼓和秦代小篆,多是中鋒用筆,給人以圓融渾厚的美感。

C.書法家常常運用造險、破險的手法來構建每個字的穩固重心。

D.為實現書法作品大、重、拙的意境,書法家應注重提高個人修養。

5.綜合以上三則材料,簡要回答如何欣賞書法藝術的靜與動。(6 分)

二、本大題共 6 題,共 25 分。

(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題。(共 18 分)

秦武安君伐韓,拔野王。秦左庶長王齕攻上黨,拔之。上黨民走趙。趙廉頗軍於長平,

以按據上黨民。王齕(合音)因伐趙。趙軍數戰不勝,廉頗堅壁不出。趙王以頗失亡多而更怯不戰,怒,數讓之。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遂以趙括代頗將。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王不聽。

秦國左庶長王齕率兵進攻上黨郡,成功攻下。上黨的百姓往趙國逃跑。趙將廉頗駐軍在長平,來接應上黨逃來的百姓。王齕趁勢進攻趙國。趙軍屢戰屢敗(損失了一員副將、四員尉官)。趙將廉頗堅守營壘,拒不出戰。趙孝成王因為廉頗損失傷亡大而又膽怯不敢出戰,很生氣,屢次責備他。秦國應侯範睢又派人到趙國用千金施行反間計,散佈說:"秦國所怕的,只不過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擔任將軍而已。廉頗容易對付,而且他將要投降啦!"趙王於是讓趙括代替廉頗擔任大將。藺相如說:"大王您根據趙奢的名聲任用趙括,這就好像用粘住調絃的琴柱再彈琴呀!趙括只能死讀他父親的兵書,不知道結合情況來變化。"趙王不聽。

初,趙括自少時學兵法,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則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王所賞賜者,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鄉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稱,妾請無隨坐!"趙王許之。

從前,趙括從小學習兵法時,自以為天下沒有對手;曾經跟他父親談論用兵的事情,趙奢也不能難倒他。然而並不說他高明。趙括的母親問這是什麼緣故,趙奢說:"帶兵打仗,就是出生入死,但趙括談論它卻很隨便。假使趙國不用趙括做大將也就罷了;如果一定要任他做大將,那搞垮趙國軍隊的,一定是趙括!"到了趙括將要出發的時候,他的母親向趙王上書,說不能任用趙括為大將。趙王說:"為什麼呢?"她回答說:"當初我侍奉他父親,那時他父親當了將軍,親自捧飯敬請進餐的人有上十位,當作朋友看待的人有上百位。大王以及王家貴族所賞賜的東西,全部分給軍中官吏、士大大。接受任命那天,一心奉公,不問家事。現在趙括一被任命當了將軍,就面向東而坐,接受將佐拜見,軍中官吏沒有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給的金銀布匹,他運回家裡,而且每天察看好房子好地,能買的就買。大王以為他像他父親,其實他們父子的心是不一樣的,希望大王別派遣他去。"趙王說:"你不要管這件事,我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趁機說:"假如以後他有不稱職的情況,我請求不要牽連我治罪。"趙王同意了她的請求。

趙括至軍,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出兵擊秦師。武安君佯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括乘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之後,又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趙軍食絕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趙括自出銳卒搏戰,秦人射殺之。

趙師大敗,卒四十萬人皆降。武安君曰:"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

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秦王聽說趙括已經當了將軍,於是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任上將軍,王齕擔任副將,命令軍中:"有膽敢洩露武安君做大將軍的人,殺頭!"趙括來到趙軍中,全部改變規章,調換軍中官吏,然後出兵攻打秦軍。武安君假裝戰敗退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趙軍乘勝追至秦軍壁壘,秦軍早有準備,壁壘堅固而不得入。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有兩萬五千人切斷了趙軍的後路,另外五千騎兵截斷了趙軍返回營壘的通道。這樣將趙軍分切為兩股,並且切斷了趙軍運糧的通道。武安君派出輕兵攻打趙軍,趙軍戰鬥失利,因而修築營壘堅守以等待救兵。秦王聽說趙軍運糧通道已被切斷,親自前往河內徵發十五歲以上的人全部調往長平,阻截趙國的救兵和糧食。到了九月,趙軍斷糧已四十六天,士兵們都在內部暗中殘殺,互相吞食。趙軍急攻秦軍營壘,打算派出四支隊伍與秦兵搏殺,輪番進攻,但仍然不能突圍。趙括親自統率精銳士卒與秦兵搏殺,秦軍射死了他。趙軍大敗,四十萬士卒全部投降。武安君說:"秦軍已經攻下上黨,可上黨的百姓不樂意歸順秦國卻投奔趙國。看來趙國的士卒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要作亂。"於是用計謀把趙國的降兵全部活埋,留下年紀小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趙國,前後共殺死四十五萬人,趙國人大為震驚。

(取材於《資治通鑑·周紀五》)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以按據上黨民 按據:收攏安撫 來接應上黨逃來的百姓

B.趙王以頗失亡多而更怯不戰 更:更加 損失傷亡大而又膽怯不敢出戰

C.身所奉飯而進食者以十數 奉:兩手捧著 親自捧飯敬請進餐的人有上十位

D.張二奇兵以劫之 張:設置 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 分)

A.王齕因伐趙 王齕趁勢進攻趙國

母因曰 趙括的母親趁機說

B.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 又派人到趙國

使趙不將括則已 假使趙國不用趙括做大將也就罷了

C.以天下莫能當 自以為天下沒有對手

盡以與軍吏士大夫 全部把獎賞分給軍中官吏、士大大

D.使趙不將括則已 假使趙國不用趙括做大將也就罷了

吾已決矣 我已經決定了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怒,數讓之。

趙王怒,多次責備廉頗。

B.若膠柱鼓瑟耳。

大王的行事就如同膠柱鼓瑟一樣不妥。大王您根據趙奢的名聲任用趙括,這就好像用粘住調絃的琴柱再彈琴呀!

C.奢不能難,然不謂善。

趙奢不能難倒趙括,但也不認為趙括真會用兵。趙奢也不能難倒他。然而並不說他高明。

D.父子異心,願王勿遣。

父子並不同心,趙奢希望大王不要任用趙括。

其實他們父子的心是不一樣的,括母希望大王別派遣他去。

9.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秦國散佈謠言,離間趙國君臣,使得趙括當上了將軍。

B.趙王不聽諫阻一意孤行,撤換了廉頗,導致趙軍大敗。

C.趙奢為將時,尊重並愛護麾下的將士,與之同甘共苦。

D.趙括曾分兵兩路,企圖突破重圍,可惜最終未能成功。

10.請用自己的話,歸納概括為什麼趙括兵敗在戰前就已經註定了。(6 分)

(二)根據要求,完成第 11 題。(共 7 分)

11.閱讀下面《論語》的文字,回答問題。

①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孔子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等他退下之後,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有所發揮,可見顏回其實並不蠢。"

(《論語·為政》)

②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 1 】 ?"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比,誰較好一些?"子貢說:"我怎麼能和他比!他能聞一知十,我只能聞一知二."孔子說:"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看法." (《論語·公冶長》)

③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

回也!"

(《論語·雍也》)

④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先生說:"顏回不是對我有所助益的人,他對我說的話沒有不喜歡的." (《論語·先進》)

註釋:【1】愈:勝。

(1)因為對"與"的理解不同,文中畫線句,有人斷句為"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有

人斷句為"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請你分別說明這兩種斷句中"與"的意思,並解釋全句的意思。(4 分)

(2)結合以上四則材料,說明顏回是個什麼樣的人。(3 分)

三、本大題共 5 題,共 24 分。

(一)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 12-14 題。(共 12 分)

醉落魄·詠鷹

陳維崧 【 1 】

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無今古。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

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2】。人間多少閒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

註釋:【1】陳維崧:清初詞人,早年生活優裕,後經歷易代,浪遊南北。【2】軒舉:高昂飛揚。

譯文

冰冷的山峰有好幾座,鷹在廣闊平原乘風低掠過大地。秋日的萬里晴空古今不變。醉酒之後敞開貂裘,大約記得當年打獵時呼鷹逐獸的事情。

男兒空有一身武功絕技來和誰一爭高下呢?即使老了也應該意氣飛揚,因為人世間還有無數的奸佞之徒!月黑沙黃的夜晚,我這時偏偏想起了你。

註釋

醉落魄:詞牌名。 堵:量詞,座,這裡指山。 風低:寫鷹乘風低掠。

削碎中原路:形容鷹掠地飛過。 秋空一碧:藍天遼闊,萬里無雲。

無今古:古今一樣的意思。無:不論,不分。 袒(tǎn):裸露。

略記:大約記得。 尋呼:指獵人呼鷹尋獵。

賭:較量輸贏。 軒舉:高揚,意氣飛揚。 閒狐兔:比喻小人,奸佞之徒。

汝:你,這裡指鷹。

12.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這首詞描寫了蒼鷹掠過山嶺、平原、天空時的颯爽英姿。

B.這首詞表現了作者老有所為的興奮及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C.詠物詩詞有時託物言志,有時借物諷世,這首詞重在言志,兼帶諷世。

D.詞有豪放、婉約之分,這首詞慷慨沉鬱,氣勢飛動,頗具蘇、辛風采。

13.下列對具體詞句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寒山幾堵,風低削碎中原路",描寫天寒風緊、滿地碎石的場景。

B."醉袒貂裘,略記尋呼處",回憶昔日醉酒袒衣、舉臂待鷹的神態。

C."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對比少年意氣和老年猛氣,欲揚先抑。

D."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描繪獵鷹思念獵物,表達自己對理想的堅守不渝。

14.杜甫《畫鷹》:"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竦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絛鏇光堪摘,軒

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請從思想感情、寫作對象、描寫手法三個方面,

比較這首詩與陳維崧詞的不同之處。(6 分)譯文:潔白的畫絹上,突然騰起了一片風霜肅殺之氣,原來是矯健不凡的畫鷹彷彿挾風帶霜而起。聳起身子的樣子,好象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蒼鷹的眼睛和猢猻的眼睛相似,繫著金屬圓軸的蒼鷹,光彩照人,只要把絲繩解掉,即可展翅飛翔;懸掛在軒楹上的畫鷹,神采飛動,氣雄萬夫,好象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何時讓這樣卓然不凡的蒼鷹展翅搏擊,將那些"凡鳥"的毛血灑落在原野上。

答案:(1)陳詩主要運用了襯托的手法。借壁立的寒山、空曠的大地、澄碧的秋空襯托鷹勇猛無畏、志存高遠(勇猛、矯健也可)的形象。用"男兒身手和誰賭?老來猛氣還軒舉",表達了猛氣猶存、老當益壯的情懷。"人間多少閒狐兔。月黑沙黃,此際偏思汝",表達了期待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志向。(2)正面描寫蒼鷹搏擊前的動作及其心理狀態,以表現作者嫉惡如仇之心,奮發向上之志。

15.在橫線處填寫作品原句。(共 8 分)

①毛澤東詞中也寫到過鷹:"_______,_______,萬類霜天競自由。"

②王安石遊山之後發出感慨:"夫夷以近,_______;險以遠,_______。"

③《論語》雲:"思而不學則殆。"《荀子·勸學》也講過類似的話:"_______,________。"

④你寫了一篇作文,慨嘆南朝時期王朝的更迭覆滅,可以引用兩句古詩詞名句,如: "_______,________。"

(二)根據要求,完成第 16 題。(共 4 分)

16."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詩魂"兩句聯詩出自《紅樓夢》第 76 回"凸碧堂品笛感悽清,凹晶館聯詩悲寂寞",是姊妹幾人在凹晶館賞月時即景吟出的。湘雲認為"冷月葬詩魂"一

句"詩固新奇,只是太頹喪了些"。

"冷月葬詩魂"一句隱含著小說中詩作者怎樣的身世和命運?請根據原著進行簡要分析。

黛玉

四、本大題共 4 題,共 18 分。

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 17-20 題。

又見鷺鷥

那是春天的一個慣常的傍晚,我沿著水邊的沙灘漫不經意地散步。旱草和水草都已經蓬

勃起來,河川裡滿眼都是盎然生機,野艾、苦蒿、薄荷和魚腹草的氣味混合著瀰漫在空氣裡,

風輕柔而又溼潤。在桌椅間蜷窩了一天的四肢和繃緊的神經,漸漸舒展開來鬆弛開來。

繞過一道防洪壩,我突然瞅見了鷺鷥,兩隻,生怕衝撞了它們驚飛了它們,便躡手躡腳悄悄在沙地上坐下來,壓抑著衝到唇邊的驚歎:哦!鷺鷥又飛回來了!

在順流而下大約 30 米處,河水從那兒朝南拐了個大彎兒,便拐出一大片生動的綠洲,靠近水流的沙灘上水草尤其茂密。兩隻雪白的鷺鷥就在那個彎頭上躑躅,在那一片生機盎然的綠草中悠然漫步;曲線優美到無與倫比的脖頸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叢裡揚起頭來;

兩隻峭拔的長腿淹沒在水裡,舉止悠然雅然„„

於是,小河的這一方便呈現出別開生面令人陶醉的風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嘩嘩吟唱著在

河灘裡蜿蜒,兩個穿著豔麗的女子在對岸的水邊倚石搓洗衣裳,三頭紫紅毛色的牛和一頭乳

毛嫩黃的牛犢在沙灘草地上吃草,三個放牛娃三對角坐在草地上玩撲克,藍天上只有一縷遊

絲似的白雲凝而不動,落日正渲染出即將告別時的熱烈和輝煌„„這些司空見慣的景緻,全

都因為一雙鷺鷥的出現而生動起來。

不見鷺鷥,少說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時候在河裡耍水在河邊割草,鷺鷥就在頭前或身後

的淺水裡,有時竟在草籠旁邊停立;上學和放學涉過河水時,鷺鷥在頭頂翩翩飛翔,我曾經

妄想把一隻鴿哨兒戴到它的尾毛上„„難以泯滅的永遠鮮活的鷺鷥的倩影,現在就從心裡撲飛

出來,化成活潑的生靈在眼前的河灣裡。

至今我也搞不清鷺鷥突然離去突然絕跡的因由,鳥類神秘的生活習性和生存選擇難以揣

摸。豈止鷺鷥這樣的小河流域鳥類中的貴族,鄉民們視作報喜的喜鵲也絕跡了,張著大翅膀

盤旋在村莊上空窺伺母雞的惡老鷹徹底銷聲匿跡了。到底發生了什麼災變,使鳥類王國土崩瓦解滅族滅種留下一片大地靜悄悄?

單說鷺鷥。許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綠地銳減,這鳥兒瞧不上越來越僵硬的小河川道

了?許是鄉民濫施化肥農藥汙染了流水也汙濁了空氣,鷺鷥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許是那些隱

蔽在樹後的獵手暗施的冷槍,擊中了鷺鷥夫妻雙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個鰥夫或寡婦

悲愴遁逃?

又見鷺鷥!又見鷺鷥!

落日已盡,紅霞隱退,暮靄漸合。兩隻鷺鷥悠然騰起,翩然閃動著潔白的翅膀逐漸升高,

沒有順河而下也沒見逆流而上,偏是掠過小河朝北岸樹木蔥蘢的村莊飛去了。我頓然悟覺,

鷺鷥原是在村莊裡的大樹上築巢育雛的。我的小學校所在的村莊面臨河岸的一片白楊林子裡,枝枝杈杈間竟有二十多個鷺鷥搭築的窩巢,鄉民們無論男女無論老幼引為榮耀視為吉祥。鷺鷥和人類同居一處無疑是一種天然和諧,是鳥類對人類善良天性的信賴和依傍。這兩隻鷺鷥飛到北岸的哪個村莊裡去了呢?在誰家門前或屋後的樹上築巢育雛呢?誰家有幸得此吉兆得此可貴的信賴情愫呢?

我便天天傍晚到河灣裡來,等待鷺鷥。連續五六天,不見蹤影,我才發現沒有鷺鷥的小

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實際是在重演那個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還是忍不

住要來。鷺鷥的倩影太富於誘惑了。那姿容端莊的是一種仙骨神韻,一種優雅一種大度一種

自然;起飛時悠然翩然,落水時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時的昂揚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

氣急敗壞;即使在水裡啄食小蟲小蝦青葉草芽兒,也不似雞們鴨們雀們餓不及待的貪饞和貪

婪相。二三十年不見鷺鷥,早已不存再見的企冀和奢望,一見便不能抑止和罷休。我隨之改

變守候而為尋找,隔天沿著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週的尋尋覓覓而終不得見。

我又決定改變尋找的時間,寧可捨棄了一個美好的出活兒的早晨,在晨曦中沿著河水朝

上走。大約走出五華里路程,河川驟然開闊起來,河對岸有一大片齊肩高的蘆葦,臨著流水

的蘆葦幼林邊,那兩隻鷺鷥正在悠然漫步,剛出山頂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哦!鷺鷥還在這小河川道里。

哦!鷺鷥對人類的信賴畢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我在一塊河石上悄然坐下來,隔水眺望那一對聖物,心頭便湧出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來: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取材於陳忠實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便躡手躡腳悄悄在沙地上坐下來 躡手躡腳:腳步放得很輕

B.使鳥類王國土崩瓦解滅族滅種 土崩瓦解:徹底崩潰

C.我才發現沒有鷺鷥的小河黯然失色 黯然失色:事物失去原有的顏色

D.心頭便湧出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來 膾炙人口:為眾人所稱道

18.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本文開篇渲染作者漫不經意的心態,為下文邂逅鷺鷥的驚喜提供了心理鋪墊。

B.作者將自己對鷺鷥的守候看作"守株待兔"的重演,暗示鷺鷥最終無法再得。

C.作者極寫鷺鷥倩影與姿容的優雅從容,與"雞們鴨們雀們"的貪婪相形成了對比。

D.本文對發生在農村的生態環境和道德環境的惡化作出了反思,表現了憂患意識。

19 . 結合上下文,分別賞析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運用的妙處。(6 分)

①這些司空見慣的景緻,全都因為一雙鷺鷥的出現而生動起來。

②難以泯滅的永遠鮮活的鷺鷥的倩影,現在就從心裡撲飛出來,化成活潑的生靈在眼前

的河灣裡。

20.本文的結尾,營造了怎樣的審美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6 分)

寧謐,和諧、充滿詩的意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

五、本大題共 3 題,共 65 分。

21.語言基礎運用(5 分)

受強熱帶風暴"飛燕"外圍雲系影響,________ 。_______ 。______ 。________ 。15 時,

福建和浙江的部分地區氣溫將突破 40℃大關。明天高溫天氣還將繼續擴張,並呈現出明

顯向北發展的趨勢。

(1)將下面四個句子分別填入文中橫線處,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3 分)

①不過"好景不長",燕子飛走後,高溫又迅速奪回陣地,今天白天,高溫天氣明顯

反彈

②14 時監測資料顯示,今日我國高溫覆蓋面積約 57 萬平方公里,較昨日(13 萬平

方公里)明顯擴大

③昨日,我國南方地區高溫天氣明顯減弱,成為近期最為涼爽的一天

④安徽東南部、江蘇南部等地普遍出現 35℃以上高溫,其中安徽局部地區氣溫將高

達 37℃~39℃

A.④①③② B.③①②④ C.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

(2)文中畫線句有歧義,請修改為無歧義的句子。要求:保留原有信息,不超過 25 個字。

(2 分)

22.微寫作(10 分)

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超過 150 字。

①大凡成功的文學著作,他們的書名往往具有一定寓意和藝術性。請從《平凡的世界》《紅

巖》《吶喊》《邊城》中選擇一部作品,對其書名進行賞析。要求:結合作品內容。

②有一家以中小學生為對象的書店,請你起個店名,既要突顯這個書店的特點,又要有

文化意蘊。要求:店名出自文化經典,並陳述理由。

③以"根"為題,寫一首現代詩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寫現代詩,用託物言志的方法;

寫抒情文字,用間接抒情的方法。

23.作文(50 分)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於 700 字。

①《三字經》裡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些話引發你怎樣的思考?

寫一篇議論文,闡述你的觀點和看法。

要求:自主立意,自擬題目;觀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具有邏輯性;語言得體。

②以"春節"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敘述你的見聞和感受。

要求:主題積極健康,有文化內涵;寫現實生活,有場面描寫、細節描寫;語言得體。

(考生務必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

補充材料:

關於篆、隸、分、真、楷等正書體的重新考察

該如何對待正書

摘要: 邵正紅(浙江)書法 顧童恭(浙江)書法 學書一定要從楷書或正書學起,或一定要學楷書、正書,這並不是新話題,更不是新觀點。本來稍有點常識的書法人都應知曉。但最近幾年乃至幾十年來,學書法不一定要從楷書學起,甚至不一定要學楷書,成了許多人一個強烈的自我個性張揚的藝術理念與主張,併產生了相當的共鳴。很多…

  學書一定要從楷書或正書學起,或一定要學楷書、正書,這並不是新話題,更不是新觀點。本來稍有點常識的書法人都應知曉。但最近幾年乃至幾十年來,學書法不一定要從楷書學起,甚至不一定要學楷書,成了許多人一個強烈的自我個性張揚的藝術理念與主張,併產生了相當的共鳴。很多人認為,那種要從楷書學起、一定要學楷書的觀念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已經過時了。甚至前不久,我還聽到一些高談闊論:如果只會寫楷書而不會寫行草,那不算真正的書法家。在相當一部分人看來,楷書不能算是書法藝術,頂多算是寫字,寫字不等同於書法。

  必須要說明,說這些話的人不是書法外行,而恰恰是書法內行。外行人說外行話自不奇怪,但內行人說外行話則不得不警惕了。

  今天的書法家十分沾沾自喜的一點就是,動輒各種風格、各種流派、各種觀念、各種思想,似乎這才叫藝術,而且自以為超過了民國,超過了清朝,似乎當代書法已經進入全面復興、全面繁榮的時代了。果真如此嗎?無可置疑,當今書法家接受了各種最新的藝術思潮,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各種藝術觀念的影響,但恰恰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基本功的訓練。基本功從何而來?從正書體而來。正書體包括除楷書以外的篆書、隸書、真書、分書等。

  有人會問:按照你這意思似乎學書必要從篆書甚至要從甲骨文學起了?我當然不是此意。因為甲骨文是比較簡單的字體,筆畫和筆法都還比較簡單,屬於祭司群體一種比較私密化的書體,甚至可以認為不是一種成熟的書法藝術。但到了商周金文則大不同了。商周金文,也即先秦的大篆體系的書體,無論是書寫還是筆法,都十分繁複、精美、華貴,具有一種貴族化的審美。這是書法藝術真正璀璨的時代,可以說,書法藝術的高貴與華美,即以金文為代表。到了東周末年,列國分封,群雄並起,中國很快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貴族體系被分化、瓦解,原有的貴族化審美也隨之而消解,這時候,社會階層劇烈變動,下層或民間知識分子可以自由向上層流動,於是,出現了真正以知識和文化為職志的民間獨立知識分子,也即產生了真正的文人群體,比如孔子、孟子、墨子等。而這些文人知識分子由於身份較低,其書寫材料也不可能再是青銅器或貴金屬器皿,而只能是比較廉價的竹簡。這時,到了春秋戰國之際,竹簡由於適應中下層知識分子的書寫,故而大量誕生。

  竹簡書法的誕生,使得大篆體系的書法形態開始向隸書形態轉化。因為大篆形態的書體結體繁複,行筆遲緩,必須一筆一筆一絲不苟,而青銅器這種書寫材料,決定了它的書寫只能是比較端莊,故所用字體只能是正書體。因此,在沒有紙張的情況下,簡牘的產生,為書寫提供了便利。簡牘產生之後,原有的大篆形態的書寫方式則必須進行革命,這樣,就要追求大篆的行草化書寫,這便是草書的雛形,也即篆草或草篆,而篆草或草篆的出現,恰恰為隸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或者可以說,早期的隸書形態,就是這種篆草或草篆形態。當然,區分是篆書還是行草書的依據是篆書行草化的程度。如果篆書草化程度很低,雖然加入了一定的行草書筆意,但仍然還屬於篆書,但這種篆書已經具備了行草書的雛形。而先秦時期行草書的雛形即是隸書。也就是說,篆書的快速化書寫,是隸書產生的標誌。而先秦時期的隸書基本是書寫在簡牘上的,這時的書寫工具也逐漸由原來的刻刀(硬筆)向毛筆(軟筆)轉變,書寫方式則由原來的刻轉變為了寫。目前出土的戰國竹簡書,大部分是以毛筆書寫的,具有比較明顯的筆鋒和輕重粗細對比變化,而毛筆(軟筆)與硬筆書寫的差別之一便是,毛筆書寫可以較為快速,而硬筆刻寫則行筆較慢。因此可以說,毛筆的出現,為書寫速度提供了便利,改變了過去刻的書寫方式。而毛筆這種追求相對較快的書寫工具,使得書法在字體和筆畫形態上必須有所調整,這樣,原有的大篆書體開始簡化,一方面朝著小篆方向轉化,一方面則朝著隸書方向轉化。而由篆書向隸書的這種轉變,也就是分的過程,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八分"。八分和八分書並不是一回事。八分是一個動態化的演變過程,而八分書則是東漢末年產生的一種書體。八分之八非數字之八,而是分的意思。八者,別也,分也,背也。八分也就是分,分就是書法產生逆勢的進程,而這一進程正是隸書演進的進程。八分之背,也即隸書筆法中的逆勢。而由篆向隸的分的進程,也許要四五百年以上。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篆書的八分即是隸書,也即是篆書的隸書化書寫。篆書的隸書化書寫是隸書的最早形態,但依然還是篆書;當篆書的隸書化程度較高的時候,則可以兩可,既可以仍然稱為篆書,也可以稱為隸書;當隸書化程度進一步發展、提高,就不能稱篆書,只能稱隸書,但可以說含有篆意的隸書。

  相比於行草書,八分書才是一種最基本的書體,行、草書則是篆隸楷八分書的快寫風格。但必須強調的是,行書和草書並不是一種真正獨立的書體,它包含於篆書、隸書、楷書和八分書之間。也就是說,真正獨立的書體,並不包含行書和草書。這個是千百年來書法史和書論家對書體的一種誤讀。那麼如何理解?這裡有必要接續前面所說的八分,來進一步說明正書體的八分進程。如前所述,篆書的快寫過程,也即產生了隸書,隸書轉變的進程,也即是篆書快寫的進程,而篆書的快寫,也即誕生了行書和草書,也即是說,篆書的快寫進程即是篆書的行書化和草書化。所以,沒有篆書這種書體,便沒有行書和草書形態。那麼為什麼說行書和草書不是獨立的書體呢?因為篆書的行書化和草書化並不是一種固定形態,而是根據篆書行書化和草書化程度的不同而有千差萬別,篆書的草書化程度越低,則它的行書形態比較明顯,草書化程度越高,則它的草書形態比較明顯。這可以從現在出土的春秋戰國至漢代的簡牘帛書中可以得到印證。從這些考古發掘的戰國簡及漢簡書法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十分有意思的現象,即即便是同一時代、統一地域或同一系統的簡牘書,其形態表現也千差萬別,有的還呈現出十分濃厚的篆書筆意,甚至就是篆書,但又是一種快速書寫的篆書,如包山楚簡,有的則是略顯呆板、僵滯、筆畫整齊劃一的隸書化書寫,如湘西出土的裡耶秦簡,有的則是比較肆意、奔放、且粗細懸殊的具有濃厚的隸書粗放型書寫特徵、波碟比較鮮明而誇張、末筆翹得較高的書體即八分書,如甘肅武威、天水等地出土的漢簡,同樣是武威漢簡,也有比較具有章草書特徵的書體,這種書寫介於隸書與草書之間,或可稱之為隸草書。也就是說,這些形態豐富、用筆靈活的簡牘書,本非一種獨立的書體,但其大多由篆、隸、分等幾種書體的草化書寫而成。和篆書一樣,隸書的快寫,實際就是一種行書化或草書化,但行書化不能說就是行書體。

  與此同時,隸書追求直筆法,就形成了真書。真書進一步直筆化,就是楷書。楷書就是沒有了波碟和尾巴的隸書。真書是隸書的楷書化和標準化,處於隸書和現在意義的楷書的中間形態。這裡所說的楷書化,是指隸書的標準化,也就是標準化的隸書,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楷書。現在意義上的楷書,一般是指唐楷,唐楷是楷書的標準化。真書比較典型的書法文本就是蔡邕的《熹平石經》。《熹平石經》的書體處於隸書與現在所說的楷書的中間形態,是漢代比較標準的書體,也即真書。而真書的標準化則又是楷書,所以,也有人稱之為楷書。但進一步演變,則有了唐楷,也就是沒有尾巴了的書體,這樣,就完成了標準的楷書體。中國書法在形成真書以前,基本是以八分作為一種筆法演變機制,正如前所述,篆書筆法一當行草化,必然會出現兩頭相背的筆法,這個就是八分。正因為如此,所以,具有誇張特點的隸書,也就是尾巴翹得比較鮮明的,也就是八分筆法的極端化,便稱為八分書。西漢末年的尹灣名謁木牘中,八分書已相當成熟,但八分書還少量地在較寬的木牘中出現。八分書在西漢末年形成,在東漢廣泛流行。東漢末到魏晉初,真書進一步走向標準化,於是便誕生了現在意義上的楷書。代表人物是三國時的鐘繇等。鍾繇之後,北方的代表人物是北魏的崔悅等,南方的代表人物則是王羲之等。

  以上所說都屬正書體。而漢代時候,又產生了一個我們現在所稱的新書體——章草書。嚴格意義上說,章草書仍然不能算作是一種獨立的書體,而是隸書的快寫。隸書的快寫即成為隸草書,這種隸草書也即是章草。也即章草書是標準化隸書的草化形態。而今草與章草本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它的隸書筆意進一步減弱和退化,今草書是由今楷書——也即真書的標準化形態的草化書寫。不論是草篆或篆草、隸草還是今草,實際都有一個本質特徵,即正書體的快速化和草化書寫形態,它不是一種獨立的書體。所以,並不存在所謂的只有行書和草書才是藝術,而篆隸楷分不是藝術的說法。換句話來說,行書和草書只是正書體的一種附庸和衍化形態,不瞭解正書體的源流,便無以習行、草,甚至可以不瞭解行、草,但不能不瞭解篆隸楷分等正書。

  凡不諳正書之用筆,則不諳草書之用筆。草書用筆之法來源於正書。凡不諳真書與正書者,其草必亂。揆諸史上書家,草書最具氣象者,當以漢人為典型。漢人之草,可謂千姿百態,氣象萬千。漢人書家中,凡擅隸楷分書者,其草皆有氣象,如漢之蔡邕、劉德昇、韋誕、杜度、衛瓘、崔瑗、張芝、皇象、索靖等,迨及魏晉南北朝,又經鍾繇、衛鑠、崔悅等,一直到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王珣,再到隋末唐初的智永、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不論南派北派,不論北碑南帖,不論簡牘墓誌,無論何種書體,都處於劇烈變動之中,但不論何種書體,何種書派,幾乎都有一個清晰的演化輪廓。而行草之源流,又清晰可辨,這便是源於漢代的分書,由分書而至真書,由真書而至北朝碑刻與南朝簡札,又由南朝簡札與北朝碑誌而至隋唐碑誌,由此,南北宋而至於隋唐,匯於一統,遂成楷行書之大觀也。故習楷書非習楷書也,實習楷書之演進史也,習楷書之演進史,實習漢晉書體之演進史也。習楷亦非習楷也,乃兼習諸正體書之用筆也,正體書之體勢雖異,然用筆實相類,實通一而變萬,悟方圓兼施之法,乃明書之正側妍媚之姿。維此之故,歷代大家作手,無不善楷,未有不善楷而善行草書者也。故蔡邕、衛瓘、皇象、右軍、獻之、魯公,皆兼擅隸楷行草諸體者也。王羲之行草書中,有大量的隸書與楷書筆意,甚至亦有篆書筆意。此非妄說也,王羲之在其書論中亦明確指出其書法之來源於篆籀與兩漢分書。可以想見,若無篆籀與分書之基礎,則無王羲之今草書之面貌。王羲之如此,其他書家亦是如此。王羲之乃是典型中的典型。故王羲之雖不以正體書著稱,但其正書功底卻是萬不能忽視的。忽略了此點,便是對書法史演進的扭曲。

  總的來說,中國書法的演變,也是它的審美規則,兩晉以前是內斂外放;兩晉以後則是內放外斂。內斂外放,是正書體的基本特徵,典型代表是蔡邕;內放外斂,是行草書的基本特徵,典型代表是王羲之。理解清楚了這八個字,也即理解清楚了中國書法史的基本審美內涵演變,也即理解了為什麼要學正書體的基本原因。

  事實上,正書之發展,在清代體現得尤為明顯,篆隸勃興,楷法大張。晚清以降,金石碑版之學大興,清人多重北朝書,而北朝書多嚴峻楷法,故清代乃正書之極大觀之時代也。今人之言清人楷書為館閣體,館閣書實為不假,然館閣書之藝術價值,今不能正視之也。若以有清之士人書,誠館閣書之極則,然若無館閣之功,則難言書之妙造也。如何紹基、鄧石如、康南海、錢南園、翁常熟、趙之謙、王闓運、曾國藩、林則徐、梁啟超、譚延闓、鄭孝胥、沈曾植者,皆先有正書之功,而後有行草之變也。此諸人,皆以唐人楷式與北魏碑誌、兩漢分書、先秦篆籀糅而為一,故成開宗立派之巨匠也。若無正書之深湛功力,則斷不能有其妙造之能也。

  今日之書展,汲汲於行草,投稿、參展、獲獎作品中,多以行草示人。然今人之行草,多浮泛空疏淺薄之筆,入紙不深,運墨不著,看似行草用筆不到位,根本原因是正書功底之闕如!

  事實上,評價一個人書法的好壞,關鍵即看其正書功底的深厚與否。如果正書功底不深厚,即便寫得天花亂墜,也好不到哪裡去。以此來評判當代書法,委實不敢抬眼望,原因是書法筆法之於當代,已然斷裂,當代人對筆法的理解是十分淺薄的,不諳書法史,不諳正書體之流變,則無以言書法。此非妄言也。

PAG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