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適逢小麥拔節期,如何防治病蟲害爆發?農業專家支招無人機噴藥

疫情適逢小麥拔節期,如何防治病蟲害爆發?農業專家支招無人機噴藥

“眼下,小麥正處於拔節期,但各種常發性病蟲也開始蠢蠢欲動,每年這時是爆發的關鍵時期。”揚州大學小麥研究中心朱新開教授說,“應儘快針對病蟲害爆發特點,提前採取科學應對措施,做好紋枯病的防治以及後期白粉病的防控和赤黴病以及蟲害的預防工作,確保我國糧食生產安全。”

相關專家介紹,當前,天氣條件對於紋枯病發生十分有利。小麥受紋枯菌侵染後,在各生育階段出現爛芽、病苗枯死、花稈爛莖、枯株白穗等症狀。其中,當小麥拔節後,會在基部葉鞘上形成中間灰色,邊緣淺褐色的雲紋狀病斑,造成糧食嚴重減產。近年來,該病已成為我國麥區常發的主要病害之一。

那麼,在疫情防控與農業生產工作產生衝突,尤其隨著復工復產大量農業人員離開,農業生產勞動力存在不足,致使有的農場出現無人可用的窘境之下,該如何下好病蟲害防治“先手棋”,打好確保糧食安全“主動仗” ?

無人機噴藥是一種有效可行的策略

“鑑於目前疫情嚴重,為減少人員流動,使用無人機噴藥是一種有效可行的策略。無人機噴灑農藥相對於傳統的人工和電動噴霧而言,更省時省力、省水省藥,在提高作業效率的同時節約成本。作業不受地形、作物長勢限制,能夠適應不同的施藥環境,操作靈活。且可通過遠距離遙控操作作業任務,避免了作業人員暴露在農藥之下的危險,保障了人員的安全。”朱新開說。

朱新開介紹,揚州大學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試點項目、江蘇省科研院校農技推廣試點項目中均推介農場主使用無人機噴藥進行植保,並給予一定的技術扶持與資金補助。

揚州大學小麥研究中心劉濤博士介紹,使用無人機噴藥,要提前做好任務規劃、環境勘察、藥品調配、無人機狀態檢查等作業前勘察準備。無人機作業效率高,成熟無人機植保隊一般每天完成噴藥300畝。但在操作作業中,儘量不要用粉劑,不使用高毒農藥,不使用無標籤農藥,不使用三證不齊農藥。

藥物用量計算和藥物調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如使用5%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每畝用量為30克。同時,調配中,要避免用井水配置藥液,因為井水含礦物質較多,特別是鎂、鋁等物質。遇到水較渾濁需進行過濾,保證藥劑在水中充分分散均勻,確保藥物噴散出去的效果 。

朱新開還特別提醒,在作業時,要準備護目鏡、口罩、工作服等防護用具。作業人員農藥配製時,不能處於下風向,需處於上風向,並且不能用手伸入藥液攪拌。農藥容器倒完時需用水裝滿在倒一次,農藥空瓶、空袋不可隨意丟棄,不可留作它用。無人機植保機完成作業後,必須清理乾淨才能放入室內長途運輸時,切不可關閉車窗,要開啟空調內循環,否則機身以及藥箱殘留的藥液進行揮發,將有可能導致人員中毒。

無人機噴藥要根據地形採取靈活作業

“我國耕地面積約有18億畝,但存在各種各樣的耕地地形。因此,無人機執行在實際的農田作業過程中,往往也會受到障礙物、地形和周圍設施的影響,尤其山地、坑洞、凸起,這些因素會造成飛行器高度變化、碰撞等各種風險,在農田作業過程中需要注意。”劉濤從技術與操作實踐角度說,噴灑藥物發現有可能對臨近地塊的魚塘、蜜蜂、桑樹、養殖場、種植作物產生危害時,則一定要停止作業或者在風向改變後在進行作業。

揚州大學小麥研究中心武威博士告訴記者,不同地塊要採取靈活的作業方式。假如地塊為100畝的規整地,可定AB點將大部分作業區域進行噴灑,最後進行掃邊,近飛手這一塊未作業的區域,可用手動作業進行作業。如果距離較長,可以隔一段距離掃邊一次,保證效果。而對於不規整地,如果沒有航線規劃模式的植保機,將田塊分割出可以使用AB點作業的區域,剩下不規則區域用手動作業完成。

植保無人機設備在轉運中,運輸之前一定要將植保無人機進行清潔,並去除表面農藥殘留,清空藥箱殘液。機臂以及螺旋槳應用槳託進行固定,禁止在未固定的情況下進行運輸,機體應以正常腳架著地進行放置,不可倒置,不可斜置。要儘量配置轉運箱,如不能裝箱,也應固定好,並四周留有空間,既可避免撞壞機身,更可以起到保護植保機以及隔絕農藥氣味的作用。

朱新開還介紹,植保無人機在長期保存之前,應徹底清洗噴頭、藥箱、水泵等,保存在乾燥的環境當中不可放置在潮溼環境當中,避免生鏽和腐蝕電路。使用的電池嚴禁滿電長期存放,電池電壓要保持在3.85V左右進行保存,可使用充電器的儲存功能達到儲存要求,並每隔40-50天進行一次完整的充放,如放電條件不足,可使用充電器的儲存模式進行補電操作。

記者瞭解到,目前,植保無人機與傳統植保作業相比,具有高效、靈活、操作方便、智能化程度高、作業精準、安全環保等優勢,已大規模應用於噴藥滅蟲、噴灑肥料水、空中撒種子,以及生長識別 、信息監測等方面,正在改變著我國農業生產的方式,為廣大農戶節省大型農業機械和人力成本,農業生產和農業高效節約了大量的成本。

專家認為,植保無人機除了廣泛應用於農藥噴灑外,還可識別出苗率和作物密度,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對測定點進行多光譜圖像數據採集與識別,讓農業科研人員根據田地中早期作物的產量潛力、營養水平、長勢和密度,進行精準化管理。因此,大力推廣應用植保無人機,對於我國提升病蟲害防治能力,推進現代農業規模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 王一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