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紫:“與生俱來”的王者氣質背後,是長達數十年的刻意練習

最近央視的《主持人大賽》火爆全網,一開播就受到網民熱捧。單單從主持人、評委陣容來看,堪稱豪華,有撒貝寧、董卿、康輝等央視著名主持人坐陣;而參賽選手來自於各大電視臺,個個實力不可小覷。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32歲的文藝類主持人蔡紫,撲面而來的親切感和非凡的氣質使她一上臺就受到眾人的矚目,她近乎完美的表現贏得了在場評委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蔡紫:“與生俱來”的王者氣質背後,是長達數十年的刻意練習

其實12年前,當時是大三的她就來參加過主持人大賽並進入半決賽,12年後她多年的主持人經驗使其晉級也變得水到渠成。

當你看到蔡紫精彩絕倫的表現時,你會說她天生就是一塊當主持的料,事實真是這樣嗎?

實際上蔡紫從畢業開始就在BTV、央視工作,多年的職場歷練使得其主持水逐步提升,“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對其最好的詮釋。

我們常常會認為天賦才是成功的決定性因素,而《天才假象》卻顛覆了我們的傳統認知:成功無一例外,都是長時間大量練習的成果,後天努力才是成就輝煌的關鍵所在。

蔡紫:“與生俱來”的王者氣質背後,是長達數十年的刻意練習

《天才假象》作者是馬修薩伊德,他雄踞英國乒壇榜長達十年,並兩次代表英國參加奧運會。而且他通過自學考牛津大學,並以一等成績畢業,他自身的經歷就是對天賦至上理論的最佳反駁。

蔡紫:“與生俱來”的王者氣質背後,是長達數十年的刻意練習

天才神話蠱惑了我們,而成功是沒有捷徑的

小時候的莫扎特在歐洲就引起過轟動,5歲就開始譜寫小提琴曲和鋼琴曲,6歲時就能和姐姐一起彈琴演奏,10歲就能自行創作不少音樂曲目,對於一個小孩來說,確實是很驚豔的表現。

小莫扎特從一開始就被人貼上了天才的標籤,從小就嶄露鋒芒,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實際上,莫扎特在6歲之前的練習時長就已達到3500個小時,可以用廢寢忘食來形容他練習的狀態。

從上述事實來看,他的卓越成績似乎就解釋得通了,他並不是不用練習就能出類拔萃,反而他是不斷努力練習才能成功的典範。

為何我們會對神童的現象如此痴迷?是因為我們沒有把他們的練習時長與相同的成年人相比,若我們把6歲的莫扎特與同樣練習3500個小時的成年人比較時,他就看起來不會如此突出了。

這就是“冰山錯覺”的效應:觀眾認為卓爾不群的表現源於非同尋常的能力,因為他們見證的是極小的一部分,是臺上光鮮亮麗的一刻。

我們時常相信天才的存在,音樂神童莫扎特、發明大王愛迪生等“天才們”的偉大事蹟不斷在我們耳邊環繞,神童的存在反而蠱惑了我們,讓我們誤以為成功有捷徑可走。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

愛因斯坦的經典名言也證明了努力的重要性,但是就是簡單地進行一萬小時的練習就足夠了嗎?

蔡紫:“與生俱來”的王者氣質背後,是長達數十年的刻意練習

蔡紫:“與生俱來”的王者氣質背後,是長達數十年的刻意練習

如何才能成就卓越?

1、刻意練習

僅依靠“一萬小時定律”,不一定就能成就卓越,你需要的是一萬小時有目的的練習,即刻意練習。

以開車為例,你覺得你的累計駕駛時間足夠長,駕駛技能就提高的越快嗎?實則不然,你在開車時心思不在提高駕駛技術上,而是在想晚飯要吃什麼,今晚回去看什麼電視,你可能一邊聽著廣播,一邊在漫不經心的打方向盤,你一直處在“自動駕駛”的模式中。

也許你認為上述案例比較極端,但實際上符合我們大部分人的情況,無止境的時間累積變成了無用功,你的駕駛水平依然沒有起色。

刻意練習也許並不容易,但頗有成效。著名高爾夫球手泰格伍茲就把球踩進沙子裡,在沙坑中擊球,一次又一次地練習,就是為了提升自身的高爾夫水平。

有目的性的練習能指引人們明確目標,促使他們不斷打破自身能力的上限,它能帶你走出“舒適區”,逐步走向卓越。

有些父母會說,我們的小孩起步也比較早,而且進行大量的練習,為何沒有和天才們一樣表現出色?

因為只有當你的孩子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真正在意自己做什麼時,他們才有可能不斷走向成功,心理學家稱該要素為“內在動機”。

對已經將動力內化的孩子們而言,大量有目的性的練習不是折磨人,而是充滿樂趣的。

蔡紫:“與生俱來”的王者氣質背後,是長達數十年的刻意練習

2、找到屬於自身的內在動力

我們先來看一個體育方面的案例:1998年,20歲的韓國高爾夫選手朴世莉獲得了美國職業女子高爾夫錦標賽冠軍,整個韓國因此而沸騰起來,比賽現場擠爆了韓國粉絲,這也是近年來韓國在體育賽事中最令人熱血沸騰的時刻。

朴世莉的成功點燃了韓國女子高爾夫的熱情,他們擁有強大的民族自豪感,從1998年至2007年,韓國入選美國女子高爾夫球協會的成員由1人猛增到33人。

韓國姑娘們被勝利引爆的民族自豪感,成為她們走向輝煌的內在動力。雖然動力的力量確實不可小覷,但我們也要思考另外一個方面:時間。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作者科伊爾指出,韓國高爾夫從最初默默無名到之後的蓬勃發展,花了五六年時間。

有前期練習量的積累,才可能有後面的輝煌。為何有些人能在多年後繼續提升自我,而有些人一開始熱情高漲,之後遇到困難就退縮?這是因為他們不能長時間保持動力。

茅塞頓開並不代表成功有捷徑可走,成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那如何保持動力來持續獲得成功呢?

蔡紫:“與生俱來”的王者氣質背後,是長達數十年的刻意練習

蔡紫:“與生俱來”的王者氣質背後,是長達數十年的刻意練習

運用成長型思維保持動力

“天才神話”的核心觀點是能決定我們能否實現卓越的是先天才能,而不是後天練習。

它的破壞力如此大使得大部分人會喪失後天努力提升自我的動力。既然勝利女神只眷顧天才,那我們後天努力的意義何在?

斯坦福大學教授德韋克並不這麼認為,於是她做了一個實驗來證明他的想法。他們選取了330名五六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讓學生們解答一系列問題。

她把認為智力由先天決定的學生稱為“固定型思維模式”組,相反認為後天努力能夠提升能力的學生稱為“成長型思維模式”組。

實驗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固定性思維組前面還一路連勝,但之後遇到難題幾分鐘就放棄解答,漸漸喪失信心。

而成長型思維組雖然開始幾道題表現不佳,但他們都擁有樂觀向上的態度,沒有責備自己的智商低,甚至不覺得自己失敗了,超過80%的人都能保持甚至提升自身的解題能力。

為何結果差別會如此之大呢?

是因為失敗會使得固定性思維者一蹶不振,他們會懷疑自身的智商問題;而對於成長型思維者來說,失敗反而是給他們一個學習、不斷進步的機會。

在成長型思維模式中,每一次挑戰是學習的機會,每一次失敗是進步的階梯。

成長型思維能使人即使看到失敗的苗頭,也能依然保持持續前進的動力。

蔡紫:“與生俱來”的王者氣質背後,是長達數十年的刻意練習

你之前會覺得泰格伍茲是一名天才高爾夫運動員,而實際上他5歲的練習時長遠超許多人一輩子的練習時長,他並不是所謂的天才,反而是刻苦練習進而成功的典範。

俗話說:“勤能補拙”,帶我們走向非凡之路的並不是被高估的天賦,而是長時間的刻意練習。

你擁有的天賦也許能決定你的起點,但並不能決定你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