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1979年9月27日,

在中國美術館外面的大街上,

由黃銳、馬德升組織的

第一屆星星美展,開始了。

23位年輕藝術家的150餘幅作品,

高高低低,直接掛在柵欄上。

裸體人物、肖像、自然風光,

主題內容顛覆,表現手法也是全新的。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70年代末的北京街頭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畫會在圓明園舉辦舞會 1980 攝影:李曉斌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美展現場 1979 攝影:池小寧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藝術家在中國美術館前留影,前排左起:曲磊磊、李爽、鍾阿城、馬德升;後排左起:王克平、嚴力、黃銳、陳延生,1980,攝影:歐普雷


70年代末的北京,

改革開放剛剛開始,城市風貌依然保守,

壓抑已久的觀眾,

第一次在大街上爭相觀看藝術,熱烈討論,

兩天時間,觀看人數近1.8萬。

這群“忽然”闖進藝術界的星星藝術家,

當時都是20幾歲的年輕人,

而中國當代藝術史的第一頁,

就是從“星星”開始。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1979 展覽現場 2019 北京

2019年底,星星40週年,

著名藝術史學者、策展人巫鴻教授,

聯合年輕的獨立策展人容思玉,

舉辦了一次“星星1979”的回顧展。

“星星美展”發起人之一黃銳收藏整理的

大量手稿、照片,首次公開展出。

展廳生動再現當年的街頭展覽,

100多幅作品,重新被懸掛於柵欄上,

讓觀眾身臨其境,

回到熱血沸騰的70年代。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1979”開幕現場,策展人和星星藝術家們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藝術家黃銳和策展人巫鴻在展覽現場

曾旅居日本多年的藝術家黃銳,在1990年代重新找回了一個皮箱,裡面都是70、80年代的創作手稿和老照片。2008年,黃銳把這些資料拍照、複印,寄給了身在美國教書的策展人巫鴻,“我一看,覺得這些材料,太有意思了。”

而另一位策展人容思玉(Holly Roussel),2012年第一次從藝術家黃銳那裡聽到“星星”的故事後,就被深深打動,總在想“要為這些藝術家做點什麼”。她花了三年做研究,前前後後採訪了10幾個參與的藝術家。

2019年12月20日,由巫鴻、容思玉策展的“星星1979”在北京的OCAT研究中心重磅推出,大量文獻和照片是第一次公佈。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1979”展覽現場

1979,轉變的一年

一進入展廳,是一條醒目的時間線,記錄了20世紀70年代,尤其是1976年到1980年發生的國內大事件:1976年尼克松總統訪華,1977年12月全國恢復統一高考,1978年開始推行現代化,施行“改革開放”基本國策……

1979年,在文化藝術領域,也發生了“一個爆炸性的變化。”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攝影:王瑞

儘管當時街上人們的穿著還是很保守,千篇一律的,但是有一批年輕人,熱情、“在野”的文藝愛好者,他們走得更前,擁抱開放精神。

在上海,由藝術家自發籌備“12人畫展”。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四月影會藝術攝影展 1979

在北京,“四月影會”舉辦了首屆民間藝術攝影展“自然·社會·人”,標誌著民間攝影潮流的興起。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巫鴻接受一條專訪

“任何歷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星星也不是從真空中來的”,這是策展人屢次提起的概念。

這些歷史事件的回顧,讓80後、90後甚至00後的觀眾,慢慢進入到70年代——那個他們沒有經歷過的氛圍中。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1979”展覽現場 2019

“星星”和“今天”:

70年代末文學和藝術的互動

順著劃定的觀看路線,第二部分,特別聚焦了《今天》詩刊與“星星”的互動,來介紹星星成員生活的環境。

《今天》是由北島和芒克創立的朦朧派詩歌刊物。當時黃銳是《今天》雜誌的美術編輯,為了讓雜誌更生動,他就想在一本詩歌雜誌中“不斷尋覓展現其他藝術形式的可能”,於是他結識了獨具特色的插圖作者,很多人成為了後來的“星星”成員。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今天》詩刊在紫竹院公園舉辦詩歌交流會 1979 攝影:王瑞

他找來了做木刻版畫的馬德升,雙腿殘疾但創作熱情高漲,成為了後來“星星美展”的另一位組織者,黃銳稱他為“最早的同路人”。

後來又找到了畫鋼筆畫的曲磊磊。及像嚴力、王克平、李爽等琢磨藝術創作的北京年輕人,由朋友帶動朋友,都成為了同一個圈子裡的人。

除了做藝術的,還有搞文學研究的鐘阿城(阿城),也跟畫畫的年輕人們在一起互相交流。

正如巫鴻說,“其實當時這兩撥人是在一起的:藝術和文學,它是不分開的。”

詩歌朗誦會和圓明園的舞會,是當時文藝青年的聚集地。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1979”展覽現場 還原黃銳舊居

重回星星聚集地:黃銳舊居

展覽第二部分的尾聲,觀眾來到的是一間復原的小屋。門牌號是:趙登禹路64號。這是黃銳母親家的四合院。

隔著窗戶探向裡面,有一種時光倒流的錯覺。在這個不大的房間內,列了一些70年代80年代初的傢俱,碼得整整齊齊的文藝雜誌《十月》《美術》《美術譯叢》。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成員的聚會

黃銳介紹說,母親很大方,當時自己就和朋友們在家裡舉辦派對,吟誦詩歌,互相談論作品……等到大家陸陸續續都把作品拿了過來,舉辦一個屬於自己的展覽的想法,越來越強烈。

第一次“星星美展”的計劃,就在這樣一個小房間,萌生了。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1979”展覽現場 2019

重回現場:第一屆星星美展

從黃銳的“重構小屋”出來,下了樓梯,再一次回到1979第一屆星星美展露天展覽的情景。

100多件作品,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有的是原作,有的是打印了等大的照片,懸掛於柵欄上。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展出作品《圓明園的啟示》何寶森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人的畫像》周邁由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鍾阿城速寫作品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紅紗巾》何寶森

展品的類別多元,有油畫、版畫、鋼筆畫、國畫、木雕,風格也多元。黃銳回憶起當年選擇的標準,就是兩條,“一是要表達時代精神;一是跟美術館裡頭的那些作品不一樣,不為政治服務。”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美展”1979年的留言簿

展覽的最後一部分,是當時的人們看完“星星美展”後的留言簿,裡面很多好的壞的評語,還有觀眾寫的詩,都拿了出來。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當時圍繞這個展覽做的歌譜,都重新用鋼琴彈了出來。

還有一些手稿,是參加了美展的藝術家,自己對這個事件的思考。

巫鴻覺得,不光用影像的方式,也有不同的實物,這樣觀眾就可以有視覺、有聽覺,還有身體對空間的感覺,身臨其境地去感受70年代末的那份“激動”。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美展”前言 攝影:李曉斌

“我們用自己的眼睛認識世界,用自己的畫筆和雕刀參預世界。我們的畫裡有各自的表情,我們的表情訴說各自的理想。”

——這是第一次掛在欄杆上的“星星美展”宣言。

1979年國慶節前,一群20幾歲的年輕畫家在黃銳家聚會,把作品聚在一起,想開一場屬於自己的藝術展覽會。但是當時全北京只有一個美術館,場地有限,而美協的態度也不明確,“我們決定不再等待,就在美術館外,開展了。”

在這場展覽會中,參展的藝術家有23位。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黃銳與他70年代末的作品《琴聲訴》留影 攝影:歐普雷

這些星星藝術家,他們是誰?

黃銳:崇拜塞尚的文藝青年

1971年,黃銳跟北島相識,與詩歌圈的朋友們有密切的交流。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新女性》黃銳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美展展出作品《圓明園-新生》 黃銳

“星星美展”上令當時觀眾印象最深的“圓明園組畫”系列,幾個廢墟互相支撐著站起來,打中了每個人的民族記憶。這一組作品也是受詩歌的浪漫情節、象徵性影響。

而黃銳的另一些創作,用抽象表現現實、用色大膽。這與1978年在北京舉行的“法國農村風景繪畫展覽”有關,當時他見到了塞尚的作品,“彷彿天大的禮物”,改變了自己。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馬德升在展覽現場 攝影:李曉斌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美展”展出作品 馬德升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展出作品《回眸》《天空啊多大多美》 馬德升

馬德升:用刻刀歌頌生命

馬德升的大量作品,接上了20世紀30年代魯迅等一批人帶起來的左翼木刻風,線條有力度,主題切入社會現實。這在剛剛經歷了壓抑時期的觀眾看來,撼動人心,非常能喚起共鳴。

展覽現場,他拄著柺杖,總是走在前面,感情充沛地講解作品、表達觀點。

馬德升的作品讓人聯想到珂勒惠支,一個特別關心勞苦大眾的德國木刻大家,也是當時先鋒文藝青年們學習的榜樣。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藝術家李爽現場發言

李爽:自學成才的女性藝術家

李爽的風景畫有印象派的油畫風格。畫面表達就跟她本人性格一樣,熱情奔放。

李爽從小就酷愛藝術,13歲就開始畫畫,70年代末常常一個人跑到公園裡寫生。漸漸地,積累起了一些同好,後來認識了黃銳。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美展”展出作品《自畫像》《風景寫生》 李爽

“那個時候我們就是20出頭的年輕人,詩人、藝術家,都集中在一起,分享一些少的可憐的音樂資料、繪畫資料,但是我們熱愛藝術、熱愛生命,我們願意把我們看到的、想到的,自由地表現出來。”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美展”王克平展出作品 《感覺》《沉默》

王克平:另闢蹊徑的木雕青年

通過曲磊磊介紹,黃銳和馬德升一起去拜訪了獨立進行木雕創作的王克平。王克平作品量很大,另闢蹊徑,獨立生產。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王克平在展覽現場給觀眾講解 攝影:李曉斌

王克平的另一個特點是,他的作品都非常切入社會,在美展上,王克平的作品一部分掛在樹上,一部分無法懸掛,就擺在地上,非常惹眼、凌厲,獲得了觀眾最大的反響。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美展嚴力展出作品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自畫像》王魯炎展出作品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水巷》薄雲展出作品

曲磊磊、嚴力、薄雲等星星青年

曲磊磊的鋼筆畫,嚴力的油畫,薄雲的水墨畫,也都各有特色。

展覽手寫的目錄裡,列出了他們每一個的姓名,還有作品。甚至,當時的先鋒詩人還給作品,配上了詩。

黃銳作為組織者,想得更周到一些,如何設置意見箱,如何讓車輛按序排放,如何維護場地的秩序和衛生,盡心盡力。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美展現場 1979 攝影:李曉斌

打破禁區,轟動北京城

9月27日,畫一掛到街上,全北京都轟動了。

觀眾們紛紛圍攏過來看,藝術家忙著給觀眾們講解作品。而展覽的地點——露天、不收門票——也非常吸引人。路邊停下來的觀眾很多,路過的觀眾又吸引到更多的人,“觀眾都帶著好奇心。不但是對藝術好奇,還是對改革開放的新的潮流感到好奇。”
“有些個作品,我們今天看,覺得就是一個女孩子、一個小風景,沒什麼了不起,但是對當時的觀眾來說,都是極具衝擊力。它講人性,講自然美,或者一些個甚至有裸體美,原來都是一些禁區。”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藝術家黃銳接受一條採訪

黃銳記得留言簿上那些長長短短的觀後感,正面反面的都有。

“這都是垃圾,這些人怎麼能做藝術呢?”或者是“你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嗎?為什麼做藝術,不能是這樣的形式呢?”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觀眾閱讀掛在樹上的留言簿 攝影:李曉斌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觀眾閱讀掛在樹上的留言簿 攝影:李英傑

黃銳說,“當時在我們的留言簿上留下的詩可能有超過四五十首,很多人頭一天看了展覽會,然後回去寫了詩,一兩天之後又回來把詩抄在我們的意見本上。”

這樣熱火朝天兩天後,到了第三天,露天畫展就取消了。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北海畫舫齋展覽場景 攝影:池小寧

後來在美協江豐的促成下,藝術家們又把作品拿到了北海畫舫齋室內進行展覽,幾萬人參觀。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美展展覽現場 1979 攝影:李曉斌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美展展覽現場 1979 攝影:池小寧

展覽期間,還有幾個愛好攝影的年輕人,自發地把現場盛況拍攝記錄下來。

李曉斌當年就是攝影協會的積極分子,拍了很多觀眾聚精會神觀看的場景,也就順便記錄下了當時的環境。

池小寧喜歡抓大特寫,作為黃銳的老友,他甚至非常主動地提出要拍一個紀錄片。

這些影像記錄的行為,在當年就是創舉,是中國最早的“獨立攝影”。如今這些資料經過輾轉,由黃銳和星星藝術基金會收集了起來。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第二屆星星美展展覽外合影

第二次星星展覽

星星美展總共舉行了兩屆,熱潮持續到了80年代。第二屆十分不同,在美術館裡面舉行。

黃銳感慨說,“那個時候的美術館,是中國美術的最高殿堂,進入它,是一個值得興奮的事兒。不僅是得到了一些關注,也會提醒你換一個角度去看自己的作品。”

但是第二次展覽之後不久,因為各種原因,星星畫會就解散了。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曲磊磊在2019年紀念展現場

星星藝術家們,後來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黃銳去了日本,繼續創作,後來回到北京。他成立了星星藝術基金會,創作之外,投入星星檔案資料的整理。

王克平去了法國,繼續自己的創作。

馬德升也在法國,因為意外,以前是拄拐,現在只能坐輪椅出門,從版刻,他又創作出巨幅的繪畫作品。

曲磊磊去了英國,早年創作出的“雷鋒”系列,進入了倫敦大英博物館的收藏,和中國古代的經典卷軸大作《女史箴圖》位於同一個展廳展出。

……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1979”嘉賓合影:(左起)鄂復明、成蹊、包泡、李爽、張郎郎、曲磊磊、薄雲、巫鴻、容思玉、張世琪、黃銳、何寶森、黃玲


40年後,2019年12月,“星星1979”回顧展的開幕活動上,黃銳、曲磊磊、李爽、薄雲、何寶森……當年的年輕人從五湖四海趕來,老朋友再度重逢,熱烈地握手、擁抱,彷彿有說不完的話,要跟彼此分享。

其實這40年間,幾乎每隔十年就有星星的回顧紀念。1989年,漢雅軒組織了一次星星十週年的回顧展,當時在香港,引起了很大轟動;2007年,今日美術館舉行了紀念展;2009年、2014年,東京畫廊舉行了星星的紀念展覽。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黃銳設計的“星星”標誌,1979年

為什麼我們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紀念它?

首先,星星的年輕人們,打破當時陳舊的藝術禁區,出現了煥然一新的藝術作品。

在星星出現之前,國內藝術圈主流畫風是非常保守的。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第五屆全國美展獲獎作品 1979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星星美展”現場 攝影:李曉斌

從社會層面來說,它“破圈”了。在街頭舉辦的星星畫展,轟動了整個北京城,老百姓開了眼界,市民風貌一定程度改變。

而更重要的,是星星打開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第一頁。

曾在1980年以《西藏組畫》轟動中外藝術界的陳丹青,說星星群體才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真先驅。“怎能想象八五運動之前沒有任何異常的動靜,放膽的發作?”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1989現代大展,中國當代藝術家真正突破了束縛,前衛、大膽的作品,得到世界藝術圈認可,也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當代藝術領域的一個高峰。眾多藝術家從這裡出發,走向了世界。

星星之後的80年代,正是中國的當代藝術熱火朝天開展的時代,有了“八五新潮”,有了1989大展,從世界範圍來看,這些使得“中國故事”在20世紀的世界藝術史裡,留下一席之地。

眾多中國當代藝術家也從默默無聞,走向了世界舞臺,成了藝術明星。

這些的開端,可以說,都是1979星星。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1979年星星美展,觀眾在現場 攝影:李曉斌


這場展覽,中國人記了40年

2019年紀念展現場的年輕觀眾

這是一群20歲出頭的年輕人在40年前做出的改變。而這個事件,對現在的許多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來說,可能是陌生的。

在巫鴻和黃銳看來,“星星1979”這個紀念展覽,最好的觀眾應該是現在的年輕人,去感受當年星星呈現的那份 “年輕的狀態”。

“頑強地去做,不計後果,不計成本,需要拼命,需要挺足自己的勇氣,而不是說需要被大家包容、被大家認識、被大家承認。你做自己,做你自己喜歡的事情,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今天的年輕人,跟40年前的年輕人,應當有一個跨時空的對話。

部分圖片來源:星星藝術基金會、OCAT研究中心

攝影:池小寧、李曉斌、李英傑、王瑞、歐普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