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實現路與自然和諧共生 大力開展美麗農村路建設

“要想富,先修路”,如今這裡的“路”內涵更豐富了。

交通運輸部和財政部近日聯合發佈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的意見》的通知,要求堅持綠色發展,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實現路與自然和諧共生。大力開展“美麗農村路”建設,切實提升路域環境,將交通之美融入村容整體環境美當中。

2019年9月發佈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的意見》要求,緊緊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統籌城鄉發展,以質量為本、安全至上、自然和諧、綠色發展為原則,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加強農村公路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協調,形成上下聯動、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為廣大農民群眾致富奔小康、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實現路與自然和諧共生 大力開展美麗農村路建設


全面奔小康,關鍵在農村;農村奔小康,基礎在交通。

“以前一下雨,路上都是泥漿,走路不小心跌倒還會滾一身泥。”廣東省開平市大沙鎮大塘面村村民梁景飛說,自從村裡修了環村公路、入戶小路硬底化後,下雨天村民不用再走泥濘路。如今,大塘面村成為外地遊客前來體驗田園生活、欣賞大沙河水庫亮麗風景的一個新景點,生態鄉村遊有效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發展,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條新路。

建好農村公路,只是第一步,管好、護好、運營好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因為農村公路的好壞不僅僅是便民與通行,更關係著農村的發展與建設。

兩部門在通知中要求,落實責任,健全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系。加大投入,強化農村公路管養資金保障。創新機制,促進農村公路轉型發展。

通知提出,大力推行縣、鄉、村三級路長制,因地制宜建立健全路長管理責任體系和運行機制。對市、縣級人民政府進行績效管理,建立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考核機制並將考核結果與相關投資掛鉤。

養護資金短缺是農村公路管養的瓶頸問題。通知強調了落實日常養護資金補助政策,省、市、縣三級公共財政資金(不含“替代養路費部分”)用於農村公路日常養護的總額不得低於以下標準:縣道每年每公里10000元,鄉道每年每公里5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3000元。要根據區域發展水平,明確省、市、縣三級公共財政投入的比例。

通知在促進農村公路轉型發展方面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繼續把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充分發揮群眾主觀能動性,激發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堅持融合發展,推進農村公路與特色產業、鄉村旅遊等多元融合。積極拓展農村公路服務功能,為農村公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實現路與自然和諧共生 大力開展美麗農村路建設


道路通,百業興。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牛泉鎮就很典型。牛泉鎮位於萊蕪區西南部,山區、丘陵、平原各佔1/3。前幾年,山村道路不暢通嚴重製約全鎮經濟快速發展,影響了村民的出行安全。

近年來,牛泉鎮將農村公路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發展富民產業相結合,投資4200萬元,完成了5條連村路和1條長約12.4公里的環山路。過去一條條羊腸小道被硬化成了寬暢的水泥路、瀝青路,山村道路面貌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2018年,牛泉鎮被評為山東省鄉村振興示範鎮,收穫了總投資4.7億元的山楂之戀省級田園綜合體項目,加快了鄉村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

因路而興的河南省嵩縣黃莊鄉三合村也很有代表性。三合村是豫西少有的集寫山畫水、土房農耕、古村舊貌等要素為一體的原生態小山村。路通後,曾經交通閉塞、經濟落後的村子開進了小汽車、大巴車、大卡車,紅薯、獼猴桃源源不斷運出去,解決了以往出行難、上學難、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前來寫生的美術愛好者絡繹不絕。路通了,村子活了,村民臉上的笑容也多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鄉村振興,公路先行。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網,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就是打通了農民的致富路,就會讓農民真切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