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保肝方法?

偶然看到幾年前網上的一篇文章——年輕的生命早早夭折,忍不住又想說一說有關傷肝和護肝的話題,畢竟肝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器官,很多功能都離不開肝臟,包括新陳代謝、合成、生物轉化、解毒和分泌排洩膽汁等。雖然肝臟具有強大的再生功能,但如果平時不注意愛護自己的肝臟,一旦出現嚴重肝損害或慢性肝病,那麼就有可能面臨生命危險!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保肝方法?

何首烏是傷肝的罪魁禍首

一、警惕含有何首烏的保健品和藥物

其實此類悲劇的發生已不僅一起,而早在2014年,國家藥監局就對保健食品中何首烏的每日用量有嚴格的規定,並要求含何首烏的保健食品在標籤上要標註,特別是「肝功能不全者、肝病家族史者」為不適宜人群,提醒消費者注意「本品含何首烏,不宜長期超量服用,避免與肝毒性藥物同時使用,注意監測肝功能」。

按說,合理使用中藥確實有一定療效,但實際上很多商家的宣傳只是過度神化了何首烏的藥效,卻對其肝毒性閉口不談,這也造成了很多人完全不知道何首烏是有毒的,而且目前含有何首烏的藥品多為非處方藥,不少保健食品及洗護產品中也含有何首烏。人們可以自行購買,一旦過量服用,發生肝毒性甚至威脅生命的案例不在少數。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保肝方法?

這種國家級文件難道是一紙空文嗎?

二、務必重視藥物性肝損害!

國內其實早就有《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是由國內專家根據臨床病例總結出來的,根據《指南》的定義,所謂藥物性肝損傷(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各類處方或非處方的化學藥物、生物製劑、傳統中藥(TCM)、天然藥(NM)、保健品(HP)、膳食補充劑(DS)及其代謝產物乃至輔料等所誘發的肝損傷。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保肝方法?

國內指南對藥物性肝損傷有明確定義

目前已知全球有1100多種上市藥物具有潛在肝毒性,常見的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抗感染藥物(含抗結核藥物)、抗腫瘤藥物、中樞神經系統用藥、心血管系統用藥、代謝性疾病用藥、激素類藥物、某些生物製劑和中草藥製劑等。國內有報道相關藥物涉及TCM(23%)、抗感染藥(17.6%)、抗腫瘤藥(15%)、激素類藥(14%)、心血管藥物(10%)、NSAIDs(8.7%)、免疫抑制劑(4.7%)、鎮靜和神經精神藥物(2.6%)等。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保肝方法?

導致藥物性肝損傷的藥物種類很多

肝病是全球9大致死疾病之一。據臨床流行病學統計,目前我國大約有3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臟疾病或慢性肝損傷,包括脂肪肝、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等,國內報道較多的與藥物性肝損傷有關的中草藥就以何首烏、土三七為代表,用藥時間越長,累計用藥量越大,發生藥物性肝損傷的幾率和嚴重程度就越高。

三、肝損傷會表現出哪些異常?

1、血清氨基轉移酶和同工酶(serum aminotransferases tests)升高

轉氨酶主要存在於肝細胞內,一旦肝細胞受損,轉氨酶可以說是比較靈敏的指標,如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脂肪肝、急性病毒性肝炎都會出現轉氨酶的異常升高;某些其他系統的疾病如骨骼肌疾病、肺梗塞、胰腺炎、皮肌炎等也可出現轉氨酶升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嚴重肝硬化、肝癌的轉氨酶反而有可能正常。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保肝方法?

肝功能異常可表現為多種指標異常

2、膽紅素升高

膽紅素的升高和肝功能密切相關,即黃疸,是嚴重肝損傷的一種表現,是膽紅素代謝異常的一種表現,根據黃疸高低程度可分為:隱性黃疸或亞臨床黃疸(總膽紅素水平17.1~34.2mmol/L),輕度黃疸(總膽紅素水平34.2~171mmol/L);中度黃疸(總膽紅素水平171~342 mmol/L);重度黃疸(總膽紅素水平>342mmol/L),膽紅素越高,肝損傷越嚴重,而且膽紅素的水平要比轉氨酶更為重要,往往見於晚期肝硬化或嚴重肝損傷。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保肝方法?

正常肝臟和肝硬化的區別

3、白蛋白和血漿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s tests)

肝細胞可以合成大部分血漿蛋白(白蛋白、糖蛋白、多種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纖溶因子、轉運蛋白)等,嚴重肝病時就會出現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合成減少,容易出現皮膚粘膜出血、出血不止,以及低蛋白血癥,腹水等。

四、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保肝藥物?

根據保肝藥物的作用機制,臨床上有解毒類藥物(為肝臟提供巰基或葡萄糖醛酸,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從而減輕有害因素對肝臟的持續損害)、促進細胞再生類藥物(修復肝細胞的結構來讓肝細胞發揮正常的功能,主要有小分子多肽類活性物質和高能多烯磷脂酰膽鹼)、利膽類藥物(促進肝臟分泌膽汁和排洩,如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膽酸、茴三硫等)、促進能量代謝類藥物(促進人體能量代謝,保持肝臟代謝所需各種酶的正常活性,從而有助於受損肝細胞的修復,包括新陳代謝所需的各種維生素和輔酶等)、促進蛋白質合成類藥物(促進肝細胞再生,增強機體的抗感染能力,促進疾病恢復,包括支鏈氨基酸和複合氨基酸等),以及中藥製劑(抗炎類藥物具有較強的抗炎、保護肝細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而降酶類藥物主要用於治療慢性肝炎所致的氨基轉移酶升高)等。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保肝方法?

肝損傷不能因為轉氨酶正常就忽視

針對不同病因的肝病患者,應選擇不同藥物,如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療為主,保肝藥物可選擇抗炎類和營養補充類藥物;自身免疫性肝病--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為主,保肝藥物選用類激素作用的抗炎類加用利膽類藥物;藥物性肝炎--及時停止傷肝藥物,保肝藥物可使用抗炎類藥物、利膽類藥物、解毒類藥物或激素;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肝--嚴格戒酒,控制體重,可使用必需磷脂類等。

結語

肝臟組織學的改善通常滯後於肝臟生化學的改善,目前評估肝功能的生化指標主要包括轉氨酶,也就是說,即使當轉氨酶恢復正常時,肝臟的炎症可能繼續存在,因此一般來講,肝臟損傷恢復週期較長,一般需要3-6個月,抗炎保肝藥物可以快速控制肝臟炎症等損傷,不僅快速恢復肝臟生化指標,避免疾病惡化,而且有利於基礎疾病的治療,持續的抗炎保肝,更有利於徹底消除肝臟炎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