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抗疫群英譜丨接力運輸,鋼鐵洪流為一座城市“加油”

鋼鐵洪流為一座城市“加油”

——記駐鄂部隊抗擊疫情運力支援隊

■解放軍報記者 賴瑜鴻 特約記者 何武濤 通訊員 田國松

2月1日,經中央軍委批准,根據中部戰區命令,湖北省軍區協調6支駐鄂部隊,抽調130輛軍用運輸車、260名官兵,組成駐鄂部隊抗擊疫情運力支援隊,承擔武漢市生活醫療物資的運輸保障任務。

這是一股鋼鐵洪流,更是一座城市強勁跳動的脈搏。迎著晨曦、披著夜幕,這支運力支援隊一次次為武漢帶來溫暖與希望。

1月23日,武漢關閉離漢通道。家住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社區的李霞,除了擔心安危,還怕家裡斷糧。

一個多月過去了,李霞家的餐桌還和以前差不多。無數武漢市民餐桌不斷供的背後,是一群官兵的接力運輸。

來自中部戰區空軍某基地的二級軍士長範輝,就是這群官兵中的一員。一個多月來,這位土生土長的武漢人,每天和戰友奔波在空曠的街道上,給千家萬戶送去溫暖與希望。指揮長吳海濤說:“共同的目標讓大家凝聚在一起,我們使命必達。”

湖北省軍區前進指揮所的日誌裡,每天更新著運力支援隊的任務軌跡。截至3月10日,該運力支援隊跑遍了武漢三鎮的200多個點位,運送物資11000餘噸,累計行車35萬多公里……

日誌裡的每一個數字都記錄了官兵們排除困難、完成任務的意志和智慧。

2月26日,武漢市江夏區某生鮮物流園,來自空降兵某部的薛震一大早就將一車蔬菜運到了這裡。這車蔬菜將供應19個社區,支撐居民的日常生活。非常時期,很多工人沒有復工,這車蔬菜都得靠薛震和另外一位戰友裝卸。

剛組織完裝載任務的分隊長董波,讓駕駛員去吃飯,自己一個人留在車隊,把每輛車又檢查了一遍。“車上的貨物不捆綁結實,就有可能散落下來……”為確保貨物裝載牢靠,官兵們自創“五點式”固定法。在他們看來,守好每一捆蔬菜、每一箱禽蛋,就是守護萬家燈火。

2月3日,武漢市連夜決定在洪山體育館、武漢客廳、武漢國際會展中心3處建設“方艙醫院”。要在一夜內把數千張床位配齊,對於運力緊張的武漢而言並非易事。

應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請求,運力支援隊緊急調集50輛運輸車,兵分多路前往倉庫調運,趕在天亮前將物資全部運抵。

“保障市民正常生活供應,只是運力支援隊擔負的一部分任務。”該運力支援隊副指揮長張軍說,官兵們時刻保持著衝鋒的姿態。

2月13日,軍隊增派2600名醫護人員支援武漢。當日上午,11架軍用運輸機陸續在武漢天河機場降落。運力支援隊迅速抵達指定位置,各項工作無縫對接。

這支運力支援隊就像抗疫戰線的“擺渡人”。一聲令下,他們隨時出發。

那天,支援隊接到命令:連夜向火神山醫院運送一批醫用物資。當天一直在執行任務的某舟橋旅四級軍士長陳正君堅決請戰:“我去危險的地方,我有經驗。”

截至目前,一中隊的中士張鵬帥,累計運送物資最多,達127噸;二中隊四級軍士長田磊,累計駕駛里程最遠,達3584.6公里;三中隊四級軍士長陳棟彬,累計行駛時間最長,達240小時……

一個個紀錄的背後,是一份份捨我其誰的擔當。

2月1日晚,駐鄂部隊抗擊疫情運力支援隊一成立,消息就上了“熱搜”。

這些天,運力支援隊的軍車,在空曠的武漢街巷上奔馳。許多武漢市民趴在窗戶上,看到軍車在眼前駛過,心裡就踏實多了。

那天,二中隊三分隊一班班長王春尚,向中部戰區總醫院運送醫療物資時,恰好遇到正在醫院救治一線的妻子朱新苗。這對戰“疫”伉儷的相擁而泣,令在場很多人為之動容……

95後戰士董鵬的父親在黃岡市紅安縣信訪局工作,一直堅守在防疫一線,他的母親是一名醫生,也奮戰在抗疫前沿。

“這批以‘80後’‘90後’為主體的官兵,有的瞞著家人出征,有的一家幾口同上抗疫戰場。”湖北省軍區政治工作局主任黃明村說,正是這種可貴的擔當,給這座城市傳遞著不竭的精神動力。

河南鄭州退伍老兵楊東旭,看到媒體上有關運力支援隊的報道後,帶著6名員工趕到武漢,無償提供車輛維修保養服務,僅用6天時間就為135臺車輛進行了檢查保養。

在楊東旭尋找汽車配件的過程中,許多商家一聽說是部隊需要,紛紛主動捐贈。楊東旭非常感動,同時也感受到一種力量——他們給這座城市“加油”, 這座城市也在為他們“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