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疫情期間女性急性下腹痛應及時就診


「科普時報」疫情期間女性急性下腹痛應及時就診


□ 郭述真

下腹痛、急性下腹痛,無論男女都有可能出現的一種病症,本文特指“女性朋友”,是基於婦科方面的疾病而言。有人怕疫情期間去醫院有感染的風險,出現症狀也忍著不去就診。

我們都知道,女性內生殖器官有子宮、輸卵管、卵巢以及相應的韌帶等,均位於盆腔之內。它們的“鄰居”分別是:膀胱、直腸、乙狀結腸、輸尿管、闌尾等。一旦出現以下情況的急性下腹痛,就需要及時就醫,明確診斷,積極治療。

與妊娠相關的下腹痛

異位妊娠:一般情況下有結婚一年及以上未避孕而未自然懷孕的病史,在短暫的停經之後(也可以沒有停經史),出現少量的陰道流血,或隱隱的一側下腹痛,或突然一側下腹劇烈疼痛,轉瞬即波及至全腹部痛,可伴有面色蒼白、出冷汗、暈厥等。

先兆流產:有停經史,或已經明確宮內妊娠,出現下腹痛,伴有陰道流血,血量不多,未達到或超過月經量,可以絕對臥床,短期觀察。若疼痛漸漸加重,預示著流產先兆。

難免、不全流產:妊娠早期出現下腹痛,逐漸加重,陰道流血不斷增多,流產已不可避免,應當及時前往就醫。如果在就醫前已經有妊娠物排出,出血仍未停止,應儘快在醫生的幫助下,清理宮腔,達到完全流產,防止多量失血導致貧血,妊娠物滯留導致感染。

與婦科腫瘤有關的下腹痛

卵巢腫瘤蒂扭轉:卵巢腫瘤多種多樣,最容易導致急性下腹痛的是中等大小的畸胎瘤,畸胎瘤內包含的物質不同,可以是囊性,也可以是實性,由於其重心偏移,很容易在體位變換時發生蒂扭轉,導致急性下腹痛,是婦科常見的急腹症。

卵巢囊腫破裂:既往有盆腔包塊的病史,突然發生急性下腹痛,是由於腫瘤內的液體或血液刺激盆腔腹膜所致,應儘快明確診斷,分辨腫瘤性質,積極治療。

帶蒂子宮肌瘤扭轉:有子宮肌瘤的病史,且肌瘤明顯突出於子宮漿膜層以外,很有可能成為帶蒂的子宮肌瘤,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蒂扭轉,引發急性下腹痛。

子宮肌瘤紅色變性,也可以發生急性下腹痛,多發生在妊娠期。

急性盆腔炎:包括子宮體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等,大多表現為急性下腹痛、發熱、陰道分泌物增多、血液白細胞增高、中性粒細胞增高,也應及時就診。

另外,其他疾病導致的急性下腹痛,例如:急性泌尿系感染、泌尿繫結石、急性闌尾炎、急性腸炎、痢疾等,均應到相應專科就診。

與月經有關的疾病,如痛經,有原發與繼發之分,大多數情況下,都有過就診的經歷,醫生也曾經給予過治療意見,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可以按照原來的方法對症治療。

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也多表現為月經期下腹痛,有時也會疼得死去活來,倘若沒有新發情況,按照原有方法對症治療即可,不必急著就醫,待疫情過後再行復查。

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至今,倘若沒有到過疫區,沒有接觸過疫區來的人,也沒有可疑的接觸史,病人就診時做到正確有效的防護,“有備而來”;醫生做到 “有備接診”“有備收治”,該看的病還是要儘早來看的。

古語講大意失荊州。一旦延誤治療時機,那麼失去的遠不是一個荊州可以換得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