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期權工具 實體企業面對疫情有驚無險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大宗商品市場價格波動加劇了實體企業生產經營的難度,這使得企業對風險管理的需求更加凸顯。期貨及衍生品作為有效的風險管理工具,其作用與優勢在疫情期間得到了實體企業的認可。場內期權相比期貨更具靈活性,同時“性價比”更高,因此也獲得了實體企業的青睞。

期貨日報記者瞭解到,特變電工山東魯能泰山電纜有限公司(下稱魯纜)根據自身經營情況,參與期貨市場,利用銅期權轉移和拋售風險,達到鎖定企業成本和利潤的目的,確保了疫情期間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

據介紹,魯纜始建於1950年,前身為山東電纜廠,是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輸變電產業的核心骨幹企業,產品客戶國內以兩網五大發電為主,國際以國外電力公司為主。當前輸變電產業競爭越發激烈,受國家大型基建項目及市場競爭影響,大額訂單存在履約週期長、訂單毛利低、受原材料波動影響大等問題。

據瞭解,魯纜年初獲取一批用銅量100噸的訂單,該訂單將在2020年下半年執行,報價銅基價較訂單簽訂時上期所滬銅指數收盤價低2000元/噸以上。

魯纜相關負責人介紹,春節前公司預計,受疫情的影響,節後銅價可能有較大波動,若節後銅價上漲,已簽訂的產品訂單採購成本會增加,這將減少收益,甚至產生大額虧損。為了保證收益穩定,控制虧損程度,公司在節前通過賣出銅看跌期權來對沖敞口。“這樣做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方面,如果期權到期時買方不行權,預留敞口數量依舊維持在安全敞口範圍內,我們可以用收取的權利金來彌補真實採購時的銅價與簽訂訂單時銅價的價差,減少虧損;另一方面,如果期權到期時買方行權,就相當於鎖定了採購價格,封閉敞口。”他說。

除了直接利用場內期權品種鎖定生產經營風險,也有實體企業通過“期權+期貨”綜合套期保值方案規避庫存風險。合盛天然橡膠(上海)有限公司(下稱合盛)主營天然橡膠的加工與銷售,2017年4月公司成立至今,天然橡膠銷售數量逾17萬噸。由於現貨經營規模龐大,包括加工廠在內的現貨敞口庫存始終維持在高位。為應對巨大敞口庫存面臨的價格波動風險,合盛採用上期所推出的天然橡膠期權和期貨工具來進行風險管理。

合盛相關負責人告訴期貨日報記者,2019年年底,經過市場研判,公司預計未來一年內膠價重心將整體上移,因此建立了2000噸現貨敞口庫存。雖然從基本面上看膠價整體走勢向好,但從技術面看仍然存在短期大幅下挫的可能性。為此,合盛採用了“期權+期貨”的綜合套期保值方案,以期貨作為常規保值方法,以期權作為尾部風險管理工具。

據介紹,在這個方案中,合盛通過低成本、不佔保證金的虛值期權一次性地構造出“災難保險”。一旦發生極端風險,相比期貨,期權具有更高的性價比,能發揮出更好的保值作用。合盛於2019年年底實施了該項策略。針對現貨庫存,公司賣出RU2005合約200手作為常規保值,同時買入200手虛值看跌期權。

該負責人坦言,正是由於合盛提前按照風險管理的既定原則建立了“期權+期貨”的綜合套保頭寸,才成功規避了因突發疫情導致的膠價重挫對現貨敞口庫存的不利影響,取得了良好的保值效果。

本文源自期貨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