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张耀元宅家随笔五则


引 子

大凡为人,平生失误,谁也难免。先哲有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话虽如此说,但炫瑜隐瑕,人之本性。有一友人,在上世纪60——70年代民生困苦之际,说过这样一句戏谑的话:“坐了席,老想在人前说;吃了糠窝窝,老怕人知道哩。”话虽粗浅,却也真实道出了人们与生俱来爱面子的赋性。细想来,既是人人难免,说出来也未必丢人。其实,常想过往,反省不足,提升自我,未尝不是好事;还有虑及劝诫后来人的层面,亦有积极的一面,《晋书》不是有“前车之覆轨,后车之明鉴”吗!综上所述,择列自己平生所为数事,以抒己怀耶飨同好。前二事,可看作童稚趣事,原无多少教化意义,写出来,权博读者一笑。后面三事,乃成年所为,纯属出言急、欠考虑的过失,自虑则无原宥宽贷之理了!

一、“啊呀呀,打死你奶奶家了”

50后的儿时,玩具是自制的,玩弹弓是我和要好的玩伴最喜好、最多的课外消遣。

朔州:张耀元宅家随笔五则

秋末之际,我们在五表大爷门前的河堤下部,从那层瓦灰色的、非常筋道的胶泥(我们叫“白浆泥”)层中,尽着我们的力气,掏出一大块,拿回自家院里,再经过反复揣揉,直至和成软硬适度、便于操作为止。然后,揪出指肚大的一块放在手心,双手反复搓揉,抟成极圆的泥球。在动手后的几天乃至十几天的课余时间,我们抟出的泥球,在院子里相对平整的空地上,能占很大的一片。这些程序需要掌握的技巧也不少,一是泥要和到,否则抟出的泥球在干燥过程中容易开裂;再是,搓揉不到位,泥球表面难以光滑、也易开裂。抟好的大小均匀的泥球,经自然晾晒,直至干透,这个过程也得在观察的同时搅动,不然毒日头只晒泥球一面,也会开裂的。接下来,在院子角落的僻静处,用很小的铁铲,极有耐心地掏出口面只能伸入拳头,下部极大的窑洞,我们叫它“磬口罈罈”,再把干透的泥丸放入洞里,这就是我们一冬天玩弹弓的弹子了。这种弹子由于没有棱角,在发射过程中,受风的阻力均匀,命中率较其他的弹子高得多。

朔州:张耀元宅家随笔五则

一天下学后,我和玩伴手握弹弓,兜揣泥丸,漫无目的的悠游在街上,游目四顾哪里有发挥弹弓作用的机会。

有一户从口外回村不久的人家,借住在一处破败的房院中,院落紧邻大街,没有院墙,西南角的茅厕墙多年无人修葺,仅余尺数高低。借住的女主人个子极大,邋遢成性,我们从街上走过时,她正好小便。她的姿势实在不敢恭维:下身直立,弯倒上身,撅着的臀腚向着大街,尺余高的茅厕墙只能挡住她的小腿。当撅着的尻腚映入我们的眼帘,正好给我们提供了标的,恶作剧的念头不约而同的油然而生,在1——2的悄声口令中,两颗弹子飞向目标,无巧不巧的同时命中。当狼咬住般的哀嚎声“啊——呀——呀,打死你奶奶家了”进入耳中时,我们拔腿便跑。女人手提裤腰奔命般的追了上来,我们竭力地跑,女人没命地追!想来平生为数有限的逃跑体验莫过于此次所费的气力。

女人大概想到继续追下去,惹得人们驻足围观,实在有失自家颜面,才放弃了追赶。

二、“手榴弹往死来打人哩!”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父亲所在的公社加工厂铸出很多手榴弹壳,12岁的我拿回一枚,模仿学校的体育器材,配好木柄,做出一枚教具式的手榴弹,准备练习投弹。

站在居住的堂屋门外,心想朝着正前方的空旷处投去。谁想,往常没有一点投掷体验,投出的手榴弹竟向左前方飞去。隔壁的老太太是建国初期的共产党员。家里养的母猪即将临产,老人家正弓着腰,上身探进猪窝观察的时候,我投出的失控的手榴弹飞过将近两米高的院墙,像长着眼睛一样,带着风声,不偏不倚击中了老人家的腚部!剧烈的痛楚使老人家嘶声惨呼,等回过头来看清是一枚手榴弹的时候,边哭边喊:“哎呀,我的妈呀!手榴弹可往死打人哩呀,我......的......妈......呀!”老人家起初变了腔调的痛呼传入我的耳中,心想这位老人家遇上了什么事?直至听到“手榴弹”,我才意识到,是自己闯了祸。

朔州:张耀元宅家随笔五则

不久,母亲从田间收工回来,见了战战兢兢的我,也听到了隔壁余波未息的叫痛声,身具善良秉性的母亲意识到什么似的过隔壁探问。了解事件原委后的母亲,像热锅上的蚂蚁般跑出跑进,再三道歉,安慰受伤的老人家。又跑回自己家中,将多日积攒的一小笸箩鸡蛋端了过去。那个年月,家里的油盐等日用品全靠卖了鸡蛋换取,母亲顾不得许多,先安慰受伤的老人要紧,又用家中仅有的钱买回两个水果罐头,送给了老人家。傍晚母亲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让我跪在面前,先让我叙述了闯祸经过,又语重心长地着实训教了一顿。末后说道:幸亏是打在了肉厚的地方,要打在别处就拐戳的大了,你教妈怎收拦呀!遂又逼着我去老人的床前道歉做了检讨才肯罢休。

写到这里,想起我的儿时给母亲添过的麻烦实在不少,也借这段文字缅怀我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的母亲——为了儿辈的成长操碎了心!

三、“怎还酸你爷爷哩!”

1970年初中毕业后,父亲鉴于特殊时期我的在校学习环境,一句“不混哇,学(xiao)手哇”结束了我的在校生涯,随父走上民间从艺的路。

那时,我们公社的加工厂汇集了17个自然村的泥木工。在泥水相合的日子里,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土建施工队。冬天泥工们回了家,木工在加工厂驻地做些木质农具,翌年售、予各村。

一年冬天,天气其冷,偌大的车间中只生了一个不大的火炉,低温使人们无法动手,十几个人围着炉子取暖闲聊。为了活跃气氛,有人提议轮番“叨古记”(朔方讲故事之俗称)。这种场合的“古记”内容以情节生动、谐詼逗趣为上,讲述者本人也大多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无人去认真考究其真实性与出处等因素。

朔州:张耀元宅家随笔五则

我讲的故事是我村一位不畏强梁、宁折不弯的老者年轻时的一段经历,他是庄户地里里外外拿得起放得下的行家里手,在当长工的日子里,带领一起当长工的穷弟兄们和财主东家斗智斗勇,最终争取到应得权益的情节。我只知道这位老者的姓名籍贯,却不知道财主东家是谁。事后得知,听众中竟有这位财主的后人,虽然当时未起冲突,却也是一场不大不小的尴尬!

题外说说这段故事的内容,也让读者诸君冲淡一下我以上秃笔不力、叙述乏味的枯燥!

一年,这位强项鲠直的G君(为叙事方便,权且这样称呼这位长者吧),在一家财东家当“大头”,大头一职专司田间的牛犋活,精通耕、耩等犁耧耙耱的活计,这是农田地里的技术活,精擅者更为难得,G君便是这样的人才。

这家财东为长工们准备的早晚饭,是照得出人影子的稀饭,一天当这样的稀饭端到长工们面前的时候,G君突然煞有介事的哀声痛呼:“哎呀我的妈呀,您多回儿来的!”,怪异的腔调惊动了财东,近前探问“哪有你妈哩?”G君一手撩起上衣底襟模拟擦泪,一手指着稀饭,哽着嗓子道:“我从这里头照见她老人家了”。财东意识到是在调侃自己,走也不是站也不是的楞在当地。

财东吃饭时是不和长工们一起吃的,但午饭的蒸笼中有一角是财东吃的莜麦,其余是长工们吃的高粱面,蒸熟后端走莜面由财东享用。这种眼睁睁的歧视令G君早已不忿,他暗中和一位长工中比较敢于出头的姓Z的伙计,约好惩治财东的具体步骤。当开饭时蒸笼端起的一刹那,G君一声口令“Z伙计啊,上!”两人同时动手将筷子插入莜面底部,一下子全部掇到了自己碗里,财东唯恐惹起长工们的骚动,只能吃了哑巴亏。

朔州:张耀元宅家随笔五则

中秋临近,按照惯例,东家们都要按人头分给长工几个乃至十几个月饼的,也算是应时的福利吧。那时的月饼,是农户们届时盘起的临时土烤炉(俗称“鏊子”)自己加工月饼。G君和他的同伴们领到的月饼质量极差,难以入口。他用细绳子把领到的几个月饼穿了起来,到地里耕地时把月饼串挂在犁脚上,张扬地走街过巷扛了出去,收工时又扛了回来;然后从犁上摘下月饼串,挂到长工们居住的矮屋的房梁上,手提赶牲口的皮鞭,照着挂月饼的地方,边抽边大声叫嚷:“狗日的,你小哇是没长大;你黑哇是父母遗体;你怎还酸你爷爷哩”话后便是“嘠嘠”的甩鞭声。几天来,叫嚷声伴着皮鞭的脆响,终于使财东不得不出面,与G君柔声商量:“兄弟啊,不用抽啦,拿回去让娃们吃了哇”,听到的是揶揄的回应:“哎嗨——东家,您老不知道,我娃们不缺个这”话后又调头抽了起来。

就这样,G君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赢得了财东对长工们态度和待遇的改善!

上面是我当时所讲故事的梗概。大家试想,这样的内容听在财东后人耳中,一定是恨得牙痒痒的。幸亏,这位听众岁数大阅历丰富,体谅到20岁不到的我,资历尚浅,纯属无心之失,一直未与我计较。否则,过后如果遇到特定的机会,虽不至于“还牙”,也会“还眼”的!

四、“吊个人也咋也不咋了”

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父子们行艺于乡周的村落间。

一年,在某村为村支书建造较为考究的大门楼,父亲在地上砍磨砖、加工砖雕部件,我在架子上安装。当地上的人把父亲雕好的“柁头”往我手中递的时候,一个不慎“柁头”掉在地上断为两截。饭后的午休时间,我又加工了一件安装了上去,女主人满面春风的夸赞道:“真好看,也结实了”,我回答了一句“是的,吊个人也咋也不咋了”。

那时的乡间,往往一些半大孩子,用手扳住头顶上方可以着力的地方,把自己提离地面,或来回荡悠,或上下升降,或根据维持的时间长短,或角胜或逗趣,俗称“吊悠韆韆”,活动和名称的由来抑或跟“鞦韆”有关。这种活动在当时的乡间司空见惯,所以我随口便回答了这句话。也就是说,我的本意是指这项活动中的“吊”。

女主人听了这句话,瞬间脸若寒霜!我也马上意识到了女主人的理解意向。顿时,尴尬的氛围笼罩当场,使我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

朔州:张耀元宅家随笔五则

那时候,偶有一些年迈且没有依靠的人厌倦了人生,选择平昔跟自己嫌隙较深的人家门前自缢,一则结束了自己晦涩的人生,再是也没有放弃最后报仇的机会。这家男主人担任村干部多年,难免惹人不少,女主人的理解似乎也顺理成章。其实,我要表达的“吊”和女主人理解中的“吊”大相径庭,但谁能主宰别人的思维呢?此刻的剖白,也显得苍白无力,真的是无地自容!

所以,这件事使我终身引以为愧,无以自谅,也对儒家文化中“三思而后行”的哲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五、“准备后四哇”

众所周知,两千年前后,泥木工所从事的传统活计范围,逐渐受到客观限制,生存环境遭受到空前的威胁。于是,我于2004年选择与本行当接近的姊妹艺术,轻车熟路地转到了石碑雕刻工艺上。

石碑活的旺季是一年一度的祭祀日子——清明节。朔州地区对清明节期间行事的可为不可为的忌讳时段有“前三后四”的说法,比如过去农家女子在一年中有一部分“忌针”、“忌洗涮”的日子;还有农家的出门、探亲、动工、墓园修葺等活动,或忌做或可做,皆在清明节的前两天到后三天这段时间内完成,因为清明节当天在“前三”天也算在内,“后四”天也算在内,这样算来“前三后四”一共是六天时间。其实人们对墓园修葺事宜早有准备,大多在“前三”便完成了。

朔州:张耀元宅家随笔五则

一年的清明节当天,我的雕刻门市进来五、六个人。商谈之际得知他们要在自家墓地做一些石碑,我的脑海中在想这些人怎么没早来,所以心有旁骛地回答:“你们安排后四吧”(我的本意是他们已经误了“前三”)。朔州人对灯尽油干、临近弥留之际的危重病人含蓄的说法是“安排后事”,又当地方言“四”与“事”发音相同,所以,这句话听在对方耳中,哪有舒服的道理?话出口后,自己也迅疾意识到话中的口误与语病,马上向对方解释,得到理解,双方释然。言欢之后题归正传,商谈起做碑的具体事宜来。

结 语

上述数件没做成的事、没说成的话,经久深印于我的记忆中。母亲在世时经常告诫我:“说话和做事的时候,记得管前照后。无意积德,无意损德;无意儿惹下人自己还不知道呢,人家可记恨哩”。老妻也经常说我:“你就是受你那些驽苦顶个人呢,别的地方可得学(xiao)哩”。是啊,人生的阅历和修养是得经过岁月的淘漉和刻意的修身而积淀的。晚唐诗人吴融有言“化人之心固甚难,自化之心更不易。化人可以程限之,自化元须有其志。”是的,只要立志正己慎行,历久会有小成的!诸君以为然否?

张耀元写于2020年3月“冠毒”肆虐宅家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