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相信,我們終將在美麗的校園相見

疫情當前,學校不能如期開學,線上教育一夜之間像施了魔法般,成為學校緊握的仙女棒。

可我們真有那麼迫切地需要學生們按照規定時間來上課嗎?老師又必須在這個日程表裡出現,才會讓學生記得還有學習這回事嗎?

如果學生必須要靠這種“發條式”的打卡模式才能進入學習狀態,如果只有課程表上的課程學習才叫學習,或是隻有考試才是學生學習的目標,那麼我們要反思一直以來的學校教育是不是有問題。

假如沒有互聯網,我們該怎麼辦?

首先,沒有互聯網的假設似乎讓很多人覺得不可想象,都什麼年代了,不要有這種設想。

剛剛在奧斯卡上出盡風頭的韓國電影《寄生蟲》的開頭,姐弟倆蹲在地下室的馬桶旁邊蹭樓上的WIFI,這一幕極具戲劇化的場景展現了貧窮家庭的窘困。雖然,這部電影算不上奉俊昊最好的作品,但它用荒誕的方式直面全世界都依然存在貧富差距和階級固化的現實問題,這個很值得肯定。

在中國,先不說5G技術還沒有全面普及,線上平臺本身就存在技術缺陷的問題,在現實狀況下是否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網絡全覆蓋,資費無負擔的家庭?

有的學生過年回到通訊不太暢通的偏遠農村;或者在城市出租屋裡沒有裝網絡,靠手機流量支撐的農民工孩子;又或者因為疫情被隔離在病房裡、遊船上、隔離區的學生;還有正在經歷生離死別的孩子……他們如何應對正在大張旗鼓全國統一開班的網課?


請相信,我們終將在美麗的校園相見

這幾天,我們在網上透過直播鏡頭看到了在手足無措的老師和學生可愛的樣子,我們也看到了人生百態。

有人在微博上分享真實的故事:在逼仄的雜貨間,媽媽用僅有的一部手機給孩子看視頻課,兩個不同班的孩子還得輪流看;有的孩子可以邊開電腦看課件,邊用IPAD看視頻,手機還能餘出來打卡、和同學聊天;有的家庭可以將老師的作業、試卷和講義打印出來;而有的家庭只能靠家長和孩子手抄,因為打印店此時也沒開門……

這場疫情沒有多數和少數的區別,沒有一般和個別的差異,它和每一個人都有關,我們要面對的是如何確保每一個學生被平等地對待。此時,我們才真正意識到,學校和教室是孩子們能享有的最平等的環境。

我們可以等一等,也許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哪怕因為疫情取消暑假,那又能怎樣?至少在校園裡,所有老師和學生是同步的。

放個大長假,會對學生成長產生巨大影響嗎?

不會。

請相信,我們終將在美麗的校園相見

這個特殊的長假,想必誰也沒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心情。

中國的孩子從小學開始課業就很緊張,好容易等到放假還要去各種不見得有多大興趣的興趣班。

因為疫情多休一兩個月假期,不能去學校,也不能去興趣班,那……那就歇著唄,沒什麼好擔憂的。

自信點,他們不會因為休假就成不了才,也不會因為沒休一定成為科學家或藝術家。

當然,很多學生特別想學習,咱也不攔著,就學吧。從小養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不管有沒有疫情,對他們而言,學習是一種常態,不需要用網上打卡學習這種形式去強求他們。無論身處何處,他們都能進入到學習狀態。

那其他不想學習的孩子呢?說真的,這一兩個月天天追著他們打卡,他們也不見得長進多少。看著手機和電腦的時候,走神的依舊走神,偷懶的還是偷懶,學不好的就是學不好。真不是放假的錯。

倒不如讓他們放鬆下來,乾點其它他們認為更有意思的事。

如果非要學的話,與其讓他們按照科目去學習,不如背背古詩詞,練練字,讀點感興趣的課外書,親自照顧家中的寵物,做點創意手工,做做運動,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還可以在家長和老師的引導下透過當下的疫情思考生命的價值,瞭解社會現狀,認識那些在這場災難中勇敢善良的逆行者們,這些都是課程以外更好的學習。

總之,這個世界有太多有趣的事情可能被課業耽誤了,家長和老師可以合理安排和積極引導他們,唯獨不要在家裡按照學校的課程表來過日子。

對於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在這個非常時期,他們要學習的東西就更多了,是時候讓他們上認識世界和麵對世界這一課了。

高密度媒體信息轟炸下,正是大學生們體察社會的最佳時期。

正在發生的一切,除了疫情本身,還應該關注面對危機時民眾和政府的真實狀態,瞭解人性的複雜,感受愛與奉獻,梳理和規劃一下自己的專業學習,思考未來如何實現人生價值等深刻的問題。

疫情和每一個人都有關,人人都應該儘自己的責任。如果你覺得無能為力時,不要躲閃,不要回避,不要抱怨,關注和思考本身就是有意義的。

老師和家長除了監督學生學習,還能做什麼?

朋友跟我抱怨,老師佈置了一大堆任務給她的孩子,她快瘋了。我安慰說,別怪老師,老師也要瘋了。

老師並非各個都是網課高手,短時間內無法掌握所有網絡教學技術技能,也沒有“帶貨王”的專業能力,還要不計形象面對幾十上百號學生視頻直播,真的太難了。

學生、家長、老師,誰都不容易!

在非一對一的網課中,老師無法做到邊講解分析,還兼顧互動交流,不如放棄亦步亦趨的授課計劃,做一些彈性調整,增加開放的學習內容,比如,列出書單或是相關資料供學生閱讀,提供已有的優質課程資源讓他們根據客觀情況進行自主學習。但這些都不必納入常規課程考核,因為誰也不能保證是不是所有學生都在同等的條件下學習。

老師還可以和學生進行疫情相關的話題討論,讓學生們少一些惶恐和不安。學生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面對複雜的輿情難免有困惑,在疫情面前,我們無法確定每一個人是什麼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老師恰好可以充當一個窗口,通過溝通交流建立聯繫,共同度過這一特殊時期。

而家長唯一要做的就是——陪伴,因為沒什麼比陪伴更珍貴。

這段時間的親子關係極其微妙,子女和父母大抵都經過了剛放假的和諧——煎熬——不得不和諧的階段。都別互相嫌棄了,利用這段時間,好好珍惜彼此陪伴的日子。講講故事,聊聊過往,享受天倫之樂。

想見你

網課本身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這些年風行在教育界的微課和慕課,成了很多學校和教育機構的香餑餑。

網絡教學形式打破了時空界限,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是社會教育、定製學習的有效途徑,也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一方面是為離開校園的成人學習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便於掌握了優質資源的學校和教育機構進行分享。

網絡教學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會推動教育模式的變革,但不是此時,不是在大家心繫疫情,生活節奏全被打亂的當下,更不是在很多孩子無法獲得公平的網絡學習條件的現在。

此刻,師生們大概從未如此渴望回到學校,迴歸最古老和素樸的教學方式。沒有隔著冰冷的屏幕,沒有後期雕琢,不帶濾鏡,不加修飾,不擔心流量,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裡,有溫度,有態度,有情緒的坦誠相見。

請相信,我們終將在美麗的校園相見

再過10天,我也要被迫營業,我想告訴我的學生:放心,我決不視頻直播,不會給你們提供表情包素材,當面教訓你們比較過癮,所以,等著吧。

網課內容已經想好了:密切關注新聞報道,認真思考你觀察到的社會問題,如果想不通就找老師和同學討論。討論累了就放鬆一下:閱讀一本好書,看看優秀的電影和紀錄片,打打遊戲,追追偶像,給長輩做頓好吃的,陪他們做做健身操……

生活永遠不會按下暫停鍵,我們只是放慢了腳步。疫情一定會過去,懷抱希望是我們堅定地活下去的信念。我們一定會相見,也許在櫻花浪漫的三月,在芳華正茂的四月,在明媚和煦的五月……

請相信,我們終將在美麗的校園相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