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看你從小給他什麼樣的教育

如果你給孩子美的眼睛,他看到的世界就是美的。如果你給孩子悲觀的心,他感受到的世界就是醜惡的。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看你從小給他什麼教育。


——沙拉·伊馬斯

今天,接力君要和您分享的是關於猶太媽媽沙拉·伊馬斯的教養智慧。沙拉提倡嚴家風、遲滿足、慢教養。作為一名單身媽媽,她給了三個孩子完整的愛和嚴格的教育。但三個孩子在事業上的成功並沒有讓沙拉感到自豪,她認為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下面就和您一起分享沙拉的教養智慧吧。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看你從小給他什麼樣的教育

沙拉 ·伊馬斯

上海社會科學院特聘研究員、上海市虹口區政協委員,出生在中國上海,也是目前所知唯一還留在上海的猶太后裔。沙拉是一個獨自撫養三個孩子長大的單親媽媽,通過借鑑中國教育和猶太教育的精華,創造性地通過延遲滿足、家風育人等理念,讓孩子們從小養成自強自立、勤奮好學的品質。沙拉的兩個兒子從需要到垃圾箱邊撿衣服穿的窮孩子,一步步奮鬥成了億萬富翁。

●●●

我一直很自豪地跟大家說,我給了孩子們三把鑰匙——堅強、自信和寬容,他們每個人都回饋給我一把鑰匙:大兒子送給我一把轎車鑰匙,二兒子送給我一把房子鑰匙,女兒也承諾會給我一把鑰匙——一個保險櫃的鑰匙,裡面裝滿珠寶首飾。其實,我最自豪的不是三個孩子有出息,成為富翁,而是他們孝順、善良、有修養,沒有因為有點錢就為所欲為。

我很喜歡美國詩人惠特曼的一首詩,叫《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在我的兒子有了孩子之後,我也把這首詩讀給他們聽。詩中這麼說道:“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 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開的紫丁香,那麼它會變成這個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雜亂的野草,那麼它也會變成這個孩子的一部分。”

孩子最初看到的必定是家庭,是父母,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麼你自己的舉止、你營造的家庭氛圍和你在生活點滴中給孩子的教育就要往這方面引導。

家庭教育是一個根基,是一個人成人的基礎。成人會成為各種各樣的人,你的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跟你給他的教育和環境脫不開干係。

成人的教育是父母在千辛萬苦中培養起來的,是在生活的點滴中培養起來的,而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時候拿著鞭子抽出來的。

當然,在中國當前的社會狀況下,應試教育、高考是現實存在的,不可能短時間內改變,我們的孩子必須努力學習闖過那座獨木橋,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現實。但是,在這種現實下,我們也不能忽視了其他的東西。

我堅信,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媒體報道的青少年犯罪事件在向我們敲著一聲聲的警鐘,不要一門心思只顧著讓孩子成才,而忽視了成人的教育。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必須先讓他成人,才能成才,否則,培養出來的不是人才,而是社會的危害。

先成人後成才,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而成人的關鍵要素,是德。

我們現在一直強調道德,但是很多人忽略了美德。道德是很規範的東西,這個應該怎樣那個應該怎樣,但是美德卻是一種心靈的呼喚,是一種內化的道德。很多有美德的舉動都會讓你覺得風情萬種、魅力十足,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我從小就注重孩子們的成人教育,希望把他們培養成一個有擔當、有美德的人。

對孩子進行原生態的家庭教育,不可忽視文化的重要性。當孩子呱呱落地的時候,父母想到的應該是一個生命到這個世界上來,我的責任是什麼,而不是把他當一個玩具來養。許多中國父母普遍有這樣一個心理,小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怎麼樣讓自己的生命延續的這朵花開得更絢麗,做父母的除了辛勤地澆灌,還要給予文化的滋潤。一棵樹長大你要每天澆水,澆水就是生存必需的。而孩子要長大我們必須給他吃飯,必須給他喝水。除此之外,還要給他文化,這是人之為人的特殊之處。

有人會說我非常重視孩子的文化教育,所以從小就給他報各種早教班、補習班。但是,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是在做父母的心裡養起來的一棵樹,而不是扔在社會上,然後孩子去讀這個補習班那個補習班。孩子需要補習是因為父母時間短缺,而不是父母沒有時間。補習班可以培養一個孩子的道德心嗎?不可能!補習班也不可能培養出一個有美德的孩子。學歷的高低、文憑的高低,這些和成人還是廢人是不掛鉤的。

影響孩子成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家庭的教育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就像剛剛長出的小樹,需要家長的呵護和矯正,呵護是為了他們健康成長,矯正是避免生出無用甚至是有害的旁枝側節,為他們以後更好地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做家長的不能光顧著呵護而忽視了矯正,不能光顧著物質而忽視了品行,不能光顧著成績而忽視了文化。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記住一點:成人, 永遠比成才重要,不能本末倒置。

中國父母總是盡力給孩子們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如給孩子們更多的零用錢,讓他們上更好的學校等,在孩子們身上一擲千金也在所不惜。但是即使物質條件優厚,孩子也不一定能夠成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一個“成人”的人總會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領域而“成才”,而一個“成才”而不“成人”的人則往往會給社會、他人或自己帶來傷害甚至災難。

相比之下,猶太民族更注重精神上的延續。猶太人對知識的重視有目共睹,他們甚至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把一本塗上蜂蜜的書交給孩子,讓孩子從舔書開始從小嚐到知識的甜頭。但相比之下,其實猶太人更重視德育,強調品德決定成就的高低。猶太父母除了教育孩子熱愛學習、掌握知識、擁有智慧外,還總是給他們講品德的重要性,鼓勵孩子從小就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我希望將父親以前所遺留給我的東西,同樣留給我的孩子。這些東西是什麼呢?是親情、勤勉、謙虛以及節約的精神。”在猶太人心目中,這是比金錢寶貴得多的財富,是應該一代代一直傳遞下去的財富。

猶太作家艾斯頓說:“家必須是培養猶太美德的場所。”猶太人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和習慣培養,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在猶太人眼裡,道德是致富的前提,是成就輝煌人生的基礎。他們利用各種小故事,把道德標準融會其中,讓孩子輕鬆掌握、深刻記憶。另一方面,言傳身教,做孩子行為的榜樣。

人會在各種力量中成長。作為父母,當你準備好去生一個孩子的時候,你就需要做出犧牲,付出心血。不僅是金錢,還有時間、精力和很多文化意義上的東西。你要帶著孩子去博物館、美術館,要帶著孩子去圖書館,你要犧牲自己培養孩子。

一切的努力、教育和培養都是把孩子教育成人,一定要給孩子真善美教育。我們不僅要培養孩子的文化藝術修養,更要培養孩子的美德。一個有美德的孩子才會是一個有孝心、有愛心的孩子,這樣的孩子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美的。如果孩子是在抱怨的世界長大的,那麼這個孩子看到的東西都是醜惡的:生活那麼不盡如人意、學校同學那麼壞、老師那麼噁心……如果你給孩子美的眼睛,他看到的世界就是美的。如果你給孩子悲觀的心,他感受到的世界就是醜惡的。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看你從小給他什麼教育。

上文選編自《特別狠心特別愛II · 贏在家風》

●●●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看你從小給他什麼樣的教育

《特別狠心特別愛II · 贏在家風》

怎樣立家規,孩子才樂於接受並能嚴格執行?哪些是家長必須給孩子確立的原則和底線?營造良好的家風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本書是《特別狠心特別愛》作者沙拉的最新作品。在書中,她與讀者們分享了她營造良好家風獲得成功的教子經歷。沙拉不僅吸取了猶太家風的精華,如培養契約精神、模擬家境、“富養”女孩、培養讀書傳統等,同時也創造性地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用於教育,如“育兒如烹飪”、巧妙地培養敬畏之心、用孩子的優點戰勝孩子的叛逆等。沙拉還在教子方法中融入了現代科學家教理念,給讀者生動地講述了她如何在逆境中成功培養出兩個億萬富翁的故事。

沙拉以家風化人的理念,以家風育人的方法,值得學習和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