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圍爐》,憶故鄉

新年伊始,籠罩在神州大地上的肺炎瘟疫慢慢的煙消雲散了,農曆春節已遠,很快便是春分。 話說春天是草長鶯飛、春暖花開、萬物復甦的時節,但福州這片土地壓根就沒冬眠過,所以也算不得復不復蘇了,因為它四季如春的花草樹木相對於其它城市的草木凋零的景象來說,讓人一年四季都感覺到春的常在。福州的冬天,氣溫相比於其它城市來說也算不得低,但因為福州溼氣重,所以讓人感覺到溼冷了。

週末閒來無事,便在書房整理自己的書籍,偶然的機會在一角落發現了一本書,書名叫《圍爐夜話》,隨手翻了翻,書是一位清朝的大器晚成的老學究王永彬老先生所著,以“安身立業”為總話題,分別從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和勤儉等十個方面,述說著生活經驗和人生道理。為什麼叫《圍爐夜話》呢?就是說每當雪夜晚飯後,一家人圍在火爐旁,一起天南地北的談笑風聲,或傳授人生的經驗,有好事者把這些生活的感悟記錄下來。對於物資貧乏和業務生活枯燥的古人來說,寒夜挑燈讀書和圍爐夜話乃是人生的兩大樂事。對於現代人來說,忙碌了一天,送走了白天的喧囂,在溫暖的空調房內,在明亮的日光燈下,能有一會片刻的安寧,靜下心來讀讀書、品品茶也未嘗不是一件樂事!

讀《圍爐夜話》,看著書名,不禁勾起了我童年故鄉的回憶來。東飄福州已十年有餘,因福州冬天不太冷,在冬天不圍爐烤火已十年了,不禁讓我追憶起故鄉農村的美好時光來。故鄉的冬天,草木凋零,寒風凜冽,大雪粉飛,北風呼嘯吹過光禿禿的樹枝,在這樣的天氣裡,沒什麼事,鄉親們寧願一整天不出門。在屋子的中央,放置一圓柱形的煤爐(爐內燒的是三個正在燃燒的藕煤,煤餅內有許多圓形的孔,可以讓它充分的燃燒),在煤爐上架上農村特製的木製的四方火架,火架上方再蓋上木條狀的蓋子,最後在火架蓋上方再蓋上一層火被就大功告成了,這時一家人三三兩兩的搬來木製椅子圍著火架坐下來,把鞋子脫了,手腳放開來便可以伸到火被裡去取暖了。這時一家人圍著爐子或天南地北的談笑風聲或嘮家常或玩撲克牌或嗑瓜子、剝花生,其樂無窮也。不管是嗆人的煤氣味還是燻人的腳臭味,大家也絲毫不在意。這種生活狀態往往可以維持到半夜大家有睡意了才會依依離去,第二天早上一覺醒來,看到滿地瓜子花生殼和燃燒殆盡的灰白色藕煤餅,讓人收穫的卻是滿滿的幸福、溫馨和知足常樂的滿足感。而當我們遠離了農村的純樸、簡單而粗獷的生活方式,在城市裡又是怎麼樣的呢?城市裡有的只是鋼筋水泥,有的只是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高樓大廈,有的只是喧囂和嘈雜的人流和冷漠的人際關係。在城裡如今過年已沒了往日的年味,或在乾淨和狹小的廚房裡,在煤氣灶上做幾個菜一家人冷冷清清的坐一起吃完飯,年就算過去了。偶爾在哪滿天星空的遙遠天際,傳來陣陣辭舊迎新的花炮聲,顯得是多麼的單調和孤寂呢?而兒時的故鄉總是充滿了年味,春節每天都是炮竹聲聲辭舊歲,萬家燈火,家家戶戶都是炮竹聲煙花聲不絕於耳,家家戶戶都是親朋戚友好十幾號人聚在一起圍爐烤火或嗑瓜子花生或玩撲克,而老人或父母都在滿屋柴煙燎繞的宛如仙境般的廚房裡忙上忙下準備著年夜晚,時不時傳來小孩追吵聲,或在漆黑寒冷的夜晚無所拘束的放著煙花炮竹,煙花在夜空綻放著那光彩奪目的絢麗的色彩,那白雪皚皚的大地之上的夜空,煙花炮竹此起彼伏,爭先恐後,把黑夜染得跟白晝似的。小夥伴們無不拍手稱快好不高興! 這,才是年的味道!

前年年末,一次偶然機會回了趟家鄉,發現故鄉早已物事人非,人去樓空了。一個二十多戶村隊,如今只剩不到十戶人家了。好幾戶人家只能看到幾片磚瓦的頹壁殘垣的景象了,二十多年來,家鄉似乎沒什麼變化,除人煙越來越稀少,田地荒蕪,之前的鵝卵石鄉間小道如今修成水泥路,其它似乎沒什麼變化。這還是我認識的生我養我的家鄉嗎?這是何等的淒涼呢?啃著記憶裡曾經香脆可口的油炸紅薯片,總覺得是那麼難吃,那麼的難以下嚥如同嚼蠟,怎麼就沒了往日的味道呢?中國在城市化的進程中,有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背井離鄉,離開農村湧進城市,那鄉村曾經美好的回憶和濃郁的鄉味也將漸漸離我們遠去,剩下只有無邊的回憶和惆悵了。我們或許再也回不去了,一直生活和遊離在城市的邊緣,一直拼搏下去直至生命的盡頭。等到年老的時候,我還能自豪的對兒子說:看這就是老爸生活和長大的那片美麗的土地嗎?

讀《圍爐》,憶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