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中人和事的變遷告訴我們,成年人的認命,從相信平凡開始

相信故鄉永遠是每個人心目中的一方淨土,永遠是人們魂牽夢繞的地方。在傳統文化中有太多的典故讓我們對故鄉充滿了思念與憧憬。《史記·項羽本紀傳》中更是有“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的佳句記載,所以說 “榮歸故里,衣錦還鄉”大概是每個成年人功成名就之後的夢想吧。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故鄉》中人和事的變遷告訴我們,成年人的認命,從相信平凡開始

故鄉中所有美好的記憶都隨著現實的逼近而漸漸變得清晰起來,就如同魯迅先生在文中描繪的那樣:“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魯迅先生冒著嚴寒,奔波兩千餘里,回到闊別二十餘載的故鄉。卻不是榮歸故里,而是要與故鄉熟識的老屋作別,再一次踏上背井離鄉的征途,悲涼之氣不禁油然而生。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

《故鄉》中人和事的變遷告訴我們,成年人的認命,從相信平凡開始

遊子歸來,最高興的自然是魯迅先生的母親。即便是有搬家的諸多雜事,她也暫且不提,關切的讓兒子坐下歇息、喝茶,閒話家常中提到了閏土。每每提到閏土這個名字來,我都能快速的腦補出一個美麗又憧憬的畫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然而現實終歸是殘酷的,尤其是時間這把利刃面前,很多回憶中的美好都會被她刻畫的物是人非,最終又會被現實擊得粉碎。在魯迅先生回家三四天以後的一個下午,閏土來了,他早已不是記憶中的那個翩翩少年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臉色灰黃且有很深的皺紋,在海邊勞作受海風的影響,他的眼睛腫的通紅。頭上戴了一頂破氈帽,身上只穿了一件極薄的棉衣,又粗又笨的手上提著一個紙包和一隻長煙管。如果僅僅是容顏的變化,那倒也算了,畢竟那是時間的傑作,但接下來的對話中,魯迅先生可以說是極其失望的。

《故鄉》中人和事的變遷告訴我們,成年人的認命,從相信平凡開始

“阿!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湧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著似的,單在腦裡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這大概就是成年人的認命吧,也怪不得閏土,在生活的碾壓之下,昔日輝煌的東家不也落得一個變賣老屋,漂泊他鄉的悲涼下場。更何況是他呢?如今他已經是六個孩子的父親,每一個孩子的吃穿用度,超重的苛捐雜稅以及靠天吃飯帶來的饑荒早已把他折磨的如同木偶人一般,能活下來已是萬幸,怎敢奢望不俗。

《故鄉》中人和事的變遷告訴我們,成年人的認命,從相信平凡開始

回想起少年閏土是多麼的意氣風發,他的見識和經歷讓少東家迅哥兒都自嘆不如,也許在他的心中,未來也曾有無限種可能。可終究抵不過現實的殘酷,閏土認命了,成年人認命從相信平凡開始。閏土終究變得像他的父親一樣,從他那句畢恭畢敬的“老爺!……”開始就已經將往事畫上了另一種符號。他聲稱那時稱呼少東家為“迅哥兒”是因為年紀小、不懂事、不成規矩。

魯迅先生和他的母親感嘆閏土過得不易,便商量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儘可以送他。閏土最終選擇了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臺,一杆抬秤。又要所有的草灰用做沙地的肥料。然而每每讀起《故鄉》最讓我無法釋懷的是閏土偷埋在草木灰中的那十幾個碗碟,以閏土和迅哥兒的交情,他完全可以開口要,迅哥兒也一定會答應的,犯不著採取如此低劣的法子,既失了體面又寒了人心。閏土終究平凡的讓人痛心,與迅哥兒竟隔絕到這般地步了,生命總是在輪迴,事實總是在變遷,但願宏兒與水生的情誼不再像他們父輩一樣,多年以後大家又隔膜起來……

《故鄉》中人和事的變遷告訴我們,成年人的認命,從相信平凡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