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老人是条龙, 向谁谁家穷”, 其实并非迷信, 有现实依据!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无法像“文人骚客”那样以优美华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会将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以一种简练而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俗语”!有句老话说得好: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句话很多看来只是迷信,但细细品味发现饱含哲理!

古人说“老人是条龙, 向谁谁家穷”, 其实并非迷信, 有现实依据!

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话说自己的奶奶多次问自己要钱,从几万要到了十几万,这些钱要去做什么呢?给她那两个游手好闲的叔叔还贷款!叔叔是无业游民,每天躺在家中什么事也不干,但是老人家心疼儿子,于是拆了孙女的墙,去补儿子的墙。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人说“老人是条龙, 向谁谁家穷”, 其实并非迷信, 有现实依据!

通俗来讲这句话的意思是:老人偏爱哪个孩子,哪个孩子就会不成器!这实际上说的是“溺爱”的危害,“溺爱”是指照顾者过度庇护孩子,以致妨碍孩子试图做出独立行动的任何努力。从古至今,最小的那个孩子都是最受宠的,家里父母喜欢,上面还有兄长护着,从小就习惯什么都躲在别人后面,长大以后自然很难独立,日子也就过得不太好了,即使有了自己的家庭也很难担当重任。

古人说“老人是条龙, 向谁谁家穷”, 其实并非迷信, 有现实依据!


尤其是当今也是讨论的非常热烈的问题:“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小编认为隔代亲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在这个问题上这句俗语就能给到很好的启迪了。家中的长辈应该要认识到幼年时对孩子正确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对于孩子尽量的一碗水端平。

现如今一种病态的啃老现象非常普遍,如果是独生子女倒也罢了,毕竟咱们中国人的传统在那里,虽然国家规定在孩子18岁之后父母就不再拥有养育义务,但谁又能割舍下那块心头肉呢?

古人说“老人是条龙, 向谁谁家穷”, 其实并非迷信, 有现实依据!

所以溺爱不可取,合理把控爱是父母需要学会的第一课,并且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认识到我们互相陪伴的时间都只是双方的半程人生。大家的一生都不可能是顺顺利利的,你需要成长,你就必须经历挫折和磨难,而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他该去承受的都被父母给承受了,当下也许孩子会很感激,但以后甚至还会反过来仇恨父母,是父母让孩子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古人说“老人是条龙, 向谁谁家穷”, 其实并非迷信, 有现实依据!

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历经磨砺才能茁壮成长,生活中的苦难、挫折、失败、失意等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老人是条龙,向谁谁家穷”这句古老的俗语虽然简单,但其中的深意,却是从古至今都适用的!你认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