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殿堂"——貴州安順武廟(關帝廟)

石柱殿堂"——貴州安順武廟(關帝廟)


安順武廟,又稱關帝廟,原為慈雲寺,始建於明代,坐落於貴州安順市西秀區中華東路13號,安順市博物館設於此。1999年12月由貴州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廟衛星圖


安順武廟的前身為慈雲寺,明季城中居民捐資而建,擇地於大十字鐘鼓樓東向北側,僅一門一院一殿,其碑記在後來的重修中湮滅,故建成年代不詳。明朝滅亡之後,清朝入主,崇尚教化,興建廟宇。出於祀典,各地當有文武二廟以供春秋祭祀。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即將駐蹕安順的貴州提督李本深(李本深(?-1682),明總兵、興平伯高傑甥,傑死,以提督代將。降於豫親王多鐸,授三等精奇尼哈番,累遷至貴州提督。三桂反,參與"三藩之亂",授以將軍。彰泰師克貴陽,出降。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磔於市,親屬坐斬。)徵撥慈雲寺,大興土木,改建為武廟,安順武廟自此始建。

慈雲寺改建武廟,不唯將原大殿全部拆除重建,建成面闊五間,前後帶廊,三十六根整料石柱,殿高六丈之歇山頂石木結構建築,還興修牌樓式山門,中有額曰:"文武聖神",門前豎下馬碑。新建院中泮池、泮池後宮牆、禮門、義路、天子臺、兩廡等建築,儼然與文廟規制相符。大殿中塑關帝坐像、行像各一。此後,每至歲時,安順城中文武官紳由提督率先,舉行祭祀大典;安順府屬武進士、武舉人、武秀才亦在此游泮、祭聖。

  

關帝廟


大殿前的非物質文化表演


武廟泮池呈八菱形,狀似八卦

武廟大殿是由三十六根整料石柱支撐起來的雄偉建築

武廟大殿

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改建殿後觀音樓為三層重簷四角攢尖頂建築,底層平面為方形,面闊進深皆三間四丈,左右及後面築石牆。左廊柱側刻題改建觀音樓題記,樓中祀觀音大士。觀音樓階下左右各建廂房三間,供廟中住持居住。其餘武廟各殿宇、泮池、宮牆等亦加以培修。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又重修,典籍中有此次重修的記載。


大殿內兩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順蠟染圖:“祈福平安”、“招財進寶”蠟染圖

大殿內兩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順蠟染圖:“祈福平安”、“招財進寶”蠟染圖

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5年)提督徐印川將泮池後宮牆拆除,修成廳房五間,作歲時各官祭祀更衣休憩之所。又因廟門臨街近市,遂以石欄圍護以期潔淨而壯觀瞻。

武廟大殿

武廟大殿石柱

武廟大殿石柱

武廟大殿

民國建立後,武廟祭祀依然。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冬,貴陽人唐積福(字希澤)決心更張,改武廟為關岳廟,爰倡培修。

由於歷史的原因,安順武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毀損。到2000年前,安順武廟僅存觀音樓、大殿及兩廂,所存建築破損殘缺。為恢復安順武廟原貌,安順文化文物部門歷時十數年努力,終於把整個安順武廟修繕復原。

觀音樓

安順武廟是一組中軸對稱佈局嚴謹的古建築群,該廟整體佈局呈長方形,為石牆圍護三進四合院式石木結構建築群。武廟大殿內由36根整料石柱構成了主架,最高石柱達14米,取材難度之大、建築工藝之精,為古人巧奪天工之精華所在。 安順武廟昔為安順古城四大石廟之一,有"石柱殿堂"之譽。"武廟大殿石柱一切都是謎,堪稱古時工藝之一絕。"

武廟大殿牆壁上的石刻一方,為康熙八年的重修碑。

下錄《安順改武廟為關岳廟培修碑記》以說明原委。

  關帝在清祀有典,廟曰武廟,尊與文廟峙也。歲時,文武官紳向於是舉行典禮。民國以來,議以嶽忠武合祀。歷任知事主其祭者,臨春秋仲戊,率題關、嶽位祀之,過此仍其武廟,當無所謂關岳廟也。噫!無乃太簡乎!戊午冬,唐君希澤來守是邦,越明年春值祭睹此,謂有失兩神聖尊嚴,非所以尊崇之道。具棟宇牆壁就傾,弗禮神明式憑?爰倡培修,由地方經費籌洋銀五百四十九元五角七分,不敷,又由承修紳陳燮春借陽明祠款二百元,團防局款一百另七元,全廟盡修茸之。以大門近市,攘往熙來,更增石欄於外,戒勿瀆也。工竣,薰沐書關壯繆侯、嶽忠武王位暨匾、額、聯,以木質制金字,自署迎於廟,俾婦孺鹹知焉。

  吾邑之改武廟為關岳廟,鄭重而奉關、嶽,蓋自此始。嗚呼!漢祚微而有關,宋室衰而有嶽,一尊統,一攘夷,其功業雖殊;一讀春秋,一好左氏,抑知經、傳之體有別,而尊攘大義同一律也。假關而在宋,關必為嶽;嶽而在漢,嶽必為關。是豈經生讀聖賢書惟撏章

  摘句而不本諸躬行也耶!此今國家之所以合祀也。正氣凜然,馨香萬世,配天地,貫古今,所以忠義之氣,其巍巍之關岳廟乎!賢有司體國家崇極之精意,尊已往以迪將來,俾郡人士望而興起,厥功亦偉矣哉!

  茲承修紳陳燮春、監修紳陳鳳鳴,出經用款目表示地方,合併泐碑以志不苟,謹撮顛末而為記。

  時民國八年已未陽曆九月

  郡紳黃原操謹撰王謹書

安順武廟之改為關岳廟,唐知事培修改名在當時確有可圈可點之處。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終民國在大陸一朝觀來,小小的安順一縣,從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設置縣知事而後改縣長到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間,34年內共有42名縣長執政,武廟還是武廟,沒有人把其稱作關岳廟。其間武廟經歷了民國中混亂和國衰民凋的噩運,駐紮軍隊,充任黨部,塑像倒塌,匾額損遺,屋倒牆傾,瓦碎磚殘,再沒有修建、培維事聞。

安順武廟最可載記的事有四,一是其大殿石柱堪稱安順各寺廟之冠。大殿石柱36根全系整料石柱,柱徑0.4米;柱礎高0.6米,直徑0.5米;最高的石柱達14米,柱間均用厚木枋穿鬥連接。其選料之精,雕鑿之實,連接之妙前所未有。二是整座武廟囿於地理,佔地僅3200平方米,為文廟的三分之一,但其規制齊備,佈局精緻,殿字樓閣相得益彰,廊廡廳廂各呈特色,坐北朝南之象觀尤優於文廟。三是武廟泮池呈八稜形,狀似八卦,此亦有別於其他古建築,為安順武廟增色不少。四是大殿塑像有二,即關羽像,一為坐像,一為行像。坐像高約4米,彩塑貼金,關聖一手捋須,一手持春秋。寶像莊嚴、威風。上額雲:"協天上帝",左右柱聯雲:"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師臥龍,友子龍,龍師龍友"。黑底金字,肅穆莊嚴。行像高大威猛,身跨赤兔,手捥青龍郾月大刀,威風凜凜,望而起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