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投機半句多:招人煩的背後是沒有自知之明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人過百,形形色色。每個單位都有讓人煩的員工,特別是那種公司規模很大的地方,類似這樣的員工更是非常多。

話不投機半句多:招人煩的背後是沒有自知之明

儘管招人煩的員工招人煩的內容呈現出各種各樣,有講話不當的,有臉色不對的,有禮節不周的等等,實質就是對自身定位不準,沒有意識到自身出現的錯誤在哪兒,卻還感覺自己做得很不錯,歸結起來,主要有4個特點:

一是分不清大小。部隊有句老話,在領導面前,工作不說不講,立功授獎,說說講講,一切原樣。招人煩的員工通常都是愛發抱怨的選手,但在愛抱怨的過程中,有時抱怨也不看對象,天真地認為在領導面前談條件、說困難會得到領導的間接幫助,這也許無可厚非。但前提是需要提供的條件與遇到的困難確實是非自己所能克服了的,否則,一旦這樣的想法與舉動表現出來,實際上,就是在變相地否定自己,並且告訴領導,我不足以勝任現有工作,爾後被懟了回來:“如果什麼都是現成的,要你幹什麼?”

二是拈不好輕重。將本來的好事辦成了壞事或者直接搞砸了。比如,有的員工因有事,準備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出去辦理一下,但手頭的接打座機電話需要有人代勞,當求到給予提供幫助的員工時,有的就會說一句,“大中午的誰不想休息一下啊”,這樣的話,說的時候可能很爽,事實也許的確如此。

但既然是讓自己幫忙,肯定就是有需要麻煩自己的地方,這種麻煩可大可小,也許只是舉手之勞,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我們將好事辦好,不能因為不恰當的話給對方造成了很不舒服的感覺,從日後良好人際關係維護來講,這句話就是在畫蛇添足,多此一舉,還會因小失大。

話不投機半句多:招人煩的背後是沒有自知之明

三是瞅不準時機。想起那句話,一招不慎,滿盤皆輸,有時候,在不恰當的時機講出不應當說的話就是一種錯誤。比如,在他人不高興的時候,就不要跟他講得意洋洋的事情,而當別人開心的事情,就不要向別人講潑冷水的事情。

有一句話,什麼是善良,就是在別人飢腸轆轆的時候,不要衝著別人打飽嗝就是一種善良。

見過朋友圈有的家長因為自己家的孩子高考沒能考好,而倍感遺憾,而群裡的其他人也紛紛去安慰她。

這時就有一位將自己女兒考上重點大學的通知書的圖片發到了微信群裡,並加了一句:“重點大學的通知書,看起來就是不一樣。”一時間,群裡的氛圍變得開始尷尬起來,不過沒有多長時間,那位發圖片的被群主踢群了。

由此能夠看出,本來是不起眼的小事,但如果把握不好時機,也會發展成為彼此間產生隔閡,甚至爭吵的導火索。

四是看不出深淺

。就是給人一種很木訥的感覺,說得直些就是不是裝迷糊而是真迷糊。在其他人看來,對方已經面露難色,也就是在變相地告訴你,這樣的話題對對方乃至大家來講,已經是不受歡迎了,就不要再接著往下說了,但個人卻並沒有注意到這一細節,依然是樂此不疲地往下講,導致最後,個個都不講了,以極致的尬聊收場。

見過幾位同事在一起聊天,其中一名同事講到了個人財務自由的問題,有的同事個人經濟壓力很大,對這個話題有些反感,但礙於情面,長時間沒有吱聲,但那個同事卻始終講起來沒完,最終,那位礙於情面的同事,藉故離開了,此後,在工作配合上,經常性與那位愛講財務自由的同事頂牛。

話不投機半句多:招人煩的背後是沒有自知之明

總之,招人煩的人在哪家公司都是存在的,只是相比較而言,有的特別煩,有的比較煩而已,對此,就需要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一顆接納心,任你風平浪起,我自巋然不動,對招人煩的事情,一笑了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