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在套子裡的人》:成年人的悲哀,就是演繹了別里科夫式的悲劇

《裝在套子裡的人》是俄國作家契訶夫的作品,講述了主人公別里科夫,因為害怕接受新鮮的事物,所以被“套子”束縛,最後悲劇離場的故事。

其實,待在“套子”裡的,不光只有別里科夫一個人,但別里科夫的悲劇,卻是註定的。因為他因循守舊、因為他懦弱膽小。而契科夫也想要通過“別里科夫”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不需要因循守舊、裝在“套子”裡的人,需要的是,敢於突破和創新,勇敢發現新鮮事物的人。

《裝在套子裡的人》:成年人的悲哀,就是演繹了別里科夫式的悲劇

1. 表面上是維護秩序帶來的不幸,實際上是因循守舊造成的悲劇

“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每每聽到這句話,就會想起那個,總是喜歡把自己的一切,裝在套子裡的人。別里科夫是中學老師,他瘦小佝僂、身份卑微,卻像“警察”一樣,時刻保持著警醒,去維護整個城市的秩序。按理說,“為眾人抱火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但別里科夫的結局,卻著實有些淒涼。

生前他小心翼翼,維護社會“秩序”,得到的是嘲諷和白眼;死後他躺在冰冷的棺木裡,憑弔他的人,卻都在極力掩蓋內心的愉悅。這對任何人而言,不光是一種不幸,更是一種悲哀。而這一切悲劇,都是源於別里科夫的因循守舊。

在紫陌看來,別里科夫的因循守舊,讓他成為了衛道士一般的存在。

所謂衛道士就是指,捍衛保護某種佔統治地位思想體系的人。

別里科夫正是“沙皇的擁護者”,為此他“仇視一切新事物”,生怕這些新鮮的思想、事物,會動搖他擁護沙皇的決心。

比如,“只有政府的告示和報紙上的文章,其中規定著禁止什麼,他才覺得一清二楚”、“凡是違背法令、脫離常規、不合規矩的事,雖然看來跟他毫不相干,卻惹得他悶悶不樂”。

所以,與其說他是秩序的維護者,不如說他是因循守舊的衛道士。而也正是因為他的因循守舊,別里科夫才一步步遠離了生活,走向了悲劇。

《裝在套子裡的人》:成年人的悲哀,就是演繹了別里科夫式的悲劇

2. 若非膽小,又怎會悲劇?

別里科夫還是個十分膽小的人,這一點通過契訶夫漫畫式的描寫,就可見一二。“他的臉也好像蒙著套子,因為他老是把它藏在豎起的衣領裡”、“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上雨傘,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膽小、沒有安全感的人,常常想要避免與其他人相交過甚,他們把自己鎖在“套子”裡,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因為他們害怕別人會“傷害”自己。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可以稱為一種“病態的自戀”

所謂病態的自戀,表現為不能區分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不能夠與人有清晰的邊界,沒有獨立自主的自我心理結構。

別里科夫的膽小,不僅讓他自己每天蜷縮在“套子”裡,還對他的人際關係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在大家的眼裡,別里科夫是一個愛打小報告的人。因為他一遇到情況,就會馬上彙報給領導,第一時間撇清自己。其實,他只是害怕,自己會因此而惹上麻煩。

哪怕是遇到心儀的華連卡時,他也會保持一定程度的距離,不敢“越雷池半步”。因為他擔心會被人說三道四。所以,當被好事之人,畫出他與華連卡手挽手、雨中漫步的漫畫時,他才會激動、憤怒;而在別里科夫的心裡,也盼望著華連卡能像他一樣,是個“講規矩守規矩”的人,所以,當他看到華連卡姐弟騎自行車時,才會驚恐和質疑。別里科夫的膽小,讓他徹底失去了改變自己的機會,也徹底把自己推向了悲劇的深淵。

小說的結尾,並沒有具體說明,別里科夫的死因。只知道他因華連卡及其兩個女人,偶然間看到自己滾下樓梯的窘態,而懊悔糾結。或許,在這時,他的膽小因子又一次左右了他,讓他不敢去面對別人的嘲諷,所以才鬱鬱而終的吧。

《裝在套子裡的人》:成年人的悲哀,就是演繹了別里科夫式的悲劇

3. 空間隱喻下的“套子”,盡顯別里科夫的膽小

列斐·伏爾在《空間的生產》中對空間進行了劃分,他首先將空間分為物理空間、心理空間和社會空間,強調了空間的社會學意義,而對於文學作品而言,研究的重點就是文學作品中的空間隱喻。

在這部小說中,“套子”的隱喻意義非常明顯,也給了人極強的空間感。從空間隱喻的角度上看,紫陌將分別從物理空間、心理空間、社會空間的維度,來解讀“套子”,是如何把別里科夫變成“膽小鬼”的。

·物理空間下,有形的“套子”,給了別里科夫束縛自己的基礎

別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裡。他的臥室挺小,活像一隻箱子,床上掛著帳子。他一上床就拉過被子來蒙上腦袋。房裡又熱又悶,風推著關緊的門,爐子裡嗡嗡地叫,廚房裡傳來嘆息聲——不祥的嘆息聲。

“在文學作品中物理空間是可感知的、具體存在的事物。”對別里科夫而言,他所居住的房間,就是一種具體存在的事物。別里科夫是一個膽小的人,膽小到他只敢住在箱子一般大小的房間裡。

在這種具象的空間佈局下,別里科夫的膽小也隨之被放大。即便他覺得悶熱,也因為內心的恐懼,而不敢解下束縛自己的“套子”。因為只有在肉眼可見的狹小空間裡,他才能控制身邊的一切,才能不出“亂子”。而狹小、凌亂的房間,就像“套子”一樣,給了他安全的基礎。

《裝在套子裡的人》:成年人的悲哀,就是演繹了別里科夫式的悲劇

·心理空間下,無形的“套子”,給了別里科夫心靈的枷鎖

要是他的一個同事到教堂參加祈禱式去遲了,或者要是他聽到流言,說是中學的學生鬧出了亂子,他總是心慌得很,一個勁兒地說: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

“在文學作品中,心理空間主要是對某種特定社會關係的反映,它約束和控制著人的行為和思想。”別里科夫是沙皇的擁護者,所以他對於既有的規章制度,心裡總是習慣性地追隨。“千萬別鬧出什麼亂子”,既是別里科夫的慣性思維,也是他潛意識裡的精神枷鎖。

但是,由慣性產生的心靈“套子”,嚴重阻礙了他接受新鮮事物的進程。而膽小的他,更是不敢衝破“枷鎖”,甚至一點點的改變,都會令他心驚肉跳。所以,他只能任憑“精神的套子”肆虐,而不敢做出任何反抗。

·社會空間下,時代背景的“套子”,套牢了別里科夫

“在文學作品中,社會空間必須依附於特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係。”對於《裝在套子裡的人》這部作品而言,它的社會大背景是19世紀末,這段期間,是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也是俄國封建制度瀕臨滅亡、垂死掙扎的時期。

因循守舊的別里科夫,是沙皇專制的代理人。他的靈魂被沙皇專制制度套牢,他的生活猶如一灘死水。在這樣的時代背景構成的“套子”下,別里科夫每天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社會空間裡;而一向膽小的別里科夫,又不敢嘗試新鮮的事物,所以他才根本沒辦法,衝破沙皇專制的枷鎖。

在這部小說中,“套子”既代表了一種隱喻,又給了人極強的空間感,讓讀者在理解套子的同時,也看到了別里科夫的膽小。

《裝在套子裡的人》:成年人的悲哀,就是演繹了別里科夫式的悲劇

4. 生活中,需要那些跳出因循守舊的“套子”,並告別膽小的人

別里科夫的一生是悲劇的,他的“小心翼翼”,在別人看來,其實是一種致命的枷鎖。因為因循守舊,別里科夫仇視一切新鮮的事物;因為膽小,別里科夫甚至錯過了心儀的女人。對於現如今的我們而言,別里科夫不光是小說中,那個博君一粲的小人物,更是那些有可能與我們擦肩而過的他和她。

事實上,我們誰都不想擁有別里科夫式的悲劇,更不想像他一樣永遠活在“套子”裡,不敢向前。而生活中,也確實需要那些勇敢、且敢於創新的人,因為只有敢於跳出“套子”的人,才能給生活帶來更多的可能。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就是這樣一個勇敢跳出“套子”,且通過創新,為我國的糧食安全、世界糧食供給作出貢獻的人。一直以來,大家都覺得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作物,沒有雜交的優勢,而袁隆平先生卻勇於打破了這種傳統的觀念,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水稻雜種優勢的研究,並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

《裝在套子裡的人》:成年人的悲哀,就是演繹了別里科夫式的悲劇

阿西莫夫曾說,創新是科學房屋的生命力。

古羅馬哲學家辛尼加曾言:所有的殘忍都是由膽怯而產生的。

因循守舊的人,不會體驗到創新帶給他的改變;膽小的人,也無法擁有觸手可及的幸福。生活中,有些人活成了別里科夫,他們終其一生,都活在自己的“套子”裡,所以他們也註定不會被生活眷顧;而有些人卻一步步向袁隆平先生靠近,他們敢於創新、樂於改變,不擔心失敗、更不懼怕改變。所以,這些人不僅改變了自己的生活,也有可能為別人的美好生活,而做出貢獻。

這世上最大的悲劇,就是那種一直活在“套子”裡,不敢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生活的人。因為他們的生活只會是一水的暗色調,永遠也看不到豔陽高照的明亮。而那些敢於創新、勇於擺脫“套子”的人,則會因為自己的勇敢,而越來越幸運。

但願我們都能勇敢、也但願我們都不會像“別里科夫”一樣,因循守舊地待在自己的“套子”裡,而錯過了最美好的時光。


《裝在套子裡的人》:成年人的悲哀,就是演繹了別里科夫式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