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地名探究——高苑、青城两县合二为一——高青

【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齐鲁地名探究——高苑、青城两县合二为一——高青

高青地图

【地名由来】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高苑、青城两县合并为高青县,隶属中共渤海行署。此为高青县得名之始,所以"高青"是一个年轻的名字。既然是高苑、青城两县合二为一,我们再来看下这两个地名的源头。

"高苑"是一个古老的地名——高苑县,西汉县名,隶属千乘郡,旧址在今山东邹平县苑城驻地。自西汉初年到如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青城县"则自元朝开始,元(蒙古)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置青城县,治今高青县高城镇驻地田镇西12公里。

齐鲁地名探究——高苑、青城两县合二为一——高青

高青风光

高青县,隶属山东省淄博市,位于鲁北平原,淄博市北端,总面积831平方公里。高青县获评"中国温泉之城"、"中国白酒名城"、"中国黑牛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8年11月,入选2018全国"幸福百县榜",2020年年山东省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预试点城市。

【寻欢文史】

五个青城县

青城县有五个,山东、山西、河北、安徽、四川各有一个。其中名气最大的是四川的青城县,乃是古蜀先民的生活之地,而且还有芒城古遗址、汉末五斗米道及青城山道教宫观、唐玉珍公主道观上皇观、后蜀花蕊夫人(一说前蜀另一花蕊夫人)、北宋初王小波李顺茶农起义等历史遗留。青城山还留下了白娘子的传说——"青城山下白素贞,洞中千年修此身"

齐鲁地名探究——高苑、青城两县合二为一——高青

白娘子

山东青城县(1235年——1948年)

现已归入高青县,从1235年建制,到1948年撤销,中间虽有撤并,总的延续年限也可算有713年。

山西青城县(1941年——1945年)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于1941年,在翼城、浮山、沁水之间,以青城为中心设置青城县,属太岳区。1945年撤销。

河北青城县(前218年——1943年)

秦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方士徐福为求长生之药,率500名童男和500名童女渡海到蓬莱,入海前经柳县,在今羊二庄西建卯兮城。1943年由新海县与青城县合并为新青县。

安徽青城县(不详)

东晋末年,置青城县,属晋熙郡(故皖城,今安徽潜山县梅城镇)。不久废。

四川青城县(483年——1276年)

南齐武帝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划今都江堰市岷江以西地域及崇州市、汶川县部分地置齐基县(治所在今青城山镇五里村)。

齐鲁地名探究——高苑、青城两县合二为一——高青

青城山

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废齐基郡,改齐基县为清城县(治所在今石羊镇古城村),属犍为郡。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改清城县为青城县。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置灌州,裁撤青城、导江二县。

【历史沿革】

尧舜禹时期,境内生活着崇尚鸟的人。时(前2590年),居(今高青陈庄)。

禹夏时,本境为季荝氏封国。

殷商时,为逢伯陵氏封国。太戊五十八年(前1587年),建成,高青为古薄姑国领地。

周武王十二年(前1044年),姜子牙封于齐,建都齐水(济水)之畔之营丘(今高青陈庄)。

春秋时,齐国在县境东部设千乘邑。

齐鲁地名探究——高苑、青城两县合二为一——高青

秦,在鄋瞒国故地设狄县,县治今高青县高城镇。高青东部属临淄郡,西部属济北郡。

西汉,置千乘郡,又置千乘县,汉高祖封娄敬为建信侯,又置东邹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封丙倩为高宛侯,后为高宛县。元朔四年(前125年),汉武帝封齐孝王子刘燕为被阳侯,后改为被阳县。

东汉初,复置狄县,改高宛县为高苑县。永平三年(60年),千乘郡改名千乘国,翌年复为千乘郡。建初四年(79年),汉章帝封其长子刘伉为千乘王,千乘郡遂改为千乘国。永元七年(95年),千乘国改为乐安国。汉安帝二年(108年),狄县更名临济县,移治临济。质帝时改乐安国为乐安郡,千乘县、临济县、高苑县等属乐安郡。高青大部属临济、千乘、高苑县。西部为梁邹县地,属济南国。

三国魏时,高青东部为临济县、千乘县、高苑县地,属乐安郡。青城以西为邹平县地,属济南国。乐安国和济南国皆隶青州。西晋时废千乘县。高青东部为临济县、高苑县地,属乐安国。西部的青城及花沟、黑里寨沿小清河部分属邹平县,隶济南郡。

齐鲁地名探究——高苑、青城两县合二为一——高青

南北朝时,南朝宋废高苑县,将临济县迁于县西部刘家镇(今黑里寨镇刘家镇村)。复置千乘郡并移治今境。原临济城更名长乐,置侨长乐县(今河北省、、为古长乐地,时长乐人南迁至此,沿用长乐之称,置县)。在今高青、博兴之间,侨置。此时高青县境为侨长乐县、侨阳信县和临济县地。临济县属,侨阳信县属侨。孝武帝刘骏在古被阳城侨置,属侨,皆隶属青、冀二州。南北朝时,南朝宋废高苑县,将临济县迁于县西部刘家镇(今黑里寨镇刘家镇村)。复置千乘郡并移治今广饶县境。原临济城更名长乐,置侨长乐县(今河北省冀县、衡水县、枣强县为古长乐地,时长乐人南迁至此,沿用长乐之称,置县)。在今高青、博兴之间,侨置阳信县。此时高青县境为侨长乐县、侨阳信县和临济县地。临济县属平原郡,侨阳信县属侨乐陵郡。孝武帝刘骏在古被阳城侨置渤海郡,属侨冀州,皆隶属青、冀二州。

北朝魏,设长乐郡,郡治在长乐城(今高城),高青地为长乐县、临济县地。长乐县属长乐郡,隶青州;临济县属东平原郡,隶齐州。北朝东魏,高青地属青州。北朝齐废长乐郡,移长乐县治于被阳故城,改属齐郡,隶青州。

隋,高青县初为长乐县、邹平县地,属齐郡,隶青州。开皇十八年(598年),长乐县更名会城县,大业三年(607年),改会城县为高苑县,仍属齐郡,隶青州。

齐鲁地名探究——高苑、青城两县合二为一——高青

唐时,本境为高苑县、邹平县地。景龙元年(707年),析高苑一部置济阳县,元和十五年(802年),并入高苑县。在今青城镇置青平镇,属邹平县。

五代时,为高苑县、邹平县地,属淄州。

宋,为高苑县、邹平县地,属淄州,隶京东东路。景德二年(1005年),在高苑置宣化军,领高苑县。熙宁三年(1070年),以县令兼军使。

金,废宣化军,高青仍为高苑县、邹平县地,属淄州,隶属山东东路。天兴二年(1233年),置青城县,隶济南路,后废。

齐鲁地名探究——高苑、青城两县合二为一——高青

元时,高苑初属淄州,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州废,改属益都路总管府,隶山东东西道宣尉司。太宗七年(1235年),复置青城县,初隶济南路,中统时属陵州,至元年间,改隶河间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置般阳路,高苑县西、青城县东、小清河北、大清河南包括田镇在内的区域为般阳路的新城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将青城县并入邹平县、齐东县,青城更名为清池店。洪武十四年(1381年),复置青城县,属济南府。高苑县属青州府。两县皆属山东布政使司。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高青为三府四县地。东南为高苑县地,属青州府;西南为邹平县,属济南府;西北为青城县,东北为蒲台县,属武定府。

齐鲁地名探究——高苑、青城两县合二为一——高青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改道,高青为高苑、青城县、蒲台县、滨县、齐东、邹平县地,隶属岱北道。

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济南道。

民国十四年(1925年),山东省分设十道,青城、蒲台、滨县划属武定道。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除道制,各县直属省辖。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到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高苑县、青城县属国民党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鲁北行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高苑县、青城县仍属国民党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鲁北政府办事处。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高苑、青城两县合并为高青县,隶中共渤海行署。

1950年5月,废渤海行署,高青县隶属惠民专署。

1956年3月,高青县与齐东县合并,改称齐东县,隶惠民专署。

1958年11月,将齐东县析入博兴县、邹平县,皆属淄博专署。

1961年10月,复置高青县,隶惠民专署。

1990年1月1日,高青县划归淄博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