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解讀《燃燒女子的肖像》:不要觀察一個人太久,否則你會愛上她

與其說這是一幅完善到完美的法國藝術電影畫像,不如說這是法國女導演Celine Scismma寫給藝術電影的情書。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在本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最佳編劇、同志金棕櫚以及金球獎最佳外語電影的4提2中都展現出了其成功。本文將從鏡頭、人物、色彩和臺詞四個方面進行深度分析本片的魅力。


深解讀《燃燒女子的肖像》:不要觀察一個人太久,否則你會愛上她


不要觀察一個人太久,否則你會愛上她


藝術電影靠細膩的情感出彩,今年頒獎季熱門影片《婚姻生活》就是靠對於親密關係之中最細膩的情感挖掘、放大從而吸引人。迴歸本片,大量的鏡頭都給了兩位女主的眼睛——通過主觀鏡頭的相互“凝視”和微表情來傳遞最細膩的情感。


第一層“凝視”的情感,來源於故事設定。女主角之一瑪麗安是一位畫家,她需要為女主角之二的艾洛依絲畫婚前肖像畫,這樣的故事設定,則決定了女主角必須要凝視和仔細觀察對方,以此為勾連讓故事發生。


深解讀《燃燒女子的肖像》:不要觀察一個人太久,否則你會愛上她


第二層“凝視”的情感,來源於表達。有人說,愛上一個人,就算捂住嘴巴,喜歡也會從眼睛裡偷跑出來。本片對“凝視”和眼神語言爐火純青的把握更加印證了這個到底。一旦愛上了一個人,就會迫不及待地想去觀察、與其建立聯繫。不同於肢體動作的唐突,目光則是一種最含蓄又最美的觸及他人的方式。電影中“最撩”的臺詞,莫過於兩位主角互相傾訴對方表情的細節了。


“當您侷促不安時,便會氣喘連連;當您理屈詞窮時,便會頷首扶額;當您情難自已時,便會眉梢輕挑。”


深解讀《燃燒女子的肖像》:不要觀察一個人太久,否則你會愛上她


每當對方說出一個細節時,畫家便會做出相應的小動作給予回應。這該是多麼細緻的觀察,多麼熾烈的熱愛,才會記住對方的每一個情緒和每一個表情?更何況,艾洛依絲不是畫家,並沒有觀察別人的習慣,她卻將屬於瑪麗安的每一個細節都銘刻在了腦海中。


正是這種細膩的、日常的情景,為電影飽滿的情感鋪墊。畢竟,“當你注視畫中人時,我又在注視誰呢?”


深解讀《燃燒女子的肖像》:不要觀察一個人太久,否則你會愛上她


第三層“凝視”的情感,必是兩人赤如烈火、衝破藩籬與禁忌的情感,必須要通過“凝視”表達。本片不是一部LGBT題材電影,更不是女版《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而是一個純粹的女性主義電影。


所謂女性主義電影,不一定是“女性主導”,但一定要有“女性視角”。沒有世俗偏見、挑戰偏見、刻意煽情的“傳統藝能,本片則用單純的女性視角,呈現出了兩位女主角之間最純粹的愛。


譬如在本片高潮的“篝火晚會”一場戲中,透過烈火和人群,在喧囂的周遭環境,也不能影響對愛人急切尋找的目光,哪怕裙子已經不慎被篝火點燃都注意不到。


沒有繾綣的情慾戲,只有溫柔如水的眼神、愛人身邊的鏡子和神秘藥膏的暗示。這種情緒化的、浪漫的表達,恰恰就是墜入愛河後典型的“女性視角”。正是這種視角的固定與情感的挖掘,造就了這幅“畫像”的永恆。


深解讀《燃燒女子的肖像》:不要觀察一個人太久,否則你會愛上她


不是“沒有男人”,而是“專注女人”


電影中的人物並不多,但是所有人物都構成了兩對關係,支撐起了人物的立體度。第一對關係是“男人和女人”,第二對關係則是“沉默與反抗。”


本片幾乎沒有男性角色出現是事實,但是本片也不併不刻意迴避船伕、送畫人等必要的功能性男性角色。在故事中,三位女性角色甚至都是平等的。


艾洛依絲雖然是僱主、大家閨秀,卻沒有絲毫的盛氣凌人,瑪麗安雖然只是受僱於人的畫家,卻堅持著藝術節操,不卑不亢。就連女傭索菲,都與女主人關係融洽,一起玩撲克牌,在生活中起居中相互照應。縱然是等級森嚴的18世紀背景,依然有“烏托邦”式的平等與愛。


深解讀《燃燒女子的肖像》:不要觀察一個人太久,否則你會愛上她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幾位女性角色看似獨立、勇敢,實際上卻不幸。畫家再有才也要藉助父親的名義發表畫作參加沙龍,大家閨秀也要無奈接受包辦婚姻,其姐姐、母親奮起反抗命運,卻落得了一個自殺被抹去所有痕跡,一個成為自己最討厭的樣子的悲劇。


看似“平等”的烏托邦式孤島的背後,女性角色悲劇性的隱忍與無奈,兩性關係不對等的強烈反差之下,兩位主角的愛情更加勇敢與熾烈。


深解讀《燃燒女子的肖像》:不要觀察一個人太久,否則你會愛上她


油畫般的藝術質感,莫奈、塞尚和希臘神話相遇


本片作為典型藝術電影的成功在於,一種油畫般、交響詩般的美從導演對光與影的準確把握之中流露出來。


膠片和印象派畫作中推崇的自然光線、繪畫構圖共同造就了電影“油畫般的質感”。白天是莫奈池塘中的睡蓮,夜晚則是塞尚筆下層層疊疊的繾綣,無數對於畫作的特寫鏡頭,構成了卡拉瓦喬的光影之美。


深解讀《燃燒女子的肖像》:不要觀察一個人太久,否則你會愛上她


兩位主角的服飾、畫作的用筆都構成了極具有藝術性的隱喻蒙太奇。瑪麗安的裙子、燭光、烈火的紅色代表著熾烈與勇敢的激情;艾洛依絲修道院等墨藍色長袍和黑暗代表著枷鎖與藩籬;高雅的綠色長裙又是平靜的希望。


維瓦爾第著名的交響樂《四季》組曲,在電影中是兩人情感的紐帶,也是最後五分鐘特寫的感情迸發。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深解讀《燃燒女子的肖像》:不要觀察一個人太久,否則你會愛上她

(俄耳甫斯和歐瑞迪柯在冥府。和主角的衣服一樣,都是綠色與紅色)


我終於明白,法語為什麼是最浪漫的語言


好的臺詞能為電影添彩。作為一部法國電影,本片中有許多必須在法語語境之中才能顯現出的“彩蛋”,在此先粗略分析三處。


第一處是當瑪麗安與艾洛依絲第一次相遇時,追逐著她一路狂奔到海邊,艾洛依絲說,“我想這麼做已經很多年了。”剛剛得知艾洛依絲的姐姐跳崖自殺,又看到其瘋狂場景時,瑪麗安禁不住脫口而出,“一死了之?”而艾洛依絲卻回答,“奔跑”。


對於這一段,英語和中文的翻譯都不能準確表達意思。因為很多法國人都認為,人生不過是“吃飯、奔跑、死亡。”翻譯成法語即“Nourrir, Courir,Mourir.”瑪麗安與艾洛依絲在上段交流的臺詞正是Mourir(一死了之)和Courir(奔跑),在此處,導演設計這個橋段大概率就是為了引出Mourir和Courir的諧音,從而完成文化設定的共鳴。


深解讀《燃燒女子的肖像》:不要觀察一個人太久,否則你會愛上她


第二處是本片幾乎所有人之間交流都用了法語中代表敬語的人稱代詞Vous(相當於您)。從而反映18世紀的等級森嚴,側面烘托主角之愛的勇敢。但是本片中只有三處沒有用敬語,艾洛依絲的母親讓其向她道別時,瑪麗安讓艾洛依絲不要睡著時和最後的告別,艾洛依絲讓瑪麗安回頭看時。這三個場景,都是對一段時間、一段關係的告別,在這些場景使用最平實的語言,完完全全是戀人、親人之間的語氣,表達最真摯的感情,值得玩味。


深解讀《燃燒女子的肖像》:不要觀察一個人太久,否則你會愛上她


第三處是瑪麗安詢問艾洛依絲“您會游泳嗎?”,而艾洛依絲回答“Je ne sais pas.”這句話有雙重含義,即“我不會”和“我不知道。”艾洛依絲想要表達“我不知道我會不會游泳。”但是瑪麗安理解成了“我不會。”通過這個法語獨有的細節表達了兩人在初識不久之後溝通不暢,在後續第二次使用savoir(即sais的動詞原型)時,兩人沒有出現誤解,表示兩人關係已經有所發展。


深解讀《燃燒女子的肖像》:不要觀察一個人太久,否則你會愛上她


仔細回想,從小心翼翼甚至誤解對方說話的意思,到親密無間,一個眼神便能傳遞情感,電影中刻畫的,恰恰也是一對普通戀人的日常啊。


當然,電影中最直觀體現法語臺詞的魅力的,莫過於那句“還記得您曾詢問我是否知道愛的滋味嗎?我說知道,並且從未是過去式。”細膩的感情從一個最簡單的時態中流露。語言是沒有情感的媒介,讓它浪漫的,是說話的人。


深解讀《燃燒女子的肖像》:不要觀察一個人太久,否則你會愛上她


電影中艾洛依絲閱讀的“俄耳甫斯在冥府”的故事不僅是藝術的“文藝復興”,也是一種現實投射,其中瑪麗安提出的“詩人的選擇”和“愛人的選擇”值得玩味。或許在最後的告別時,瑪麗安和俄耳甫斯一樣忍不住回頭,看著穿著別人的嫁衣的艾洛依絲的影子與曾經的幻象重合,她告別離去,也做出了一個“詩人的選擇”。在往後的日子裡,她筆下的俄耳甫斯,從不回頭,只是告別。


深解讀《燃燒女子的肖像》:不要觀察一個人太久,否則你會愛上她


如果說《阿黛爾的生活》是愛情的真實記錄,本片則更加細膩;如果說《卡羅爾》直白地流露了情慾,本片則更具有藝術性;如果說《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就是童話與烏托邦,那麼本片則更具有真實的浪漫。畫家瑪麗安最終幸福嗎?她既幸福也不幸。


幸福在於,她最後目睹了自己的感情得到了銘記和回應;不幸福在於,和愛人近在咫尺又遠在天涯,但她們最珍貴的回憶中都銘刻著彼此,當烈火之愛化為灰燼,一切浪漫終成回憶,而你又不得不被生活推著向前走時,我想,《燃燒女子的肖像》做出了一個熾烈浪漫的“詩人的選擇”。


深解讀《燃燒女子的肖像》:不要觀察一個人太久,否則你會愛上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