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急了?迴應北約軍演,俄發出了“耐人尋味”的警告



俄羅斯急了?回應北約軍演,俄發出了“耐人尋味”的警告

北約在俄羅斯的“家前屋後”舉行軍事演習並不稀奇。通常情況下,俄羅斯會譴責或搞一下“對等演習”以表明不示弱。不過,俄羅斯這次的“回應”卻很特殊,而且“耐人尋味”。

北約即將於4月份在靠近俄羅斯西部邊境地區的東歐國家舉行軍事演習。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的報道,北約的這次軍演規模很大,是冷戰結束以來針對俄羅斯的最大一次軍演。據悉,僅美國就有2萬多名軍人參加。在現代戰爭條件下,這樣的規模也確實少見。

俄羅斯急了?回應北約軍演,俄發出了“耐人尋味”的警告

對於北約的軍演,俄羅斯進行了“例行回應”。不過,俄羅斯這次“回應”的用詞卻很特殊。據媒體報道,3月7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回應稱:北約的“歐洲捍衛者2020”是冷戰結束以來最大的一次軍事演習。在俄羅斯邊境附近聚集這麼多的兵力,頗似隨時準備出擊的“拳頭”。同時,扎哈羅娃還強調:在歷史上,有很多人曾對俄羅斯炫耀過武力,但均以“失敗”告終。

對於扎哈羅娃的回應,值得解讀的是“歷史”和“失敗”這兩組字眼。特別是在俄羅斯“強調歷史”問題上,引發了見仁見智的解讀。有觀點認為這是“霸氣”的回顧。也有觀點認為這是俄羅斯“急眼了”。


俄羅斯急了?回應北約軍演,俄發出了“耐人尋味”的警告

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後,用以對付蘇聯和對抗華沙集團的北約組織不僅沒有解散,反而加強了。主要體現在擴容了原華沙集團以及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中的多個東歐國家,比如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等。顯然,北約在以東擴的方式“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

針對北約的東擴,俄羅斯不僅在口頭上進行了警告,還以“俄格五日戰爭”這種敲打的方式阻止一些鄰國放慢加入北約的進程。又用“收回”克里米亞這個戰略“要塞”和支持頓巴斯地區分離的方式警告北約不能得寸進尺。甚至於,普京總統還說過“俄羅斯都不在了,還有那麼多顧忌幹嘛”這樣的話。顯然有“魚死網破”的意味。不過,俄羅斯這種“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效果並不明顯。不僅沒能阻止北約的東擴,反而在西方國家的制裁下波及了俄羅斯的經濟領域,使四大新經濟體之一的俄羅斯出現GDP增長停滯的狀況,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俄羅斯的民生問題。

俄羅斯急了?回應北約軍演,俄發出了“耐人尋味”的警告

從俄羅斯目前的政治生態來看,顯然,已經進入了“後普京時代”。普京自然要為他“身後的俄羅斯”佈局。這從正在推進的俄羅斯憲法修訂及加快伊德利卜“收復戰”步伐,以期儘快從敘利亞抽身來看,顯然,普京有了建立“開放式”政治生態,將伸出去的“拳頭”往回收一收,更專注於發展經濟,增強整體實力的意味。這樣的戰略意圖自然“瞞不過”美國,顯然,美國也不可能讓俄羅斯輕易“得逞”。從前一段時間伊德利卜的戰事進程來看,美國顯然有將俄羅斯死死的拖在敘利亞之意。

從去年12月底開始,俄敘聯軍突然加大了對伊德利卜地區的“收復戰”力度。可是,正當俄敘聯軍節節勝利之際,土耳其強行介入了!按理講,土耳其是沒有和俄羅斯直接“叫板”的底氣的。然而,土耳其卻又在伊德利卜問題上實實在在的表現出了硬氣。這顯然不是土耳其的自身軍力使然,也不是北約國家的“力挺”,因為,在歐洲的北約國家中,法德兩國都在謀求與俄羅斯改善關係,所以對土耳其的“力挺”要求只是在顧左右而言他。在北約內部的重量級國家中,只有美國明確表現出了對土耳其的支持。

俄羅斯急了?回應北約軍演,俄發出了“耐人尋味”的警告

在土耳其3月1日發動“春天之盾”軍事行動對敘利亞政府軍進攻的前後幾天時間裡,美國的表現可謂是“上躥下跳”。首先,美國的“羅斯號”驅逐艦和土耳其的一艘潛艇在土耳其海峽進行了“巡遊”,其次,美國的“艾森豪威爾號”航母抵達了阿拉伯海。再者,美國的後勤物資補給車隊源源不斷地開往敘利亞。而敘利亞僅有幾百名美軍。因此,有人解讀說是美國在給土耳其提供“戰略補給”。顯然,美國是在給土耳其“站臺”。而在埃爾多安率領談判團隊已經抵達莫斯科之際,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仍然在“隔空”給土耳其打氣。

至於美國給土耳其“站臺”的真正目的,有觀點認為是美國想借此機會“重返敘利亞”。當然不排除這樣的用意,但卻不是美國的主要目的。其實,美國的真正戰略意圖是利用土耳其在敘利亞的“獲利心理”,將俄羅斯“拖”在敘利亞,消耗俄羅斯。對於美國的這個戰略意圖,俄羅斯自然也是瞭然於胸。可是,又沒有有效的方法破解。所以,俄羅斯很“憂慮”。

俄羅斯急了?回應北約軍演,俄發出了“耐人尋味”的警告

3月5日晚,土耳其和俄羅斯在克里姆林宮簽署了關於伊德利卜問題的“新協議”。該協議使劍拔弩張的“俄土關係”暫時緩解了。但對於誰贏了的問題,也出現了見仁見智的解讀。比較能被人接受的觀點是:土耳其獲利了,俄羅斯也未輸。輸的是敘利亞!因為,事關自己領土和主權完整的談判,自己居然沒有發言權。當然,也有觀點認為,俄羅斯在“俄土談判”時彰顯了霸氣,佐證就是在俄土談判的房間的牆壁上,俄方掛上了葉卡捷琳娜的畫像,而葉卡捷琳娜大帝恰恰又是奧斯曼帝國時期土耳其人的“痛點”。這顯然是在用“歷史”來敲打土耳其。

無獨有偶,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在回應北約大規模軍演時,特別強調了俄羅斯歷史上面對威脅時“從沒輸過”。姑且不論俄羅斯曾在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時輸過,單就俄羅斯前有用葉卡捷琳娜來“震懾”土耳其,後又用俄羅斯的“歷史戰績”來警告美國和北約來看,總給人“底氣不足”的感覺。人們常言:越是缺的,越會強調。缺什麼呢?自然是“實力”。北約圍到了家門口,陷在敘利亞又拔不出。為了“大局”,連對土耳其都要“讓三分”。能不急嗎?不過,用“焦慮”來形容現在的俄羅斯,似乎更辯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