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力量 我們需要


是愛啊 我們都需要

如果有人告訴你:“我住在紐約一個高級街區的大房子裡,家裡有爸爸媽媽和姐姐,他們對我都很好。對了,我們家裡的狗叫黛絲,是個乖巧的小姑娘”,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不是和我一樣,會羨慕得面部變形,然後大叫“哇,這也太完美了吧!”

沒錯,這就是大多數時候我們看別人生活時的狀態,似乎好的生活永遠是在別處,而自己的生活常常就是一團稀爛。只是,眼睛是片面的,具有欺騙性的,它永遠都在抓住快樂或者悲傷的一瞬間去定義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的幸福和不幸。

如果在最上面的自述裡,補充下面這段話,你還會覺得這是完美生活的模樣嗎?

“我叫奧吉,一個普通的十歲男孩,但長得很不普通。我出生以後做了27次手術,才可以正常呼吸,聽覺正常,看起來和正常一樣。其實,也不一樣,每次去遊樂場玩,他們都會像看怪物一樣看我。”

這是奧吉,《奇蹟男孩》的男主角,一個天生面部畸形的小男孩。雖然電影名字叫《奇蹟男孩》,實際講的卻是奧吉和奧吉一家的故事。


愛的力量 我們需要
愛的力量 我們需要

故事的開始要從奧吉入學公立學校說起,由朱麗婭羅伯茨飾演的奧吉媽媽某天意識到奧吉長大了,家庭教育無法滿足他的成長。奧吉必須像正常同齡人一樣,去學校上課,去交朋友。但是,他們都知道,這是一個冒險的決定,也知道這對奧吉來說是個挑戰。

正如奧吉和他的家人擔心的那樣,因為奇怪的長相,他在學校受到了嘲笑、歧視和孤立。

愛的力量 我們需要


電影由此展開,講述了奧吉從“被拒絕”到“被認可”的蛻變,而在其蛻變過程中家人如陽光如微風對他的愛和關懷,是影片最具力量的地方。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把奧吉的誕生當作家庭的不幸,反而覺得是天使眷顧。

影片十分勵志,非常正能量,沒有以博取同情或者斬收悲情的角度切入,而是以一種輕鬆溫柔的態度在講嚴肅且並不是快樂的校園暴力。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奧吉和他的家人,從不迴避,從不抱怨,總是平靜接受。

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奧吉母親,伊莎貝爾。因為奧吉的誕生,她放棄了研究生學位,放棄了工作,一心在家照顧他的生活和學習。如果沒有奧吉,她或許可以成為一個插畫師,或許可以擁有一個大辦公室,或許不必時時刻刻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會受到傷害。對於眼前這一切,伊莎貝爾都坦然接受,從來沒有因為犧牲導致自己人生的缺失怪罪到奧吉頭上。

愛的力量 我們需要

電影《奇蹟男孩》,把更多的家庭戲份放在了母親身上,意在說明母親都在家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一個原生家庭的健康走向,往往和母親也有著很大關係。曾經看過一個短視頻演講,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演講者那句:“小時候,當我媽媽不開心的時候,我都不敢開心。”

母親就好像是一個家庭的底色,她的冷暖直接決定了這幅畫是否給人溫暖和力量。

奧吉能慢慢接受自己的與眾不同並擁有正面和善良的力量,去感染他身邊的人,伊莎貝爾功不可沒,電影裡有幾個小場景令人印象深刻。

奧吉第一天走進學校庭院,來來往往的學生都盯著他,並且都不願意靠近時,奧吉第一刻想到的就是伊莎貝爾的話:“如果不喜歡身邊的環境,就想像一個自己想去的地方”,因為有了這句話,夢想登月當宇航員的奧吉,把這一段原本走得不舒服的路變得很開心。

面對周遭的欺凌和孤立時,奧吉從來沒有以暴制暴,一直保持善良,以包容和隱忍自己消化這些傷害,克服這些痛苦。無論面對朱利安的惡作劇,把他從班級的合照上塗掉,寫惡劣的話詛咒他還是被他看作學校唯一朋友的傑克威爾為了迎合其他人說傷害他的話。看到傑克威爾被欺負的時候,他又不計前嫌,伸出捍衛友誼的手。如果把自己比作一株植物,家就是土壤,很多很多的愛便是養分。

除了得到媽媽的愛和關懷,爸爸內特和姐姐維婭也為奧吉提供了很多愛的養分。雖然在姐姐維婭眼中,弟弟是太陽,爸媽都是圍著他轉的行星。相比奧吉,她缺少家庭關愛,可她卻絲毫沒有減少對弟弟愛的輸出。萬聖節,本該陪自己的媽媽聽到學校傳來奧吉的消息轉頭離家的時候,維婭絲毫沒有埋怨弟弟,反而在他最失落的時候,還拉著他出門要糖果,並答應把自己要來的糖果都給他。

從遭受排擠到獲得學校特殊榮譽,奧吉能成為一個奇蹟男孩,離不開他背後的家庭教育。

可以發現,無論是從電影《奇蹟男孩》的故事還是從帕拉西奧的寫作初衷,都不可迴避地在探討“家庭教育”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而“家庭教育”最核心的內容,便是教人懂得善良。正如電影中布朗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的箴言:在正確和善良之間,請選擇善良。雖然,強大的力量可以摧毀一切,但只有善良的力量能拯救不幸。

愛的力量 我們需要
愛的力量 我們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