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船洋的历史了解银元的收藏价值

船洋,也就是孙中山像背帆船壹圆和中圆银元,在民国银元里是除了袁大头外,一种非常常见的银元了。

船洋的历史,从1932年开始一直到1945年,共有五个年份,下面咱们就用一种时间线的方式,去了解一下船洋。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试水的船洋,废两改圆的前奏。

民国初期,北洋政府虽然颁布了《国币条例》,实行银本位,并且铸造了袁大头等各种银元,但是自古形成的用银两交易的习惯惯性还是很大的,因此银两制度并没有立即废除,银元、银两交易并存。

而当时的世界连续多年发生经济危机,银价波动,交易和流通中银元、银两如何换算,不仅十分麻烦,而且给了很多地下钱庄从中渔利的空子可钻,因此废除银两,改用银元的呼声的越来越大了。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西方主要国家都已经放弃了贵金属本位币制,改为管理通货的纸币本位币制,使白银从货币变成了商品,银价开始滑落,废两改圆的时机逐渐成熟了,于是就需要铸造发行一种新的银元,为废两改圆做准备,船洋至此浮出了水面。

作为试水的船洋有两种,分别是民国二十一年上三鸟船洋和民国二十一年下三鸟金本位船洋,简称三鸟船洋和金本位船洋。

施行法币政策后,原本打算停铸船洋,但是这个时候美国政策又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停止在国际市场购买白银,结果导致国际银价又开始急跌,对中国外汇储备造成不利影响。1936年5月,中美两国从各自利益出发,签订了《中美货币协议》。美国政府要求中国增加货币准备金中的白银比重,放宽白银使用限制,以支撑白银的持续需求,并由美国代为铸造新船洋。美国则向华购银,稳定白银市场价格。

根据此协议,中方向美方订购壹圆及中圆二种币值的船洋各500万枚,合计750万圆。为防止国人将银币私毁或偷运出口,此次代铸的船洋采取缩小尺寸、减轻重量及降低成色的方法生产,成色皆为72%。于是本来不打算继续生产的船洋,又延续了下来,这就是民国二十四年、二十五年的船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