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歷史上最大的“如果”——要中鋒,不要喬丹,到底是咋想的?

  1984年NBA選秀,芝加哥公牛隊的順位在休斯敦火箭和波特蘭開拓者之後,首輪第3順位。

  那個年代不像現在。那時候“中鋒為王”,籃球圈普遍的觀念是:想要建設一支有競爭力的隊伍,必須先有一個頂級中鋒。因此,人人都願意在中鋒身上投資,於是選秀的時候,如果有可能,當然先選優秀的大個子。

  1984年,邁克爾·喬丹在美國大學籃壇已經登峰造極,所有對手都要用聯防、包夾等各種辦法來對付他,他已經可以去跟職業球員競爭了。不過,如你所知,喬丹身高6英尺6英寸(1米98),打的是得分後衛或小前鋒,他這種身材與風格的球員在NBA的世界裡並未受到一致認可,因此,他並不是那年NBA選秀大會上最熱門的球員。

  那年參選新秀中最好的大個子,是休斯敦大學的中鋒阿基姆·奧拉朱旺。奧拉朱旺有身高,又有出色的運動能力和上佳的職業態度,人們有理由相信他會變得越來越好。事實也的確如此。火箭隊把奧拉朱旺選為1984年的狀元,後來被證明是個英明的決定。


NBA歷史上最大的“如果”——要中鋒,不要喬丹,到底是咋想的?

喬丹和奧拉朱旺(右)


  接下來該選的,很多人覺得是邁克爾·喬丹。但以當時NBA的哲學,想圍繞一名得分後衛來構建一支強隊,是十分冒險的。

  沒有現成的案例證明得分後衛可以振興一支球隊。那時候普遍的觀點是:一個優秀的得分後衛,只是一支冠軍球隊最後的拼板,而不可能成為球隊基石。

  這樣一來,二號熱門人選,就成了肯塔基大學的中鋒薩姆·鮑伊。

  薩姆·鮑伊有身高,很聰明,只是身上揹負著兩個巨大的問號:第一,他在大學受過嚴重的腿傷,職業生涯將有多大隱患?第二,他是不是真的喜歡籃球,有沒有把自身能力和球隊實力提升到極致的熱情?

  面對這樣一名球員,芝加哥公牛隊很謹慎,他們之前挑過一個名叫羅尼·萊斯特的後衛,1980年首輪第10號新秀,順位不低,結果萊斯特到球隊的時候,身體已被傷病折騰得快廢了,難堪大用,公牛深受其害,引以為戒。

  波特蘭開拓者隊的想法卻不同,他們執著地想要一名大個子。


NBA歷史上最大的“如果”——要中鋒,不要喬丹,到底是咋想的?

身穿開拓者30號球衣的薩姆·鮑伊在“天勾”賈巴爾面前投籃


  後來很多年,人們總津津樂道於1984年的選秀,喜歡嘲笑開拓者有眼無珠。有人說,開拓者之所以要選薩姆·鮑伊,是因為他們有“比爾·沃頓情節”——開拓者隊史上唯一的總冠軍,是中鋒比爾·沃頓帶來的,儘管鮑伊的天賦明顯不如沃頓,波特蘭人還是想試試看。

  也有人說,開拓者之所以沒選喬丹,是因為他們已經有一個和喬丹同類型的球員克萊德·德雷克斯勒,而且綽號“滑翔機”的德雷克斯勒後來也真成了開拓者頭牌明星,兩度率領球隊打進NBA總決賽。開拓者的決定,並非完全不可理解。

  不管怎樣,公牛隊開心地得知:開拓者隊要選鮑伊,不選喬丹。


NBA歷史上最大的“如果”——要中鋒,不要喬丹,到底是咋想的?

1984年選秀大會,大衛·斯特恩(中)跟狀元奧拉朱旺(右)和榜眼薩姆·鮑伊(左)合影。


  當然,有人知道這是個糟糕透頂的主意,比如印第安納大學的主教練鮑勃·奈特。雖然在1984年的NCAA全美錦標賽上,奈特想辦法掐住了喬丹,印第安納擊敗了北卡,可實際上奈特教練非常喜歡喬丹,他知道喬丹有多好。

  奈特的好朋友斯圖·因曼,當時在開拓者隊做人事工作,奈特力勸因曼:別選鮑伊,一定要改選喬丹。

  “可是我們需要一箇中鋒。”因曼說。

  “斯圖,選他,讓他去打中鋒。”

  在奈特看來,讓喬丹打中鋒,也比放過喬丹不選要強。


NBA歷史上最大的“如果”——要中鋒,不要喬丹,到底是咋想的?

1984年,喬丹接過公牛隊23號球衣


  火箭和開拓者都這麼想要中鋒,為什麼公牛偏偏認準了邁克爾·喬丹呢?

  因為他們做了不少功課,對喬丹有充分的瞭解。

  那個時候,芝加哥公牛隊負責做決策的股東,是一個名叫喬納森·科夫勒的有錢人。傑裡·萊恩斯多夫當時尚未成為公牛老闆,公牛隊還歸一個財團擁有。那個財團,除了年輕的科夫勒之外,其餘股東根本不關心籃球,只有科夫勒還算個籃球迷。

  公牛隊總經理羅德·索恩手下,有個名叫邁克·蒂博爾特的首席球探。蒂博爾特年紀不大,卻天生是幹這一行的料。他一輩子都在當助理教練和球探,瞭解籃球,熱愛籃球,並且不在乎自己能掙多少錢。NBA選秀的時候,蒂博爾特是羅德·索恩最重要的參謀。

  那年,蒂博爾特去考察過喬丹十多次,索恩也看過喬丹幾次,他倆都覺得,喬丹會成為一名非常非常出色的職業球員,甚至可能是一名偉大球員。蒂博爾特很早就決定要喬丹,選秀之前,他只希望開拓者能堅持選鮑伊。

  索恩也同意蒂博爾特的意見,他非常擔心鮑伊的健康,害怕重蹈覆轍。雖然索恩看過的比賽沒有蒂博爾特多,但索恩跟喬丹母校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傳奇主教練迪恩·史密斯私交不錯,索恩可以坐在北卡的錄像室裡觀看比賽錄像。這是很大的特權,因為索恩不僅能考察到北卡的球員,而且能順便看看北卡對手陣中的球員。

  索恩欣賞喬丹,喬丹每一年都在進步,防守尤其如此,而他的身體素質和爆發力更是無與倫比。有時候索恩一個人坐在那兒看比賽,看到喬丹的某些表現,都要先按暫停,倒回去一遍遍重放。

  索恩在心裡告訴自己:我看到的可是一個前所未見的球員。


NBA歷史上最大的“如果”——要中鋒,不要喬丹,到底是咋想的?

喬丹與公牛總經理羅德·索恩(左)


  蒂博爾特有些擔心科夫勒,他害怕這個有決策權的股東也想要一名大個子。蒂博爾特對索恩說:選秀那天,萬一科夫勒猶豫不決,他們就得先斬後奏,無論如何都要拿下喬丹。幸好,在選喬丹的問題上,科夫勒始終和他們站在一起。

  1984年6月19日,芝加哥公牛隊正式用首輪第3號選秀權,選中了來自北卡羅萊納大學的邁克爾·喬丹。

  那天,曾在喬丹上的蘭尼高中做過助教的羅恩·科利,給喬丹的父親詹姆斯·喬丹打了個電話。科利無比激動:“奧斯卡·羅伯特森和傑裡·韋斯特(都是籃球歷史上響噹噹的名字)趕緊挪挪地方,因為籃球歷史上最偉大的後衛,剛剛被選中了!”

  不是狀元,不是榜眼,沒去休斯敦,沒去波特蘭,探花秀喬丹從此紮根芝加哥。


NBA歷史上最大的“如果”——要中鋒,不要喬丹,到底是咋想的?

喬丹最終為芝加哥公牛隊六奪NBA總冠軍


  很多年後喬丹在自傳中說,對他而言,“芝加哥大概是完美的去處”。喬丹認為,如果開拓者當初真的選他當了榜眼,他可能不會成長得那麼快,因為德雷克斯勒和吉姆·帕克森都跟他一個隊。

  而且,如果去了波特蘭——“球場之外,我的影響力會完全不同,”喬丹說,“在別的地方,耐克不可能把我推銷到芝加哥那種程度。我始終相信,不管我去哪兒,我的球技總會得到認可,但球場之外或許就不一樣了。”

  至於被開拓者選為榜眼的薩姆·鮑伊,後來在NBA打到了1995年,不過傷病讓他一共只打了511場常規賽,其中1986到1988的兩個賽季,他一共只打了5場球。1989年,也就是選中他五年之後,開拓者隊把他交易到了新澤西籃網隊。

  鮑伊的職業生涯,場均得10.9分,搶7.5個籃板,蓋1.8個帽,也不算太壞。但是沒辦法,他人生最大的標籤已經鎖定,就是“開拓者錯過喬丹選了他”的那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