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向往一枝梅花

小寒几日,带来降温的,是连绵淋漓的雨,仿佛一整个夏秋没下下来的雨,都集中在了此时。气温骤冷,冻手缩脚。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年少时期,再冷的雨都不过冷在身上,而如今,冷冷雨下,天地安静,忽然感觉到萧索。意兴阑珊。“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确如此。不在客舟亦觉得此身是客,人生如寄,不免看云要低,听雁要断。常人爱说雨令人静,诚然如是,但身静下来后心能否静?能否安?能否宁?还是空?还是虚?还是乱?雨像人生的测试剂,试出独处时心灵的空与满。


不可出门,便在家读书。忽然想起看梅。感觉那么强烈,仿佛要赴一场约定。二十四番花信,小寒一候,梅花开。想来此时江南江北,凌寒独放一枝梅。

小寒,向往一枝梅花

我其实只见过两次梅花。第一次,在泉州开元寺。初见,以为是桃,觉得不过尔尔,细看,方觉不愧是梅,有一份与桃花不一样的清冷之气。桃花暖艳,是俗世小儿女的热闹,梅花清逸,是书香公子佳人,独有一番傲骨。后来在四川,行路上忽见路旁围墙外,斜逸出数枝红梅。那一瞬,因梅想起金农的各种梅花册页,忽然有饱满丰盈的欢喜与温暖。自古流传于文化里对梅的特殊情怀从心里升起,茹润眼睛,使眼睛看到的物事有一种别样的美。就如前几日游泉州西湖,看到西湖上的画舫,觉得湖面上只有烟波画舫而不是游轮汽艇才与我们相亲,才与天地相配,也才会让我们想着惊蛰看桃,清明看桐,小寒梅花,大寒瑞香。


可是无梅。只好再翻金农。诸人画梅,我偏爱金农,有一种野、老、荒、率之气。他画自在生长的梅,画寄人篱下的梅,画江路野梅,画墙外之梅,画梅开,也画梅落。梅是他,他是梅。梅再好,再不好,终会落,落花点点随流水,飘飘摇摇到天涯,纵有金银万贯,也强留不住,所以他有一幅画作“手捧银查唱落梅”。说的是永恒规律,并非哀叹,而是淡看。以此心来看欲望,便平常许多。南闽无梅,但有山茶。第一候梅开无梅看,就再等五日,山茶开了再看花。只是,若小寒这一周的雨,也落在江南江北,初开的梅花,怕也要雨打风吹去了。

小寒,向往一枝梅花

幸好还有桂花。小区里的四季桂不在秋日开放,却在小寒这般寒冷时分飘送一树馥郁清雅的香,每次经过,总令人神气清爽,心情舒畅,心思干净得无忧无恼。花香总能如此令人暂时沉溺与忘世,因此令人贪恋,驻足树下依依难舍。朱淑真说“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便是这般人花两好。


四季桂花期长,不若金桂丹桂只得秋时五七日,开到繁密,飒飒风来,簌簌一吹便渐渐落了,得再等到来年秋日。而四季桂此时开花,可到惊蛰时节才落,有足够多的时间令人欣赏缠绵。想起世人曾有人置喙王维“月落春山空,人闲桂花落”的诗句有误,觉得桂花秋开,春天无桂,却是不然。此前亦曾读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谓苏东坡不知菊有落瓣者,贸然在王公“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下续“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结果被左迁为黄州团练副史,让其亲眼看见黄州菊花落瓣。虽说这是冯梦龙编衍,但他劝诫世人“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不可轻易说人笑人,正所谓经一失长一智耳”,倒是智慧之理。只是智慧终究不能一时得来,得经过一次一次的错,像经历一次次小暑大暑的煎熬和小雪大雪的摧冻,才能迎来风熏日暖的春时。但幸好暑再酷烈有冰饮,雪再割人有暖炉一样,日子里总有美时美人美物美景,令我们一生如走一条漫漫的路,有清景可看,有好时可待,有美物可依,有善人可同行。


终于雨停,太阳出来,阳光艳艳。午饭后想起一箱川红橘未剥,竟已有点坏意。好像一娇憨的小儿女与我赌气,你不重视我,我便腐给你看。橘同桔,但橘字比桔更有一种沉稳温文之气,许是因为有屈大夫和诸多文人的文意在,意味便深远了许多,而桔字则是民间的粗率与真纯,简简单单只是欢喜。但此时对着的川红橘,应该是桔字,是一份民间的日常安稳。

小寒,向往一枝梅花

把橘子按五瓣梅花的样式一个个剥开,桔肉放碗里,桔皮则放在笸箩里,一个个摊开,放在着小寒的暖阳下晒。让它变干不过是三五日,但要让它成为有大用的陈皮,却需要三五年。要把它封存起来,交与时间,让它在一个被人遗忘的时空里,悄然变化,如勾践的卧薪尝胆,孔明的隆中蛰隐。没有人知道它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它耐心地度过时光。


我需要这种耐心,如桔皮一样,沉静下来,让时光打磨,才能慢慢变成陈皮,有更大之用。而我之前没有,是不愿有,就像养花只养一年生草本,想让它们快点开花结果,好像时不我待,需得赶紧挥霍,否则对不起当日时光。或许,这是站于青春尾巴之人的浮躁与急促,觉得青春即将远逝,必须将进酒,杯莫停,不然朝如青丝暮成雪。像清明后人人赶着出门踏青,怕倏忽春又远去。然而到了立夏,到了夏至,知道春天真的走远,反倒不那么着急,因为还有大暑小暑,秋分霜降,大寒小寒,四季的日子还长,可以安静下来,好好过着。


我的日子还长,我还有很多三年五年,我愿意在小寒此时,晾晒一笸箩桔皮,待三年五年之后的小寒再打开来,享受它的好。或许那时,我在享用陈皮之时,会看到它身上印记着的此时。此时,阳光媚好,山黛天青;此时,心思平宁,行止静简。此时的天气,是过去的铺排;此时的静我,是多年的成长。时光,重重叠叠,流逝了一些,也封存了一些。流逝的,逐风而去,封存的,随日发酵。像酒,越陈,越能品得到时光,甚至,品得到当年的天气与成长。


好的东西都封存着时光。就像王羲之的《奉橘帖》封存着千年前的美好时光。秋分之时的某天,秋气清澹,天空高远,一阵爽凉风来,王羲之望着刚得的红橘,想起友人,便着人打包送去,并附上一纸:“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不过数字,却令人回味。不仅是其书法的意趣丰富,更在于其间的人情美好。

小寒,向往一枝梅花

之后多年,他的儿子王献之也如其父,送梨,并留下《送梨帖》:“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不仅艺术一脉相承,人情之义也代代流传。到今日,依然人情往来,互赠东西,然而却少了那份洒脱精致的诗意,就像少时,互赠自制卡片的真诚远去,动笔写信的情怀不再。赠与被赠,真诚或在,诗意已远。因此,欣赏着王氏父子留于纸上的美好,于这寒凛的小寒节气,有我当年看梅一般的欢喜与温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