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寒冬催生半成品熱潮,“家庭廚房”成餐飲業救命稻草?

零售寒冬催生半成品熱潮,“家庭廚房”成餐飲業救命稻草?

“不用洗菜、不用切配,不用考慮各式調料用量多少……一份餐廳半成品,人人手藝都能媲美餐廳大廚!”

這是疫情期間,家庭廚房中,與往日不同的情景。

在大部分餐飲企業焦灼不安中,一批走在前列的餐飲企業,已經將營收轉向了“家庭廚房”這個增量市場,並實現同比超越往年營業額的戰績。

當下疫情催生半成品熱潮,各大餐飲品牌紛紛入局

半成品菜餚,在疫情期間成了餐飲企業數據上最亮眼的表現。

眉州東坡在疫情最開始,是在各門店平價售賣庫存的生鮮蔬菜,效果不錯,就順勢上線了小程序“眉州東坡平價菜站”,增加了從基地直髮的蔬菜和部分半成品,豐富品類。

2月24日復工當天,直接跟物美超市合作,開了四家線下店。雖然取名為“眉州東坡菜站”,卻賣起了各種半成品,如夫妻肺片半成品菜盒、一品東坡肉食盒、眉州扣肉食盒等,並在線上同步銷售。

零售寒冬催生半成品熱潮,“家庭廚房”成餐飲業救命稻草?

而海底撈不務火鍋正業,直接在2月29日賣起了“開飯了”方便菜餚!海底撈將各式菜餚進行搭配,推出了單人餐、雙人餐和三口之家餐,囊括了各式經典菜餚,包括紅燒茄子、魚香肉絲、麻婆豆腐等12款經典菜和4款湯類半成品菜餚。

零售寒冬催生半成品熱潮,“家庭廚房”成餐飲業救命稻草?
零售寒冬催生半成品熱潮,“家庭廚房”成餐飲業救命稻草?

而證券分析師稱,海底撈近日股票不斷攀漲,3月5日當天股票更是最高漲幅達7.70%,截至收盤漲5.70%,最新總市值達1818億港元,主要是受海底撈正式進軍半成品行業大動作影響。

西貝大廚化身美食主播,在直播平臺售賣半成品。同時在微信小程序中,售賣自有品牌的莜麵魚魚、牛大骨、羊蠍子火鍋等預製菜。

零售寒冬催生半成品熱潮,“家庭廚房”成餐飲業救命稻草?
零售寒冬催生半成品熱潮,“家庭廚房”成餐飲業救命稻草?
零售寒冬催生半成品熱潮,“家庭廚房”成餐飲業救命稻草?

外婆家、廣州酒家、旺順閣、雲海餚等頭部品牌陸續加入半成品菜餚的供應。

在疫情下,不但頭部餐飲品牌紛紛入局,中小型餐飲企業隨後也加入了進來。

熊吞大碗丼2018年10月在濟南開出第一家門店,短短一年多,開出62家店。疫情期間被按下了暫停鍵,熊吞大碗丼不僅迅速通過公眾號發文,建立和客戶的粘性聯繫,創始人劉曉還讓員工將店裡的特色菜品做成預包裝食品,開拓了線上半成品的銷售業務。

零售寒冬催生半成品熱潮,“家庭廚房”成餐飲業救命稻草?

而醬樣兒三文魚石鍋拌飯,也是擁有幾十家店的快餐企業,創始人姜毅選擇了聯合當地同等體量的餐飲企業,集合大家各自的優勢,共同研發方便菜餚,聯合售賣。

半成品菜餚早就有,但道路並不順暢

半成品並不是疫情下的新生物種,不少餐飲企業和供應鏈企業在近幾年,早就做過了基於家庭廚房的半成品的嘗試,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2017年12月,湘鄂情推出“八大碗系列”半成品菜,春節過後就銷量一般;

2018年2月,蜀海旗下面向小B端的菜嘟美迴歸,新推出半成品菜,提供11款半成品菜和一款春節家宴禮盒,但官方的微信公眾號更新卻停留在當年8月份;

2018年3月,望湘園在天貓旗艦店推出包括剁椒魚頭、夫妻肺片等9個菜品的半成品,這些菜品的價格在30-60元,除了剁椒魚頭效果比較突出,其他產品表現一般。

零售寒冬催生半成品熱潮,“家庭廚房”成餐飲業救命稻草?

還有西貝、小南國、杏花樓等,也都做過半成品。

但他們雖為大品牌,卻並沒有激起餐飲關於半成品領域太大的浪花。

杏花樓負責人曾透露其中緣由:“我們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時間和經費,才能上架一款成功的半成品。而能成功量產銷售的半成品,最終只佔研發數量的10%。”

一款成功的半成品上線,要經歷數輪“淘汰賽”。

打樣環節中,要嚴格執行原料採購標準,包括產品的顆粒大小、產地,產品辣度、鹹度的口味還要經過反覆調整。  

產品篩選結束後,包裝盒比例、包裝設計、信息介紹、包材質量等都要一一敲定。這些環節全部合格後,這款半成品才能正式進入到生產環節。

同時,與電商平臺的對接,以及後續的運營,對於沒有電商經驗的餐飲企業來說是另外一個檻。

“做半成品,相當於跨行了,從餐飲行業跨到零售、電商行業,在市場需求不是特別迫切,銷量不夠大的情況下,餐飲企業並沒有動力快速轉變過來。”業內人士說。

疫情下的半成品繁華,是短暫的幻象,還是未來的趨勢?

半成品不再是頭部大品牌的專項,越來越多的大眾餐飲紛紛入局,除了營收上的迫切需要,其實,是與半成品有關的局面,在這次疫情期間悄然發生了變化:

1 保質期更短,更符合家庭新鮮烹製場景

許多在家做飯深度愛好者,之前較少購買網上的半成品,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之前的半成品約等於速凍食品,保質期少則一個月多則半年,感覺並不如直接去超市買的新鮮。

而此次餐企們推出的半成品,以海底撈為代表,新鮮現做,不添加防腐劑,出產後24小時內發出,全程冷鏈配送,0-4℃冷藏貯存,保質期直接縮短到了4天,與人們超市購買食材的最長存放時間基本相符。

2 配送時間大大縮短,最快半小時收到

半成品本身保質期更短、更符合新鮮食用要求,在配送上也大大提效。食客可以在外賣平臺店鋪裡直接下單,就像平常點外賣一樣,半小時即可收到。

這大大提高了人們對半成品的點單慾望。因為日常家庭吃飯本身並不是一個需要提前預估和規劃的事情,通常是快到飯點了,想想這頓吃什麼呢,然後就會去買相應的東西。

如果這頓想吃魚香肉絲,下了單卻不能馬上吃到,要等到明天甚至更晚時間才收到,但那會兒可能已經不是最想吃魚香肉絲或者剛好沒有在家做飯了,就失去了購買的動力。

3 價格降低了,比外賣還略便宜

買到半成品,不但跟點外賣一樣方便,在價格上,也比前些年30元-60元的單價,降了不少,甚至比外賣還略便宜。

在美團外賣,海底撈火鍋外送店鋪可以看到,方便菜餚售價分別為:麻婆豆腐12元,山藥青筍木耳14元,魚香肉絲20元……

零售寒冬催生半成品熱潮,“家庭廚房”成餐飲業救命稻草?

一份和外賣差不多價格,甚至比外賣還稍便宜的方便菜餚,卻可以擁有餐廳大廚級的擺盤效果和口感,對在家做飯的群體,恐怕是個極大的吸引力。

4 各平臺都在拋橄欖枝,渠道空前多樣化

之前的半成品售賣平臺多侷限於天貓淘寶,傳統的中小型餐企幾乎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做自己的半成品菜餚。

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了半成品售賣各個渠道的打通。除了新增外賣平臺的上線,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甚至美食類的豆果美食和下廚房APP,都看到了各家餐企在直播售賣自家半成品。

2月6日京東生鮮還發起了“餐飲零售發展聯盟”,推動餐飲品牌開拓半成品速食生產,並利用京東全渠道為其拓展新銷路。目前,包括海底撈、西貝、東來順、哈根達斯、廣州酒家、狗不理在內的100多家餐飲企業已經加入。

此外,伴隨著以社交電商、社區拼團、B2C生鮮電商、前置倉等代表的新渠道的豐富,餐飲企業做半成品可以選擇的渠道空前多樣化。

5 在家做飯的場景,全民都重新體驗了一遍

疫情對人們吃的方面改變最大的,莫過於之前從來不做飯的人,在家做了這輩子最多的飯,有做飯習慣的人,對做飯有了更深的感情。

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說:“即便上班族們完全復工後,不太會有大把的時間在家做飯,但是,疫情期間在廚房裡度過的那些時光,毫無疑問,會讓部分用戶找回在家做菜的幸福感、價值感。

如果這種幸福感和價值感能延續下去,疫情之後,忙碌的上班族和宅慣了的年輕人會去尋找,如何以不耗時、高效同時不犧牲口味的辦法來做飯。這就是預製菜或者半成品品類的機會。

因為,它能夠平衡味道、時間、效率,讓用戶得以告別做飯繁雜的程序——省去洗、切、調味等步驟,簡單加工就能吃上飯菜。”

這些疫情期間悄悄發生的變化,讓餐飲半成品市場向前跨了一大步,即使還在初步嘗試期,但趨勢的這匹馬,已經加鞭跑了起來。

結語

與其一味在存量的紅海市場裡廝殺硬扛,不如放眼望一望半成品下“家庭廚房”這個增量市場。

是全面復工前增加營收的利器,可能也是日後彎道超車的加速器。

不會太容易,但卻有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