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基本问题》: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金钱、权力、欲望?

“人的生命可能有三个层次:第一,解决温饱;第二,正在做的事,你觉得有意思,有趣;第三,正在做的事,你觉得有意义。”

01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算吗?

上面这段话,出自《朗读者》舞台上一个名叫黄鸿翔的年轻人,他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硕士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名副其实的高材生,一毕业就拿到全球顶级咨询公司BCG总部的面试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全学院应届毕业生中仅此一例。

体面的工作、不菲的收入、华尔街精英人士......这一切都在不远的未来向黄鸿翔舞动着双手,然而,让所有人都意外的是,黄鸿翔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大好的机会,“傻不拉几”地跑去了贫穷、落后的非洲......

《思想史基本问题》: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金钱、权力、欲望?


从2013年年底开始,黄鸿翔在非洲开始了象牙、犀牛角贸易调查报告工作,致力于保护、拯救野生动物的生命。为了让警方顺利抓捕走私犯,他多次以身涉险,扮演卧底、吸引走私团伙上钩。

这项工作有多艰险?大家可以脑补一下真人版《无间道》,那些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大呼精彩的惊险画面,黄鸿翔几乎全都亲身经历过了,他经常和要钱不要命的走私分子斗智斗勇,稍有不慎,便会一命呜呼。

工作性质如此危险,收入应该不会太低吧?可能是看出了很多观众的心思,董卿问他:“你这些年参与的所有这些调查,有没有获得过什么奖励呢?”

黄鸿翔一边摇着头,一边笑着说:“没有,我觉得最大的奖励就是不死。”听儿子说完这句话,黄鸿翔的妈妈在台下哭成了泪人。

放弃一份让人艳羡的、前途无量的好工作,却义无反顾投入到另一份危险、还不挣钱的工作中去,这在世俗的人看来,简直就是脑子进水了、读书读傻了。

可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就只是解决温饱?追求金钱、权利和欲望?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其他事,行不行?

《思想史基本问题》: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金钱、权力、欲望?


02 人人都无暇思考,社会便会陷入缺乏智慧的“平庸时代”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同时担任《财经》《新世纪周刊》等媒体学术顾问的汪丁丁教授在其著作《思想史基本问题》中也对该话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思想史基本问题》一书中记录了汪丁丁对思想史关键问题的理解与思考过程。书中,作者尽可能卸下了自己经济学家的身份,将讨论重心从经济学思想的领域转移出去,力求从更一般、更有普适性、可读性的角度书写。

同时还结合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学科,对思想史中绕不开的“理解”“表达”“情境”“重要性”“个体与整体”“思维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剖析与讨论,在此基础上,表达了自己对教育、历史、科学以及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深度关注。

《思想史基本问题》: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金钱、权力、欲望?


汪丁丁犀利指出,现代人所言的幸福,普遍是指主观的“快感”,不涉及诸如“人的潜质是否获得全面发展”这样的客观判断。对应苏格拉底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一过”,这句话的含义与他使用的“幸福”这一希腊单词含义吻合。

也就是说,不幸福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这里的“幸福”指的是:使灵魂获得持久的良善状态或使人的潜质得到全面发展,如若不是这样,那人生便不值得,活着也等于没有活过。

依照通例,生活的顺序应该依次是“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根据阿伦特的阐释,只有当人们迈入精神生活的领域,才更有可能陷入沉思,静心思考生活的意义,而不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地活着。

而现代人普遍是怎么生活的呢?他们太忙碌,忙着工作、赚钱、结婚、生娃、应酬......唯独抽不出时间去思考,甚至于,绝大多数人穷尽一生都没有机会去沉思。当然,当他们遭遇到严重的挫折时,也许会主动“陷入沉思”,但这样的时刻往往稍纵即逝,意义不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汪丁丁担忧地表示,

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放弃了沉思,这个时代才会越来越平庸,越来越缺乏智慧。

《思想史基本问题》: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金钱、权力、欲望?


03 如以金钱衡量一个人的生命,则他的生命力真是极弱的

谈到当今国人的生存情境,汪丁丁分析:这些年,随着传统价值观的逐渐瓦解,各种新的价值观纷纷涌入我们的心境,

其中,金钱的冲击力最是强烈。以至于权力与名望倾向于以金钱为唯一的基础。

拿我们身边最稀疏平常的例子来看,就是父母们普遍把孩子接受教育,当作未来收获名利的途径。他们不会去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更无暇估计孩子的感受,只一心追求结果和回报。

孩子尚小,相互攀比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大点了,开始攀比谁念的大学更有名;工作了,又把目光转移到谁家孩子收入更高上;再然后,比房子、比车子、比面子......好像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是为了赚钱而生、为了名利而生,这样的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

诚然,金钱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向钱看,而忽略金钱以外的其他美好感受。

《思想史基本问题》: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金钱、权力、欲望?


就像周国平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自我实现,真正成为自己。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汪丁丁认为:如以金钱衡量一个人的生命,则他的生命力真是极弱的。推而广之,如群体之内人人都以金钱衡量生命价值,则人群的生命力真是极弱的。这样的生命力表达,只喧嚣一时,注定被遗忘。

当代神秘主义者汉考克也曾在演讲时感慨: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它的全部努力只是使我们越来越深地沉沦于无意识,使我们不再意识到生命的本质是精神。

类似的呼吁早在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就曾出现过,怀特海说:文化是思想的活动,是美和人性的孕育,它与那些支离破碎的信息毫无关系。仅仅知道许多信息的人,在神的土地上最是无用。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既有文化又在某些方向上掌握专家知识的人。他们的专家知识为他们提供了立足之地,而他们的文化将引导他们的人生深切如哲学且高华如艺术。

怀特海指出,生活理应是艺术的,而非技术的,如果在教育这件事上,机械地批量“生产”以金钱为目的“精英”,一旦陷入这样的技术之中,生活着的人都将逐渐丧失生命力。然后,教育之为艺术也就丧失了生命力,于是知识成为支离破碎的惰性观念......

《思想史基本问题》: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金钱、权力、欲望?


04 怎样避免陷入惰性观念?创造被先贤“击中”的机会

赫拉克利特批评众人,说他们即使与逻各斯(真理)面对面,也犹如梦游的人那样视而不见。

还是拿教育来说,汪丁丁惋惜道,女性不能如男性那样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虽然他建议女性和男性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是人类社会最严重的且最持久的资源浪费。

据粗略估计,如果男权世界在以往一千年里人均收入总共增长20倍(安格斯《世界经济千年史》里的估算是15倍),即年均增长率大概在0.3%左右,然而,在尊重同性恋和女权的世界里,这一增长率则至少是0.5%。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尊重同性恋和女权的世界,一千年里人均收入足足增长了150倍,7倍于世界人均收入。

但是,即便这些数据强有力地说明了女性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在过去的那么多年,女性接受教育的人数和程度,还是远不如男性,其中多子女家庭最为明显,如果一个家庭只能供养一个孩子读书,那么男孩依旧是首选。

至于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说白了依旧惰性观念在作祟,人们懒得思考,只一味接受祖辈告知的“规矩”,思想的停滞,造就了观念的陈腐。

对此,汪丁丁谈到自己的思想“进化史”,他说:因为喜欢阅读,我与叔本华的作品相遇,因此被他的观念影响。读本科数学系时,偶然遇见了罗素和怀特海,通过阅读他们,又遇见了休谟和黑格尔。

可以说,先贤的作品是否有机会“击中”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的阅读路径。遇到挫折时喜欢读什么书,一切顺利时喜欢看什么书,诸如此类的因素会在冥冥之中引导我遇见喜欢的作品,这些作品恰好是名家翻译的名家作品,于是我可能遇见一位往圣。

《思想史基本问题》: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金钱、权力、欲望?


在《思想史基本问题》一书中,汪丁丁更是大胆预测:未来的思想者必须重新定义今天流行的大多数观念,譬如——个人、家庭、婚姻、子女、财产、资源、所有权、知识产权......

那么,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起码不该轻易被金钱、权力、欲望这些世俗观念定义吧!它理应更广泛、更包容、更多样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