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 廣東開平碉樓立園。開平碉樓融合了中國傳統鄉村建築與西方建築的特色,可謂中西合璧,是中國首個關於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攝影/盧文

-風物君語-

身心都安處,才是家

家,是永恆的話題,對中國人來說尤甚。

樓宇烈先生說: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但現代生活裡,中國人與傳統文化漸行漸遠,平日裡忙於工作、學習,家似乎只是一個休息之所。這段時期,由於特殊原因,只能宅在家裡,於是“家”這個古老的話題,再一次被我們重新審視: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 廣州嶺南民居。攝影/黃善祥

對於“家”,中國人有與眾不同的詮釋與理解:從家院家庭,從家園家族,從家室家學,從家教家風……

家之一字,其重千鈞。而豐富抽象的家文化,則建立在繁多具象的“家”之上——她們,是星羅棋佈在960萬平方千米土地之上的眾多民居

,是“中國人的家”,有各自鮮明的地域印記、獨特的建築特色,也有的不同的民俗風情,和平實的煙火氣息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 婺源江嶺篁嶺村民居。攝影/韓陽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為啥咱的家,造型不一樣?

從北京的四合院

,到江南的天井院;從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到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碉樓,從東北地區朝鮮族的矮屋,到西南地區侗族的木樓……

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中國人聊起“家”的時候,總會產生一個共同的疑問:都是中國人,為啥咱的家“長得不一樣”?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 左右滑動查看 ☜

▲從左到右,依次為:四川甘孜丹巴縣的藏族碉樓。圖/ VCG;安徽黃山黟縣宏村。圖/VCG;山西祁縣喬家堡喬家大院。攝影/李文博

八個字:因地制宜,順應自然

上下五千年的漫長時間裡,中華民族的先祖,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造型多樣的民居,是他們留給我們的一筆巨大物質財富。法天象地,是他們創造文明的智慧,當這種智慧運用到構屋築室時,縱橫三萬裡的土地上,便產生了各類因地制宜、特色鮮明的民居。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廣西三江侗寨。攝影/盧文

北京四合院,帝都的標配?

四合院,是中國數量最多、分佈最廣的民居。早在元代定都北京時,四合院就與官署、衚衕、街坊同時出現在北京城內,緊隨元代之後的兩個大一統王朝明與清,都定都北京,因此北京的四合院樣式及建築藝術、文化內涵也最為豐富。所以,北京四合院成了一眾四合院裡最有名的那一個。

四合院,是一種合院式民居,簡單來講,就是四面圍合而成的院落,方方正正,一般呈中線對稱分佈,而且外牆很少開窗,私密性極好。外觀規矩,並不代表四合院“死板”,往大了擴,她可以是

王府、皇宮,是氣勢恢宏的紫禁城;往小了縮,她可以是宅院、民居,是香火鼎盛的寺廟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老北京的四合院與遠處的現代建築群遙相呼應,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變遷。圖/ VCG

北京的四合院,基本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開一個大門。中間的部分,就是庭院,可以種草蒔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老北京所謂“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便是舊時四合院裡北京人小康生活的生動寫照。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北京四合院主體建築示意圖。繪圖/ 王其鈞

北京四合院看起來似乎簡潔,卻隱藏著很多信息。從院落的進深、房屋的數目,到大門、圍牆的形式,乃至每個角落裡的裝飾細節,都有不同的文化內涵。

單以大門來說:由於北京的衚衕多為東西走向,所以衚衕南、北兩邊的四合院,大門一般開在西北角和東南角,與風水中的八卦方位緊密相關。遊走在衚衕裡時,雖時過境遷,但透過不同的大門,猶依稀可見她當初的等級和主人的身份。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北京南鑼鼓巷內黑芝麻胡同,一隻貓從四合院大門探出頭來。圖/ VCG

窯洞只是一個土洞……嗎?

北京往南,是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所在的黃土高原地區,這些地區的代表性民居,莫過於窯洞。若是第一次住窯洞,總免不了輾轉反側一夜——擔心窯洞會塌掉。其實,窯洞是利用黃土的直立性挖出來的,安全性極高,完全不必有這種擔憂。

黃土高原東西長1000多千米,南北寬750多千米,各地地形差異較大,生活在這些區域的人們,根據地形的差異,構築了不同類型的窯洞:陝西、河南多為靠山窯;甘肅、山西多為地坑院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 左右滑動查看 ☜

▲圖1:山西汾西縣師家溝,連綿5萬多平方米的清代靠山窯,形成了村落;圖2: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姜氏莊園,攝影/李平安;圖3:陝西延安窯洞;圖4:甘肅景泰永泰古城,圖/VCG

靠山窯,就是依天然土壁挖成的窯。動工時,要選擇橫向紋理的土層,才能有較強的支撐性;其次,要避開裂縫和蟻穴等地段,選擇較為乾爽的黃土層;為防止被淹,窯口要高於洪水最高上漲線。一些土壁面較大的地方,從上到下常常開挖很多窯洞,甚至形成村落,遠遠望去,蔚為壯觀。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地坑院主體建築示意圖。繪圖/ 張瑜

地坑院,是當沒有天然土壁時,在地上掏一個四四方方的大深坑,再由坑壁挖鑿一整座院落的窯洞。為防止雨水流入院內,會在院落上方,用土坯或磚頭砌築高約一米的女兒牆;而窯洞上的氣窗,則保證了窯洞即使在地下,也不會陰冷潮溼,反而乾燥宜居。

在黃土高原上修建窯洞,不僅施工簡單、造價低廉,而且住起來冬暖夏涼,相當舒適。時至今日,黃土高原部分地區,當冰箱、電器廚具等現代裝備進入古老的窯洞時,相對於樓房,人們依然傾向於住窯洞。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陝西咸陽三原縣張家窯地坑院。攝影/ 一佳one

天井,到底是個啥井?

在多雨的江南地區,水不僅為人們帶來了巨大的便利,還帶來了“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自古以來,江南民居的“樣板間”,就臨河而建,一面是街道,一面是河道,由於“水景房”可利用土地資源有限,於是人們便在河上延伸出簷廊、陽臺等,串聯出江南獨有的河街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江南“樣板房”主體建築示意圖。繪圖/ 張瑜

江南民居,曾受到徽派建築一定程度的影像,四面高牆合圍,中間的院子很小,就成了天井。天井內,一般放置太平缸,下雨時“四水歸堂”,水在五行之中屬金,聚水即是聚財,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像這樣的風水講究,在徽派建築裡尤其明顯,造成的直觀結果,是每棟房屋、每個村落都如在畫中(瞭解更多,可點擊藍色字體)。


☞ 左右滑動查看 ☜

▲圖1:浙江安吉的天井院。攝影/傅鼎;圖2:嘉興烏鎮民居。攝影/韓陽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你家比我家還美?我不信。

沒有最美,只有更美。

十幾年前的這句話,放在民居上似乎更貼切。因地制宜、順應自然,使得中國的傳統民居,都像是

從土地上長出來的一樣,與周圍的環境完美融合為一體,依山的渾厚,臨水的精巧,每種建築,都有她獨一無二的美。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貴州三都怎雷村。攝影/盧文

不是吹牛,我家真住“城堡”

若到過河北蔚縣,你會懷疑《稻香》裡那句“還記得家是唯一的城堡”,就是周杰倫為蔚縣的古堡量身打造的。

蔚縣的蔚,音為“玉”。古代燕雲十六州的蔚州,就是現在的蔚縣。她位於河北省西部,是連接華北平原和張北平原的險關要塞。明朝時,北方遊牧民族經常由此南侵,為防禦侵擾,屯駐此地的軍民,自發修建了大量城堡,“有警則入城堡,無事則耕種,且種且守”。由於這裡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官府還會出資幫助修築民堡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 左右滑動查看 ☜

▲圖1:蔚縣上蘇莊古堡。攝影/ 何嶸;圖2-4:蔚縣卜北堡、堝串堡、邢家莊,攝影/紀睿泓

蔚縣城堡,平面多為方形,外部城牆由夯土壘築,中央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街,是城堡的中軸線,中軸線兩側,是整整齊齊、秩序井然的四合院,夾雜著戲樓、廟宇等建築,中軸線的最北端,一般是真武廟。蔚縣城堡裡的四合院,規模有大有小,規模大的,有兩進、三進的院落,小的只有一個院落,由正房、廂房、倒座房組成。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著名的“四菜一湯”,南靖土樓田螺坑。圖/ VCG

蔚縣以南,千里之遠的福建,也有城堡形建築,當地叫做土樓

這些分佈於福建西南部密林之中的土樓,曾被美國衛星誤認為是神秘的核力量,然而實際上,她們只是客家人的家。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的漢人,為躲避戰亂,南遷到偏僻的山區定居。顛沛流離的生活,讓他們深深體會到了團結互助的重要性,因此,土樓裡的人,都是以血緣為紐帶,聚族而居的大家族。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承啟樓主體建築示意圖。繪圖/ 張瑜

永定縣的承啟樓,是客家土樓的典型代表。她由四個同心圓建築環環相套、組合而成,中心是第一圈祖屋,由一個小的圓形院落構成;第二圈高一層,設32個房間,充當書房;第三圈高兩層,每層有40個房間第四圈高四層,每層有72個房間。第三圈和第四圈的房間,一把用作臥室、廚房、穀倉等。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承啟樓外圈圍裡圈,不正是“家“的意義嗎?圖/ VCG

我家的樓和你家的樓,不是一種樓

當與南方一些少數民族朋友談論“樓”這種建築時,一定要先確認,你們說的是不是同一種樓,因為,有可能你說的是鋼筋水泥建成的樓,而他/她所說的,卻是吊腳樓竹樓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芙蓉鎮,瀑布上的千年古鎮,其建築便是吊腳樓。圖/ VCG

吊腳樓,通常建在山坡或者水邊,除了房屋主要區域的宅基外,在房屋後面或兩側,可以挑出一部分地板,下面用木柱支撐,形成架空的樓閣。這種營造方法,不但可以節省耕用土地資源,而且可以有效增大建築的可用空間。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鳳凰古城,沱江兩岸是密密麻麻的吊腳樓。圖/ 盧文

湘西是吊腳樓集中分佈的地區,而湘西吊腳樓中,最知名的莫過於鳳凰古城的吊腳樓。許多人帶著一本沈從文的《邊城》來這裡尋找他的詩意故鄉,卻意外被沱江邊的吊腳樓吸引了目光:

纖細的支柱斜插入牆壁或立在水中,支撐著上部沉重的建築,彷彿一陣風來就能吹倒,看一眼就心驚肉跳,禁不住要為樓裡的人擔憂——萬一塌了可怎麼辦?其實,這種結構相當堅固,可謂有驚無險。臨河的岸邊,連排的吊腳樓,被細密的支柱網撐在空中,只有親眼見過,才能理解什麼叫真正的“臨水而居”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鳳凰古城令人沉醉的夜景。攝影/焦瀟翔

湘西的土家人用木頭搭建了吊腳樓,雲南西部的傣族人,卻用竹子搭建了竹樓

由於雲南西部雨水多、空氣溼潤,且靠近江河常有水患,所以傣族人便創造了適應本地氣候的幹欄式民居——竹樓。幹欄式建築,距今已有10000多年曆史。傳統的傣族竹樓,整體建築結構都由竹子捆綁而成,牆壁也是由竹篾(薄竹片)做的,屋頂由竹篾夾住稻草覆蓋。竹樓沒有庭院,因此佔地空間極少,加上成本低、建築符合當地氣候和地形,所以一直保留至今。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西雙版納竹樓。圖/ VCG

現在,大多數竹樓的柱樑都採用木料,再以竹子搭成上下兩層的小樓,上層是居住空間,分為前廊、堂屋、臥室、曬臺四部分,下層用來圈養牲畜、堆放雜物。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 麗江大研古城納西族民居,攝影/韓陽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 蒼山下的大理白族民居,攝影/姜軻

這些美輪美奐、宛如天成的民居之外,還有新疆的阿以旺、內蒙古的蒙古包、貴州的石板房、雲南白族、納西族的坊院、梅州的圍龍屋、開平的碉樓……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中國人的家,有多了不起 一起來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