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麼?晉源區舊時有座“六國橋”

“橋”與“路”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交通設施。有橋有路就有故事,有故事就有歷史。


你知道麼?晉源區舊時有座“六國橋”


晉源有很多古橋,大凡是稍微瞭解晉祠人文歷史的,都知道晉祠廟院裡有座“會仙橋”,晉祠廟外赤橋村有座“豫讓橋”,都是架在晉水上的千年古橋,有著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而提到離晉祠不遠的西寨村的“六國橋”,大多數人卻都不太瞭解,但對西寨村的村民來說,“六國橋”是西寨村叫的最響亮的一座石板古橋。


你知道麼?晉源區舊時有座“六國橋”


雖說是一座普通的古橋,卻在父老眼中它是一座“人文橋”、“文化橋”,說它是“人文橋”是因“六國橋”所處的位置不一般,東面是一代帝師閻若璩先生祖居故里,西面是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卻稱馬家堡子,是官居御史的馬朝陽故居。說它是一座“文化橋”是因橋的周邊是一個“飯市”,是村民聚集在一起評今論古、談天說地,進行文化信息交流的地方。一座石板古橋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一個“帝師”,一個“御史”,緊臨“六國橋”的左右,可稱的上西寨文化的“搖籃”!


你知道麼?晉源區舊時有座“六國橋”


石橋也太普通不過了,用巨大的條石作墩,厚實的石板鋪就,寬不過九尺,高不過丈餘,每天車水馬龍人來人往都要從橋上通過,演義著西寨的繁華過去。舊時每年村裡正月裡鬧紅火抬鐵棍,都要順著村裡的“神道”依次拜村裡的北極宮、觀音堂、閻氏宗祠 、關帝廟、魁星樓、各街五道廟及馬朝陽故居和閻若璩祖居,龐大的鐵棍隊伍都要從“六國橋”上浩浩蕩蕩的通過,場面壯觀非常熱鬧,簡直就是一副“清明上河圖”。


你知道麼?晉源區舊時有座“六國橋”

“六國橋”村民也稱“陸國橋”,橋底下流水的渠叫“西睦俗渠”,因村東有條“睦俗渠”稱“東睦俗渠”,是貫穿西寨南北的兩條大渠,早年人們在一些分單地契中常寫作“苜蓿渠”,以為是渠的兩旁種植苜蓿的緣故,後來在查閱《太原縣誌》和西寨北極宮古碑中記載是“睦俗渠”,才知古人取“睦俗渠”的良苦用心,是先民祈盼家鄉父老澆地用水少點“爭鬥”多點“忍讓”,取睦鄰友善,親鄉重俗之意。


你知道麼?晉源區舊時有座“六國橋”


“睦俗渠”又稱“西寨渠”,據村中老輩人傳言是西寨八府巡按馬朝陽騎馬,馬尾系帚擇路開河,人們俗稱“走馬開河”或“跑馬開渠”,也有人傳言是馬巡按開下澆花園的,又稱“花園河”、“花園渠”,不知是真是假,可有史實性,暫無資可查,只能作為家鄉人民對馬巡按的一種崇敬和懷念吧!


但歷史上的“西寨渠”卻有史可查,《太原縣誌》中有資料記載,從陽邑看河樓取水。渠源直通上蘭村崛圍山烈石口,過十八道黃泥渠流向西寨,灌溉汾西千頃地畝,養育著一方百姓,滋潤著一方沃土。直到解放後五十年代末才被新修的“西乾渠”所代替。故而老輩人對“西寨渠”、“東西蓿俗渠”有著特殊的深厚感情,特別是架在“睦俗渠”上的“六國橋”與渠堰兩傍生長多年的很多大柳樹,一到春夏之交濃廕庇日,枝上喜鵲鳴躍,知了歡唱,橋下流水潺潺,蛙鼓聲聲,好似一派優美的江南水鄉。


你知道麼?晉源區舊時有座“六國橋”

西寨真武廟


古老的田園生活與淳樸的民風,在無意間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鄉俗“飯市”,大家習慣地一日三餐都要端上不同飯食,來到“六國橋”邊,邊吃飯、邊聊天、拉家常、敘農事,說東道西,談古論今,時間長了“六國橋”便成了村民茶餘飯後,下棋納涼的聚集之地。類似這樣的“飯市”幾乎每個街道都有,在那個沒有電的年代,文化生活缺乏,新聞閉塞,稍有一點新奇異聞之事,遇上能說會道的村民在“飯市”上更是海闊天空的談論起國家大事,海內新聞,於是乎人們稱之為“評陸國、論天下”,其中不乏文味,久而久之就將一座普通的石板橋稱之為“六國橋”了。


你知道麼?晉源區舊時有座“六國橋”

西寨關帝廟


中國人自古崇尚節儉,西寨人也不例外,在那個生產資料缺乏的農耕時代,一家人連兒帶女養育有七八個的人家都屬普遍,為了生計在生活中不得不節衣縮食,省吃儉用。昔日困苦的生活已在他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他們那代人就是有了錢也不會胡亂花,這種精神在“六國橋”居住的周邊村民受祖輩的薰陶體現傳承的比較突出,久而久之,其它街社的人們就把這種“崇儉風尚”看成是“小氣”了,後來“六國橋”周邊的村民一聽到你說“橋上”或“陸國橋”就有點反感,感到你討厭,原因就在人們把“尚儉之風”看成“小氣”,把“六國橋”當作“缺祿”的代名詞了,但居住在“六國橋”的村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吃苦耐勞”、“勤謹帶動”、“創業持家”。比其它街社優越的自豪條件就是左傍帝師祖居,右臨御史故居,文化濃郁鄉賢薈萃,是當之無愧的“帝師故里”、“御史家鄉”的人。


西寨渠源烈石山,獨村古渠惠吾鄉,迂迴繞樓南流去,遺留三槐訴滄桑。

六國古橋歷史長,談今論古飯市誇,名人薈萃橋左右,文化深厚第一鄉。崇文尚儉勤持家,教書育賢出棟樑,人傑地靈古橋畔,家風美德代代傳。

帝師御史兩顆星,光耀鄉梓放光明,鐵門金匾康熙賜,方伯故家傅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