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裡的楚人可能就是中國的"牛頓"


《刻舟求劍》幾乎是我們每個人都在小學課本里學過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滑落江中,他趕緊伸手去抓,可惜為時已晚,寶劍已經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

《刻舟求劍》裡的楚人可能就是中國的

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個記號,並且對大家說:"這是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何要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後,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楚人撈了半天,始終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從這裡掉下去的嗎?我還在這裡刻上了記號,現在怎麼會找不到呢?"

聽他這麼一說,那些人紛紛大笑起來,說道:"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會隨船移動,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劍呢?

原文見於《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這個楚國人變成了大家嘲諷和譏笑的對象。因為所有的人都認為,劍落水中只會沉底,這是普通常識。船走遠了,還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劍,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靜止的,劍沉水底,在船的落劍處刻上記號順著記號下水找劍,自然有可能找到。但是,劍沉水底就不動了,船卻在不斷移動。這個客觀事實沒在求劍的人的頭腦裡得到反映。他一心以為劍從哪裡落下去,就從哪裡去找,必能找到。

後人對楚人的總結是,他的認識同客觀事實不一致,諷刺那些死抱著教條的人,其結果自然只有失敗。

可是,楚人真的有錯麼?我們來複讀一下刻舟求劍的場景:船在行進過程中,楚人的間掉進了水中,然後楚人在掉劍處刻上記號。

《刻舟求劍》裡的楚人可能就是中國的

認真分析一下。楚人佩劍,坐在船上,自然是與船同樣的速度在運動。如果劍掉下船,注意!敲黑板!這時候,根據牛頓慣性定律,劍會按照原來的速度繼續前進!而不是所有人講的"停下來不動!"進一步,佩劍此時的運動狀態是平拋運動,而不是自由落體運動!如果船是勻速前進的話,如果水對劍的摩擦阻力可以忽略的話,如果水足夠深的話,那麼劍確實在船停泊位置的正下方!這與飛機投彈是一個道理!

《刻舟求劍》裡的楚人可能就是中國的

如果這個楚人當時是這樣想的話,當然是很難被人理解的!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不就是在彼薩斜塔上證明後才被相信的麼?

按照牛頓定律,影響最後結果的應該考慮的因素是:船的行進是否勻速,水對佩劍水中運動的阻力以及水深。

在當時的社會認知下,楚人完全可以認為船可以是勻速的,而且水對佩劍的阻力是零,因為"水利萬物";而且,當時可能船馬上要到碼頭了,水深足夠佩劍平拋運動的需要。

如果這樣思考,那麼我們這個楚人可能在認知上已經達到了牛頓的水平,或者說他就是中國的牛頓!但是,卻被塑造成千百年來被人嘲笑和諷刺的典型!

所以,科學精神的培養,認真治學的態度,是一個社會和民族發展的根本。這次疫情,會讓我們更加尊重科學、更加認真思考,不盲從,不想當然,保持獨立思考,深度思考,才能讓社會更美好。

這個思考,所有人尤其是學生家長,都可以給自己的孩子講一下,不要想當然地認為語文課學的道理就是要完全接受,要融會貫通地使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物理方法,去發現和體驗新的認知和方向,才能學到科學的本質:於無疑處有疑。牛頓不就是在人們司空見慣的蘋果落地中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