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與性侵害

在精神科逐漸向精細化治療的亞專科方向發展進程中,出於對兒童青少年的保護和重視,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兒少科)逐漸發展壯大。這些年來兒少科收治了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病人,不是因為病人多了,而是人們逐漸重視了這部分人群的疾病,認可了治療。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種類比較複雜,有多動症、抽動症、學校恐怖症、童年期情緒障礙,抑鬱症,強迫障礙,分離焦慮,品行障礙,精神發育遲滯伴行為障礙的,分離轉換障礙,孤獨症和阿斯伯格綜合症,急性應激障礙和創傷後應激障礙,進食障礙等。

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與性侵害

難忘的病人。

小美是一個15歲中學生。她是因抑鬱症被收入病房的。他從小父母離異。母親去了外地生活,她和爸爸、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當媽媽在外面打拼幾年,自感有了一定的經濟能力可以回來照顧孩子的時候,發現孩子已經和過去判若兩人。她總是無緣無故的發脾氣,不愛說話,不愛見人。尤其容易對爸爸發火,不能聽爸爸玩遊戲敲擊鍵盤的聲音,不願意見爺爺奶奶。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老師反映她上課時精神遊離,雙眼空洞,發呆,根本沒有聽課。成績一落千丈。生活料理也不如以前。頭髮亂了也不知理,衣服髒了不知換,不愛吃飯。睡眠也不好,經常很晚才睡。跟人說話不抬頭。不看對方眼神。經過一段時間的系統治療,症狀有一些好轉。但是,出現了一系列的強迫症狀。如怕髒,在外面不敢坐在地上或者是露天的凳子上,害怕有蟲子爬到身上,外出歸來反覆洗手、洗衣服。看到有兩個年輕人摟摟抱抱的,情緒就十分激動,甚至想跳車。後來經過反覆的詢問有沒有什麼特殊的事情曾經發生過,才向媽媽透露,一次跟隨奶奶到其一個朋友家玩麻將的時候,被那家的一個哥哥性侵。當時她被捆綁手腳,堵住了嘴。無法反抗也無法呼救。外面的麻將玩兒的熱火朝天,沒有人注意到她去了哪裡,事後她也沒敢告訴奶奶和其他任何人。家人只是看到這個孩子一天一天的變了樣子。小美住院2次,仍始終不能與醫生談論性侵事件,媽媽每日以淚洗面,痛苦懊悔不該離開孩子,甚至辭職陪伴孩子。然而這還不夠,創傷必須處理。不能配合醫生怎麼辦?我們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既然小美能與母親建立信任感,就訓練母親成為“治療師”,告訴母親如何做……經過藥物治療,一步步的心理調整,小美逐漸有了笑容,能夠跟母親外出旅遊,能參加一些學習項目,能夠打扮自己,能在母親陪伴下見奶奶、爺爺和爸爸。

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與性侵害

小文是一個文靜的農村女孩,長相甜美乖巧,17歲。因為患了精神分裂症而入院。她主要症狀是發呆,自言自語。無法與人正常溝通。不能上學。不能進食。徹夜不眠。在經歷了藥物和無抽搐電休克治療之後,小文慢慢可以正常講話了。在一次查房中,問及她有沒有被人欺負的經歷。她說,一次拿著手機搖一搖,裡面有一個男子與她聊天,還問他“要不要做愛啊?”她不懂。那男子就說“我帶你去看呀”。然後,那個男子真的就騎著摩托車來接她,帶她去了另外一個地方對她實施了性侵。之後她總是感覺那是不對的,自己是羞恥骯髒的。不敢告訴家人。逐漸越來越封閉,行為也越來越怪異。還記得媽媽當時目瞪口呆的表情,她甚至一直不知道在女兒身上發生了這種事情,不知道女兒患病的原因與此有關。她後悔不該對孩子管得那麼嚴,非打即罵,讓孩子被欺負都不敢跟自己說,後悔不該每天只忙著農活,把孩子一個人丟在家裡,因為小文很乖,所以從來沒有注意孩子在想什麼、做什麼、需要什麼。經過積極治療,小文的精神症狀逐漸消失,能夠重回校園繼續學習。

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與性侵害

小山是個男孩兒,只有五歲。診斷為急性應激障礙。主要表現為哭鬧不願意上幼兒園。經常在家裸露下體並反覆用手撫摸。伴外生殖器感染。患病原因很明確:在幼兒園午睡時被年輕的女老師挑中,反覆挑逗並猥褻多次。當孩子第一次向家長強烈反抗不去幼兒園時,家長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直到一次模仿遊戲中孩子模仿了與老師互動的全過程,家長才明白孩子的遭遇。當與幼兒園老師對峙時,對方卻宣稱“你兒子已經不是處男了”。報警後才知道,不止自己的孩子被猥褻了。由於孩子太小,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猥褻,什麼是性侵,反而感覺很好玩,只是從大人的表情中感到事情不對勁。好在經過治療,孩子的症狀消失了。運用法律武器,惡人被懲罰。孩子父母重新選擇了更正規的幼兒園,一切重回正軌。

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與性侵害

被性侵的只有女孩嗎?

性侵問題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尤其發生在未成年人身上。

對於兒童性侵犯的定義,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兒童性侵犯”是指兒童(未滿18歲)捲入參加不能夠完全理解的性活動,或因不具備相關知識而同意的性活動,或因發育程度限制而無法知情同意的性活動,或破壞法律或社會禁忌的性活動。侵犯者因其年齡或身心發育程度相對處於強勢地位,他(她)既可以是成年人也可以是兒童;既可以是承擔照顧責任、被兒童信任的熟人,也可以是以暴力相脅的陌生人。侵犯者與兒童的性活動只是為了滿足侵犯者自身的需要,包括:(1)利用或強迫兒童從事任何性活動,包括娼妓活動;(2)剝削利用兒童進行色情表演或觀看色情材料。該定義強調侵犯者與兒童之間的權力差距,將性活動擴展到了非身體接觸,強調性侵犯不僅侵犯了兒童的身體疆界,更侵犯了兒童支配自己身體的權利與意志。

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與性侵害

常見的性侵犯有以下幾種:成年男性對女孩的性侵,未成年男孩對女孩的性侵,成年女性對男孩的性侵,也有成年男性或未成年男孩對男孩的性侵。由此可見,性侵問題在女孩和男孩中都是存在的,女孩多見,男孩通常更隱蔽,不易被發現。被性侵的孩子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如性格內向、自卑,溫順,家庭對孩子照料管理疏忽,社會交往功能不良,落單的孩子。幼年兒童則無法抗拒被惡魔掌控,需要家長更細心觀察和互動才能發現問題。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遭遇不幸,患兒無法選擇如何應對,也不能選擇患何種疾病。除了後悔自責,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呢?

1、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2、相信醫學,儘早治療。性侵對任何人來說都是重大創傷,身體傷害容易治癒,精神創傷後果卻很嚴重,甚至不良影響可以持續一生,嚴重影響人的社會功能。不論何時,一經發現就要開始治療,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助,有很多辦法可以幫助患兒減輕創傷帶來的影響,這需要時間、耐心和積極的配合。3、報警。用法律武器捍衛孩子的尊嚴,懲治惡人。4、保護孩子,免於議論,脫離傷害的環境。營造一個安全的氛圍。

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與性侵害

性侵案件易發生在哪個年齡段呢?

任何年齡段都有可能。有研究報告,青春期高發。主要原因可能與青春期孩子身體發育逐漸趨向成熟而心理發育相對落後,教育不足,好奇心驅使,社會環境的影響等有關。相對於成年人,孩子反抗能力弱,識別能力差,不能使自己處於安全的環境,容易讓孩子陷入危險之中。

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與性侵害

能否防範呢?

當然能。沒有人是天生的惡魔,也沒有誰生來就是待宰的羔羊。

性侵他人的人,很多在童年遭受過同樣的創傷經歷,他們本身就是受害人,沒有被關注、治療,在創傷中扭曲成長,長大後在變態的經驗中獲得安慰和快感。減少這些人的心理問題,是減少未來性侵案件的重要環節。所以,從現在起,每一個受害者,都應獲得足夠的治療、關愛和保護,不讓悲劇重演。

家庭有責任嗎?當然有。生養孩子不易,隨著孩子的成長,關注的不應該還是吃喝拉撒,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對性的好奇,所以,青春期前同性父母親就應該陪伴孩子,教授性相關的知識,教授避免傷害的內容,避免孩子從其他不正當途徑中獲得性有關的知識和經驗。提供安全的環境也很重要,不能讓孩子與其他人單獨相處,避免侵害的發生。教育孩子不能簡單粗暴,也不能過度保護。簡單粗暴會種下暴虐仇恨的種子,在不順利的生活環境中,逐漸長大,成為犯罪的基礎。或者變得怯懦、膽小,不敢反抗。過度保護會讓孩子失去自我保護的能力,不會分辨危機處境,不懂拒絕,成為罪犯下手的對象。

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與性侵害

學校能做什麼呢?

性教育和性侵害的防範教育刻不容緩,在小學三、四年級就該開始了,應在課堂中教會每一個孩子如何防範性侵害,如何保護自己,對性的瞭解。青春期的孩子,教學生活應多樣化,運動、娛樂性質的活動應豐富多彩,讓孩子的精力發散,不會對性孤注一擲。

社會的角度,應建立預警機制。有性侵犯案底的人建立黑名單並公佈,拒絕其從事教育、服務行業,建立救助機制,改善其心理健康問題。建立跟蹤監督機制,讓性侵的人沒有機會單獨行事。

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與性侵害

孩子的角度。面對性侵要大膽說不!有時罪犯選擇孩子,只因對方不會反抗。要教會孩子一下幾點:1、避免獨自在僻靜的場所。2、避免與他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單獨相處。即使見老師,也不要單獨相處。3、我的身體我做主,不可以隨便碰。4、面對性侵,要大聲呼救,勇敢說“不”。5、生命高於一切,將事情告訴父母等親人,保留證據,尋求警察的幫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與性侵害

聽聽警察蜀黍的建議:1、提高安全防範意識,遠離渣人。2、增強體質鍛鍊,關鍵時刻,給逃跑創造條件。3、愉快地學習,減少課業負擔,培養健康心理。4、多看看災難影片,增強自救能力。

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與性侵害

總之,性侵害不單關乎精神疾病,不單是犯罪問題,而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防範性侵害,減少侵害案件的不良後果,不只需要醫生,還需要學校、家長、警方、乃至全社會共同的努力!

#關注精神健康#兒童青少年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