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陸羽《茶經》

《茶經》唐代陸羽所著,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漢族茶文化的發展。

唐代陸羽《茶經》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江南各地,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著。《全唐文》中撰載有《陸羽自傳》。曾編寫過《謔談》三卷。他開啟了一個茶的時代,為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茶經》是陸羽在各大茶區觀察了茶葉的生長規律、觀察了茶農對茶葉的加工,進一步分析了茶葉的品質和優劣,並學習了民間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出的一套規律,此外陸羽還留心於民間茶具和茶器的製作,且製作出自己獨特的一套茶具。陸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腳步遍及全國各大茶區。

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和結構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共三卷十篇。

“一之源”考證茶的起源及性狀。

“二之具”記載採製茶工具;

“三之造”記述茶葉種類和採製方法;

“四之器”記載煮茶、飲茶的器皿;

“五之煮”記載烹茶法及水質品位;

“六之飲”記載飲茶風俗和品茶法;

“七之事”彙輯有關茶葉的掌故及藥效;

“八之出”列舉茶葉產地及所產茶葉的優劣;

“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條件而異,不必拘泥;

“十之圖”指將採茶、加工、飲茶的全過程繪在絹素上,懸於茶室,使得品茶時可以親眼領略茶經之始終。

《茶經》反映出當時茶葉的採摘、製作、鑑定、分級及烹煮、飲用等都積累了豐富經驗。表明唐代茶葉生產已比較發達,飲茶之風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