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是給娃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做好這3點,孩子以後好管教

每個孩子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至於之後會長成什麼樣子,就看家長在這張白紙上畫出怎樣的圖畫。

都說“3歲看大,7歲看老”,在寶寶小時候性格就已經基本形成了,這時就已經決定了後天的樣子。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就不止一次說過“家長一定要有給孩子立規矩的意識,三歲孩子管不好,六歲以後想管也管不了了。”

而當寶寶2歲時就已經有了自我意識,這時性格就已經開始形成。就是很多寶媽會發現寶寶開始有了不聽話、叛逆的行為,如果家長採取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就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

所以當寶寶2歲時,家長就要注意給孩子立規矩。


2歲是給娃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做好這3點,孩子以後好管教


2歲是立規矩的“關鍵期”

西方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發現了孩子的31個敏感期,從寶寶2歲起這些敏感期就接踵而至。

這是寶寶開始認識到自己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有了清晰的自我意識,開始以自我為中心享有獨特的自由權,決定權以及選擇權。細心的家長會發現這是寶寶的口頭禪就是“不不不”。

寶寶會用暴力、破壞、不聽話等行為,不停探索環境以及家長的底線。


2歲是給娃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做好這3點,孩子以後好管教


  • 2歲寶寶會經歷這些敏感期:

認知能力發展:寶寶開始明白自己和其他人一樣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想要通過自己的力量完成一件事,但常常因為四肢發育跟不上認知能力的發展而發脾氣。

物權敏感期:認定自己是玩具以及其他物品的守護者,擁有絕對的佔用權,一旦玩具離開自己就代表失去,所以特別不願意分享。

秩序敏感期:善於發現事物細微的變化,對物品的擺放有自己獨特的規矩,在使用過後一定要放在某一個特定的位置。

2歲是給娃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做好這3點,孩子以後好管教


給寶寶立規矩,家長做好這3點

1、建議孩子的規則意識

2歲的寶寶已經能聽懂大人說的大部分話,並理解其意思。

這時家長就可以通過繪本故事當工具,建立寶寶的規則意識。比如吃飯時要用勺子或筷子,吃飯時不能看電視,不玩的玩具要放回原位等等。

故事中的內容更容易讓孩子有代入感,並理解這些規則,要比家長的大道理更容易理解的多。


2歲是給娃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做好這3點,孩子以後好管教


2、抓住具體事情立規矩

寶寶不聽話時,大多數家長都會對寶寶喊到:“你能不能安靜一點”,“為什麼又不聽話?”等等。

但加上很晚就會發現寶寶依然還做著這樣的事情,並沒有聽話。就是因為家長不清晰模糊的話語,不能讓寶寶理解自己做錯了什麼。

2歲是給娃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做好這3點,孩子以後好管教


因此在教育寶寶時,家長一定要抓出具體某一件事。

比如吃飯時寶寶用勺子敲碗,家長就可以說用勺子敲來不僅很吵,而且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更方便寶寶理解並改正。


2歲是給娃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做好這3點,孩子以後好管教


3、設立規矩後,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執行

大多數家長髮現規則雖然是設立了,但寶寶根本不聽。

這是因為規則只是給寶寶一個人設立的,在寶寶建立認知期間,他會認為自己家長是同樣平等的人,這樣的規則對於自己來說是不公平的,所以放棄執行。

2歲是給娃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做好這3點,孩子以後好管教


這是家長要注意一旦建立了規則,就需要父母和爺爺奶奶一起遵守。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寶寶才會形成習慣並改正。青青推薦2本有關培養寶寶好習慣的書籍——《陪你長大》與《寶寶情商培養童話書》,用生動有趣的故事、鮮明的主題,更容易孩子養成好習慣,理解一些人生道理。


2歲是給娃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做好這3點,孩子以後好管教


《陪你長大》一套分為健康、社會、語言、藝術以及科學5個角度,培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語言能力,藝術天賦以及社交能力等。《寶寶情商培養童話書》則鍛鍊寶寶的分享意識,教會寶寶如何與人相處。

2歲是給娃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做好這3點,孩子以後好管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