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安:等待1400多年的千年石窟,轮回着怎么样的前世今生

河南新安:等待1400多年的千年石窟,轮回着怎么样的前世今生

被晋陕峡谷约束了几百公里的黄河,冲出八里胡同,没来得及放纵撒野,就迎面撞上横刀立马的青要山。

河南新安:等待1400多年的千年石窟,轮回着怎么样的前世今生

山,不屈不挠,黄河在愤怒咆哮中,无奈折流东去;水,桀骜不驯,裹泥挟沙将青要山北麓,切割成万丈悬崖,壁立千仞。

水不可渡,山不可移,山清水秀的滨河小镇西沃,东望狂口,有险可据,无路可走。

在开凿南石崖壁挂公路, 人们惊天发现了神秘的“西沃石窟”。

河南新安:等待1400多年的千年石窟,轮回着怎么样的前世今生

与其说是一次发现,不如说是一次偶遇,一次擦肩而过。宝塔与佛像,在等待千年之后,与世人有了近距离的对视,虽然彼此都是过客,但与佛的每一次无心的凝视,可能都是一段姻缘的开始。

1982年,黄河新安段西沃石窟东100米,因修筑了横跨南北两岸长达320米的索道桥,西沃石窟得以发现。尽管已经水落石出,但仍然烟笼雾罩。从水面到公路20多米的悬崖峭壁,处于中间位置的石窟,看得见,摸不着。正如当地民谣所说:“走塔不见塔,见塔不走塔,七十二座无影塔”。

河南新安:等待1400多年的千年石窟,轮回着怎么样的前世今生

据《考古》杂志《河南新安县西沃石窟》 记载。“西沃乡位于河南省新安县正北40公里的黄河南岸,黄河在这里作近乎直角的转弯,浪急水深。沿黄河南岸是青要山, 悬崖阻河,形势险要。西沃石窟开凿在西沃乡东约一公里黄河南岸的垂直峭壁间 。其上 ,距岸边公路约七米;其下, 临黄河水面亦约七米。”

河南新安:等待1400多年的千年石窟,轮回着怎么样的前世今生

1994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工,文物保护专家呼吁保护抢救,重任交给了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

河南新安:等待1400多年的千年石窟,轮回着怎么样的前世今生

1995年4月初,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石窟搬迁小组,进驻现场。他们在西沃石窟前的山崖上,构筑了高9米、宽1.5米的悬空木架,形成一个狭小的工作平台。再从庙石公路北缘,开凿脚窝斜道,通向工作平台,然后进入洞窟,进行测绘记录。

西沃石窟当时的遗迹,分为东西两个区位,以西区为主。

河南新安:等待1400多年的千年石窟,轮回着怎么样的前世今生

东区:仅一尊摩崖立佛龛,长方形象龛无雕饰,龛式不规整,龛高2.05米,宽0.83—1.1米,龛内高浮雕立佛一尊,像高1.97米,保存较为完整,左眉眼尚存,右面部已残破。

西区:距摩崖佛龛西15米处,分为浮雕区和一号石窟、二号石窟。

整个西沃石窟,除了东区的立佛没有题记文字外,西区的浮雕群和两个石窟,共刻有5则题记。根据这些文字,可以大致知道,该石窟是由“义邑”这种民间组织建造的。

义邑,是北魏初至隋唐间,中国北方以在家佛教徒为中心,以营造佛像寺塔等为机缘而结成的信仰团体。

河南新安:等待1400多年的千年石窟,轮回着怎么样的前世今生

据《魏书地形志》记载,公元539年前后,当时领有三县的新安郡,仅有394户1595人。为西沃石窟捐建出资的信徒200余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已经是一个颇具规模的社团组织。

一号洞窟开凿于公元525年,完工于公元528年;二号洞窟完工于普泰元年(公元531年),摩崖浮雕应在同一时期。

北魏王朝是一个疯狂佞佛的时代。上至庙堂王公、下至民间百姓,译经、造寺、刻像蔚然成风。中国现存的四大石窟,或肇端于此,或大兴于此,或大成于此。在其疆域内的乡间野僻,所建造的石窟佛像更是不可胜数,对后世的影响也极其深远。

西沃石窟建造时,北魏政权已经风雨飘摇,内乱频仍。 民众希望用建造佛像洞窟的方式,来祈愿神祗“…以此福泽,延皇胙,宁民道…”

可惜的是,他们建造的石窟,不但没有达到“延皇胙、宁民道”的目的,连自身都难以保全。其后宋元年间有记载的水患40多次,河水多次淹没石窟。

尤其是清道光二十三年的洪水,根据1952年11月19日八里胡同水文站对此次洪水水位的测量调查,西沃石窟附近水位达到174.3米,接近小浪底一期围堰区移民的水位线(180水位线)。由此可见当时西沃石窟,应该是全部淹没于滚滚波涛之中。


河南新安:等待1400多年的千年石窟,轮回着怎么样的前世今生


一千多年来,黄河漕运不曾停止过,万船千帆,有多少船工纤夫,或在船上遥拜,或在石窟下方的栈道上焚香,留下虔诚,带走平安……隋唐时期,后人在西沃石窟上开凿6个牛鼻孔,用来拉纤挽船,停泊礼佛,6个孔中,有5个将窟龛的题记打破,有3个牛鼻孔的中梁,已被拉断。现在到千唐志斋的西沃石窟馆,这些遗迹仍然清晰可见。

面对这个价值连城的西沃石窟,各路专家们,对石窟进行了近景立体摄影测绘,上百次的模拟和商讨,西沃石窟最终在1996年5月拿出了“揭顶分块”搬迁实施方案。

河南新安:等待1400多年的千年石窟,轮回着怎么样的前世今生

由于石窟距岸边公路中心的水平距离为12 米,大吨位的吊机来现场有一定的困难,小吨位的吊机吊不动大块,所以分割的块体不能过大。再者,块与块之间分割必须是直线,否则无法施工,直线切割又要尽量避免穿过雕刻的图案,施工方案时常面临两难之选。

河南新安:等待1400多年的千年石窟,轮回着怎么样的前世今生

经过全面考虑,文物专家们最终把石窟浮雕区划分成了大小不等的7块。为保证雕刻岩体的完整性,尤其是表层,不能有丝毫的损伤。因此,文物专家不得不采用原始加机械化的劈山法,在留足雕刻品所依附的岩体厚度之后,用内燃凿岩机、压缩空气凿岩机在母岩上打排孔,然后用人工打钢钎的方法把岩石劈开。

西沃石窟搬迁到什么地方,当时还颇有争议,包括龙门石窟、千唐志斋博物馆在内的三个地方都在争取,经过反复讨论,1997 年7月西沃石窟终于被吊运到了百里之外的千唐志斋博物馆内。

1997年底,搬迁后的西沃石窟,在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的专用展厅中,由文物修复专家修复完毕后,已经很难看出曾经被切割的痕迹。

河南新安:等待1400多年的千年石窟,轮回着怎么样的前世今生

西沃石窟,从黄河南岸西沃由分到合抵达铁门,栉风沐雨1400多年的石窟终于走进佛殿圣土,人佛两界,皆如所愿。

河南新安:等待1400多年的千年石窟,轮回着怎么样的前世今生

从荒郊野外到高檐重阁,南迁铁门千唐志斋博物馆的西沃石窟,褪去了宗教意义上的神龛佛像,成为“大于器物、早于典册、久于金石”的建筑类文化载体,完成了从佛像到文物的华丽转身。

撰 稿|柴 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