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的一幕,重新上演!“大棚蔬菜”發源地,再次主動出擊

1978年安徽鳳陽的小崗村中,18位農民擠在一個小屋子裡召開秘密會議,他們決定實行“包田到戶”的生產方式,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

沒想到,這一舉動也成為了新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的第一步。這次會議上的內容,後來被稱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當年10月份小崗村糧食總產量暴漲到66噸,相當於全隊1966年到1970年5年糧食產量的總和。


22年前的一幕,重新上演!“大棚蔬菜”發源地,再次主動出擊


如今時隔22年,農村中再次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而這次的主角,則是山東省壽光市的農民,他們將嘗試通過互聯網平臺來徹底改變傳統農貨的供銷體系。

2月21日,壽光市政府跟新電商平臺拼多多完成簽約,雙方將集中優勢把壽光蔬菜推向全國,通過電商平臺的數據指導、銷售渠道等支持,讓農民走出“看天吃飯”的傳統農業模式。


22年前的一幕,重新上演!“大棚蔬菜”發源地,再次主動出擊


如果說22年前安徽鳳陽的農民的那場會議,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模式。那這場壽光市的視頻簽約,就是改變了傳統農業的銷售模式,讓農民真正變成了利益主體。

據悉,在這次合作中,壽陽市將會把一批標杆性蔬菜企業入駐拼多多,讓農民直接成為平臺上的商家,建立起農貨界的“旗艦店”。同時,拼多多啟動在線公開課,對2200多家涉農企業進行電商培訓。


22年前的一幕,重新上演!“大棚蔬菜”發源地,再次主動出擊


眾所周知,傳統的農貨銷售渠道非常單一,農民對市場行情的瞭解,僅僅侷限於採購商給出的價格,對於什麼好賣、該怎麼賣一無所知。而且這種銷售模式很容易出現問題,比如這次疫情防控期間,很多地方的採購商不下鄉後,全國多個省市都出現了農貨滯銷的情況。

而入駐拼多多之後,農民作為商家直面消費者。不僅可以掌握定價、議價的權力,避免採購商壓價收購,還能夠獲得平臺的數據和技術支持,根據消費者的偏好來決定種植計劃。

拼多多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農貨上行平臺,光在2019年,拼多多平臺農產品成交額就高達到1364億元人民幣。其“平臺經濟”的規模效應,對傳統農業生產、銷售兩方面的具有極強的指導性。


22年前的一幕,重新上演!“大棚蔬菜”發源地,再次主動出擊


實際上,互聯網發展至今,已經給城裡人帶來了無數便利,不論是餐飲業還是製造業都乘了“東風”。如今,終於輪到農民們也享受到科技進步的紅利了。或許這次合作後,壽光市會和當年小崗村一樣,在農業改革的歷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