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出“大家”,阆中四十年代的艺术沙龙


孕育出“大家”,阆中四十年代的艺术沙龙

抗战时期,随着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不断高涨,许多热血青年都走向抗日前线,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奋斗,大后方的知识青年,也以各形式宣传抗战,团结民众尽自己的力量。

阆中是川北重镇,文化底蕴原本深厚,又值北方沦陷,许多学校机关内迁,使人材齐聚,更増添了古城的文化氛围。当时国民党潘文华的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与其子潘清洲的巴山警备司令部均先后设在阆中,许多进步的青年军官,军中的文艺骨干也汇集阆中。在潘部还有共产党南方局的秘密电台,他们把前方的抗战形势,解放区的民主思想介绍给后方的民众,并通过《灯笼报》这一阆中独特的宣传形式在古城最繁华的东门口进行宣传。

孕育出“大家”,阆中四十年代的艺术沙龙

回族老人像 素描 何海东

国立四中也是从沦陷的河北迁到阆中的,他们不但给阆中的抗战带来了新生力量,也给阆中的教育文化带来了新鲜血液,还给阆中引进了如水彩画、木刻、话剧、京剧等艺术表演形式,丰富了古城民众的文化生活。后又有许多像丰子恺这样的文化名人也流亡至此,他们搞演出、办展览、举行书画义卖就更提高了阆中人民的欣赏水平,同样也激励了阆中热愛艺术的青年,把目光投向外部世界,向更高的目标奋斗。

在这种形势下阆中慢慢形成了一个以何海东、陈鼎铭、戴哲民、简文樵、赵蕴玉、张克仁等前辈为代表的书画及艺术群体,他们经常汇聚一起,切磋技艺、讨论绘事、举办展览、集体创作。

后又聚集了一批音乐、戏剧人材,成立了星六晚会,在一起教习清唱京剧,并组织有学生参加的演出队伍,公演话剧《日出》、《雷雨》,京剧《窦娥冤》、《女起解》、《反徐州》等剧目,这就是阆中的艺术沙龙。

由于他们的年龄相近,志趣相投,政治思想也很相投,在这个沙龙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都取得较大成就,并带动许多青年走上了追求艺术的道路,在阆中的文化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阆中历来学习中国画的人多,学习西画的人少,戴哲民(毕业于上海艺专)、张克仁(毕业于四川艺专,曾就读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是他们把艺术院校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带回阆中,把水彩、素描写生、木炭粉画人像的技法也带回阆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并与国立四中喜欢艺术的师生产生共鸣,备受推崇。


孕育出“大家”,阆中四十年代的艺术沙龙

竹林瓦雀 国画 戴哲民

张克仁老师又接受国画写意的笔法用于木炭肖像,人的面部用细笔素描处理明陪结构,用浓淡墨处理衣服及饰品,把那些绸缎团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当时的圈内十分赞誉,都非常欣赏张老师这一创新技法。这个群体就是这样相互学习,认真探索,中西画法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何海东是学国画的,他又向张克仁等学水彩、素描,并用于教学,而张是画西画的,又向何海东、赵蕴玉学国画。何海东将素描、水彩写生技法用于教学很受欢迎。雕塑家马长辐先生便是受其影响而走上艺术道路的,当年何老师送他的一盒英国马利牌水彩虽已干枯数十年,至今仍被他保留,以作永久纪念。

当时的阆中十分闭塞,很难买到石膏头像之类的器材与用具,要掌提素描人体结构十分困难。张克仁老师从一考古工作者处得到一个新疆出土的中亚人头骨,把它带回阆中供大家一起学习研究,此头骨色如象牙十分可爱。而张的母亲虔诚信佛,背着儿子将头骨掩埋于后院柚子树下,张知道后又倫倫取出藏于箱内,后随张带到重庆。文革中还引出一段风波,造反派总要张交待命案,文革后张将头骨转送一位外科医生作医学之用,真所谓:物尽其用。

赵蕴玉老师在成都师从大风堂张大千先生,从大千处临回许多山水、人物、花鸟画稿。其中包括部分敦煌壁画的稿子,赵也从不保守,让阆中的爱好者、青年学生尽兴把玩,认真临,共同提高。王义超、黄丹、刘义禄、刘义凯、杨兆涵、胥鸿钊等青年都先后观摩过这些画稿、可谓广为流传,深深影响了一代学子。


孕育出“大家”,阆中四十年代的艺术沙龙

秋趣 国画 赵蕴玉

简文樵,是著名画家也是画虎名家张聿光的得意弟子,早年毕业于上海艺专,后流寓阆中,任阆中丝业公司稽核。简将所珍藏的张聿光的双虎图拿出来让大家参观学习。此画构图新颖,用笔潇洒、设色简洁精到,都认为是一张好作品,何海乐、张克仁认真研究后各临一幅,保留至今,现观他们的临摹作品,便能看出当时治学严谨的态度。简文樵1949年9月罹难于重庆“九・二”火灾,消息传来,阆中画友十分悲痛,赵蕴玉、王义超均写诗悼之。

孕育出“大家”,阆中四十年代的艺术沙龙

张聿光双虎图

王义超的诗曰:“海内鼓鼙震三巴,戎马关山残照斜;不意渝州风火急,空使孤鸿泣宜沙;惊人消息频传来,总忆噩梦原非真;谁知风火无极处,天涯何地赋招魂;思君云梦我在蜀,忘年相知逾相绝;丹青纵谈音犹在,漫天风火送君别;风火岂是天上来,万家庐舍总成灰;何日何计苍生苦,原野厌肉是良才;吁嗟乎!杀人如麻自春风,功名多就血肉中;生灵岂应长难苦,引领挥泪问天公。”可见这个群体中,人与人的感情之深厚。


孕育出“大家”,阆中四十年代的艺术沙龙

阆苑晨曦 水彩 张克仁

在这个艺术沙龙中,大家无门户之鉴,高低之分,互相取长补短,这种学风一直影响着阆中后来的学风。受其影响,从阆中走出了许多艺术人オ。赵蕴玉是全国著名的国画家,张克仁是著名画家、出版家,后辈马长辐也成为著名雕塑家,国立四中的学生像李畹(女)、哈琼文、陈伯纳也都成了中国的名画家。

艺术是相通的,前辈们的艺术爱好也是多方面的,他们在音乐、戏剧方面颇有才华。为丰富阆中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好地宣传抗战和民主思想,他们又组织了星六晚会即每周星期六在一起聚会活动一次,地点在盐市口熊家院子,以教习京剧为主,并由潘部出面从成渝请来鼓师,各行当演员、票友,帮助提高晩会的水平国立四中也有师生加盟,就形成了一个能演大剧目的阵容。

除平时举办京剧坐唱外,节假期间还演出《突娥寃》、《玉堂春》、《反徐州》等一些反映民间疾苦,贪官卖法,百姓反对异族统治的大剧目,以激励民众的抗战激情。阆中民众平时只知道川剧,这一新剧种的引入,一时轰动动城乡,使大家耳目一新,加之台上的演员又都是平时最为熟悉的阆中文化名人,更是令人喜闻乐道,中国当时有梅、程、张、尚四大名旦,老百姓也戏称阆中有张(克仁)、赵(蕴玉)、何(海东)、敬(可珍)四大名旦。数十年过去了,这段历史至今被传为佳话。


孕育出“大家”,阆中四十年代的艺术沙龙

秋卉图 国画 简文樵、何海东、赵蕴玉、张克仁合作

特别是赵藴玉,形象清秀,本人又是仕女画家,对化妆造型,服饰穿戴十分考究。他扮的剧中人十分漂亮,许多观众都难以想象。赵老也曾有“谁识婵娟是文郎”的诗句戏之。当时演出盛情空前,并对外售票,王义超老师便是当年的义务售票员。

张克仁早年曾就读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受业于欧阳予倩,曹隅等戏剧大师门下,后又入四川美术专科学校,他不但把西画引入阆中,还把话剧引入阆中,他又是早期的中共地下党员,把革命的火种也带到阆中,为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团结青年学生争取民主,组织学生中的文艺骨干,排演话剧《日出》、《雷雨》等进步剧目,这也是阆中古城第一次知道话剧这一艺术形式,其影响深远。

孕育出“大家”,阆中四十年代的艺术沙龙

1945年7月,阆中的国立四中“冲锋号”剧团演出《雷雨》

正是这个艺术沙龙的存在,正是这些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更增加阆中文化底蕴的厚重感,他们的学风影响着下一代,他们的作品与人品将永远留在阆中人民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