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診療」難纏的克羅恩病

克羅恩病是一種在胃腸道的任何部位均可能發生的慢性炎症性病變,可累及腸壁全層。



「全科診療」難纏的克羅恩病


何謂克羅恩病?

克羅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種慢性、進展性和複發性腸病,疾病特徵包括腸狹窄、瘻管或膿腫。克羅恩病與潰瘍性結腸炎(UC)同屬於炎症性腸病(IBD)。

西方國家的CD發病率呈現出顯著的增長趨勢,歐洲的發病率為0.3-12.7/10萬人,有報道北美的發病率為20.2/10萬人。雖然中國的CD總髮病率遠低於西方國家,但發病率是隨著城市化和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增長。


「全科診療」難纏的克羅恩病


CD有哪些臨床特徵?


CD臨床表現呈多樣化。患者不一定表現出所有的症狀。

消化道表現:腹瀉和腹痛,可有血便。

全身性表現:體重減輕、發熱、食慾不振、疲勞、貧血等,青少年患者可見生長髮育遲緩。

併發症:瘻管、腹腔膿腫、腸狹窄和梗阻、肛周病變(肛周膿腫、肛周瘻管、皮贅、肛裂等),較少見的有消化道大出血、急性穿孔。

腸外表現:皮膚粘膜表現(如口腔潰瘍、結節性紅斑和壞疽性膿皮病)、關節損害(外周關節炎、脊柱關節炎)、眼部病變(虹膜炎、鞏膜炎、葡萄膜炎)、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血栓栓塞性疾病等。

總而言之,腹瀉、腹痛、體重減輕是克羅恩病的常見症狀,如有這些症狀出現,特別是年輕患者,要考慮本病的可能。如伴腸外表現或(及)肛周病變高度疑為本病。肛周膿腫和肛周瘻管可為少部分CD患者的首診表現,治療原則與普通肛瘻不同,應予高度重視。


「全科診療」難纏的克羅恩病


通過哪些檢查可以確診克羅恩病?

CD缺乏診斷的金標準,診斷需要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內鏡檢查、影像學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進行綜合分析並密切隨訪。


➤實驗室檢查

初步實驗室檢查:評估患者的炎症程度和營養狀況。

檢查項目包括:血常規、生化學檢查、血清白蛋白水平、肝腎功能、糞鈣衛蛋白以及抗釀酒酵母菌抗體(ASCA)和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等。

排除機會感染:艱難梭菌(C.diff)、乙肝、結核。

➤ 結腸鏡+活檢:常規首選檢查項目

內鏡下表現:早期呈阿弗他潰瘍,疾病進展後表現為縱行潰瘍。

其他常見表現:卵石徵、腸壁增厚伴不同程度狹窄、團簇樣息肉增生等病變多為非連續改變,病變間黏膜可完全正常。

無論結腸鏡檢查結果如何,均需明確小腸和上消化道的累及情況。


➤ 小腸膠囊內鏡(SBCE)

對小腸黏膜異常相當敏感,但對一些輕微病變的診斷缺乏特異性。

主要適用於疑診CD但結腸鏡及小腸放射影像學檢查陰性者。

檢查陰性傾向於排除CD,陽性結果需綜合分析並常需進一步檢查證實。


➤ 氣囊輔助式小腸鏡(BAE)

其他檢查(如SBCE或放射影像學)發現腸病變或儘管上述檢查陰性而臨床高度懷疑小腸病變需進行確認及鑑別者。

已確診CD需要BAE檢查以指導或進行治療者。

小腸鏡下CD病變特徵與結腸鏡下所見相同。


➤ 胃鏡

應列為CD的常規檢查項目,尤其是有上消化道症狀、兒童和IBD類型待定(IBDU)患者。

上消化道內鏡檢查可用於CD與UC的鑑別診斷


➤ 影像學檢查(CTE或MRE)

評估小腸病變。包括病變範圍、嚴重程度、併發症(狹窄、瘻管、膿腫)。

CTE:快速、普及型高、放射暴露,推薦用於活動期診斷。

MRE:無放射暴露、耗時、普及性低、推薦用於疾病監測。

「全科診療」難纏的克羅恩病

➤ 小腸鋇劑造影

小腸鋇劑造影敏感性低,已被CTE或MRE代替,但對無條件行CTE檢查的單位則仍是小腸病變檢查的重要技術。

該檢查對腸腔狹窄的動態觀察可與CTE/MRE互補,必要時可兩種檢查方法同用。


➤ 經腹腸道超聲

可顯示腸壁病變的部位和範圍、腸腔狹窄、腸瘻及膿腫等。

CD主要超聲表現:腸壁增厚(≥4mm)腸壁回聲及層次結構。

➤ 病理組織學檢查

取材要求:多段取材(病變部位和非病變部位、多點活檢)。

大體表現:節段性、縱行潰瘍、卵石樣外觀、腸繫膜脂肪包繞病灶、腸壁增厚或狹窄。

鏡下表現:透壁性炎症、聚集性炎症分佈、粘膜下層增厚、裂隙樣潰瘍、非乾酪樣肉芽腫、粘膜下纖維增生和神經節炎。


「全科診療」難纏的克羅恩病


有哪些疾病影響因素?

非甾體類抗炎藥 (NSAIDs) 可能會導致疾病加重,應儘可能避免用於克羅恩病患者。

吸菸會加劇疾病活動,導致疾病的復發,應該避免。應鼓勵積極的戒菸計劃。

以防止疾病爆發,在克羅恩病患者中不應限制抗生素的使用。

壓力、抑鬱和焦慮是導致克羅恩病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的因素之一,並導致依從性降低。評估和管理壓力、抑鬱和焦慮應該作為克羅恩病患者全面護理的一部分。


「全科診療」難纏的克羅恩病


應注意與哪些疾病進行鑑別診斷?

腸結核:與CD相鑑別最困難的疾病。

腸白塞病:系統表現不典型者的鑑別亦相當困難。

其他:感染性腸炎、缺血性結腸炎、放射性腸炎、藥物性(如 NSAID)腸病、嗜酸粒 細胞性腸炎、以腸道病變為突出表現的多種風溼性疾病、腸道性淋巴瘤、憩室炎、轉流性腸炎等。

IBDU(IBD類型待定):結腸IBD一時難以區分UC與CD者,即僅有結腸病變,但內鏡及活檢缺乏UC或CD的特徵。

IC(未定型結腸炎):結腸切除術後病理檢查仍然無法區分UC和CD者。


「全科診療」難纏的克羅恩病


由於CD暫無治癒方法,因此治療的重點關注為以下方面:

控制症狀。

改善克羅恩患者的生活質量。

避免併發症。

由於CD患者的持續炎症最終會導致病腸壁疤痕化,從而影響藥物療效,因此CD確診後,儘早治療至關重要。大多數克羅恩患者的治療目標是達到緩解期並儘可能長時間地維持,緩解期不僅可以減輕疼痛、消除症狀,還能讓腸壁有充分的癒合時間。

➤抗炎藥物 氨基水楊酸藥物,如美沙拉嗪,可能較適合治療輕度到中度的患者。

➤糖皮質激素 最好只在短期內使用這些藥物,因為它們會抑制整個免疫系統並引起副作用,比如骨質疏鬆。這些藥物包括潑尼松和布地奈德。

➤免疫調製劑 這類藥物包括硫唑嘌呤等,有助於維持緩解。

➤抗生素 這類藥物可以治療膿腫和其他細菌性併發症。

➤生物製劑 當其他藥物不起作用時,醫生傾向於使用這類藥物。生物製劑可以靶向阻斷免疫系統的活動,如抗-TNF藥物英夫利西單抗、阿達木單抗等。

➤飲食和營養管理 改變飲食不能治癒CD,但可以幫助患者保持充足的營養並管理突發症狀。

➤手術 如果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如梗阻或腸瘻,醫生可能會建議手術切除受損的腸道部分。若藥物治療無效,則可行手術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