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溝通,我們首先要認清溝通障礙的本質,這需要底層的認知邏輯

導讀:

在職場中,團隊已經成為一種最為普遍的工作方式,以前的各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事情變得越來越稀少,這就讓溝通能力變成了一種非常基礎也非常重要的職場技能。

但是溝通本身對於很多職場人來說,溝通不暢和溝通效率低下的例子不勝枚舉,為什麼出現這種問題,我們試著從基礎學科-物理學的角度,理性分析一下溝通障礙存在的原因,同時運用這個底層思維邏輯,來找到改變我們溝通模式的鑰匙。


小楊是一名程序員,從畢業到現在,在A公司已經兩年多了,經歷了職場新人的青澀,漸漸也熟悉了公司環境,加上自己刻苦自學,很快技術能力也逐步得到大家的認可,很多人認為他的發展潛力不錯。

在一次公司管理系統崩潰的緊急修復過程中,小楊發現了一個嚴重的程序bug。雖然臨時程序可以簡單修復就能重新啟用,但是如果這個bug不修復,就會導致未來整個系統隨時會面臨高頻次的崩潰,導致系提供的極度不穩定。

小楊也很想出人頭地,意識到這個問題,小楊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激情爆發,馬上開始高度聚焦於解決這個問題。

問題來了,他發現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是一個人可以解決的,而是涉及到整體系統的架構問題,知識以前的架構師沒有意識到公司的發展速度折扣,導致冗餘不足,但現在要修改,幾乎就是要推翻重來!


這需要花費的就不是一兩天,而是一個團隊幾個月的工作。

小楊也沒多想,他認為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如果自己能夠通過解決這個大問題,獲得職場的一次重要的自我提升,無疑對於他來說是非常好的一次機會。

於是他就馬上沒日沒夜的開始起草一個項目,重於在一週時間把項目規劃趕了出來,並快速交給自己的部門經理;部門經理認真看了之後,發現的確是這種情況,就上報至領導層,領導層覺得這個問題的確在未來會阻礙公司的整體發展,於是就批准讓小楊帶頭籌備一個項目小組,包含幾乎所有部門,均有至少一個人參加。

小楊非常興奮,覺得這是自己大展身手的好機會,憑著自己在學校做學生會工作的經歷以及上班後的耳濡目染,應該沒多大問題。

可現實很骨感,在第一次項目會議上,他關於項目的啟動發言就遭到好幾個人的公開抵制!因為很簡單,他的項目看起來前景美好,但是項目小組的人的日常工作都比較繁重,如果按照他的項目推進方式,無形中將大大影響到這些人員的日常工作。


這讓小楊非常窩火,他再次強調了這個項目的重要性,如果大家不能有效的參與,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未來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不斷的處理因為程序問題導致的系統故障。

在小楊心目中,這個項目的重要性遠遠高於大家目前的工作,所以在第一次會後,他又找到其他部門參加項目的成員一一溝通,希望說服大家能夠將精力投入進去,但所得到的反饋卻讓他心涼,沒有人覺得現在非常有必要將絕大部分精力投入過來,充其量適當參與一下即可。

小楊沒有辦法,直接找各部門經理溝通,結果也事與願違,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部門經理也需要先內後外。

溝通的難度遠超小楊的想象,他想不明白,到底為什麼這麼重要的一個項目,大家的參與意識會這麼低,甚至於對問題視而不見。


高效溝通,我們首先要認清溝通障礙的本質,這需要底層的認知邏輯


在職場的溝通中,小楊碰到的溝通問題不是個案,幾乎就是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現象了,比如說:

部門本位主義現象:產品出問題,導致客戶投訴,銷售人員認為是研發部的設計問題,但研發部最終反饋,是當初銷售人員反饋客戶需求時遺漏了重要的要求,導致設計偏差,卻從不會想當初應該將研發人員前置到客戶溝通中,結果就是兩個部門吵翻天。

職場"楊修現象":在溝通中,自我為中心和自負代替了換位思考,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自己的建議才是最重要的,而他人提出的意見都是在避重就輕,不願意承擔責任。輕易的靠自己的"聰明"和假設來猜測對方的想法,並提前為對方預設立場。

職場"自主意識"強化現象:隨著90、95後逐步成為職場主力,對於自身利益的保護和自主意識,越來越多人強調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造成自主意識遠超集體意識的傾向,必然導致溝通中矛盾叢生,不同想法和觀念林立。

這些現象,都會直接導致職場中的溝通,成為很多職場人士的最重要的挑戰。


溝通來自於理性和感性的綜合運用,也就是智商+情商的組合,如果我們從這個維度考慮,絕大部分人會認為溝通障礙和問題都是與感性有關,是情商太低造成溝通效率低下,卻很少有人認真思考,溝通障礙與理性思考也緊密相關。

高效溝通,我們首先要認清溝通障礙的本質,這需要底層的認知邏輯

感性和理性是一對相對立的概念,理性是什麼?

就是相信在紛繁複雜的事物運動背後,隱藏著一種不變的普適的規律,這種規律可以解釋這些運動和變化。

那麼這些普適規律又來自哪裡呢?人的理性還是靠一種直接的頭腦反應,這種直接反應則來源於我們長期學習在頭腦中所累積的邏輯,而邏輯的獲取來源,往往就是我們從小到大在各種學科中不斷學習和強化的最基本的各個學科都會有的大量的公式、公理、定律等等。

而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一些溝通問題,都可以從一些學科原理中找到對應的解釋,這些原理、公式、公理幾乎能幫我們分析和解釋大部分的職場現象。


高效溝通,我們首先要認清溝通障礙的本質,這需要底層的認知邏輯


在這裡,我們不妨用力學觀點來分析一下溝通以及溝通常見的障礙。

我們在中學都學過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學習過摩擦力和牛頓第三定律。

摩擦力:兩個相互接觸並擠壓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


在日常的溝通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不可避免,由於每個人的出發點和價值觀不同,我們往往會碰到一些溝通障礙,溝通障礙產生的根本,用物理學的摩擦力解釋就會非常簡單明瞭,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也常常被我們描述為相互之間有"摩擦"!摩擦力產生的三個條件:物體間相互接觸並擠壓;

物體接觸面粗糙;

物體間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我們常見的職場溝通中,同樣也能用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來解釋為什麼溝通中會有衝突。


1、衝突和摩擦的來源之一:接觸和壓力。職場中的衝突,往往都是因為工作原因,需要我們向對方提出邀約或者條件,而對方則會因為這個額外的工作,感受到一定的壓力。你看,即有接觸,又有外來的壓力,產生摩擦就成為一種必然,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

2、注重自身個性化的訴求和價值觀,是產生摩擦的重要因素。

在職場溝通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工作價值觀,正式由於個性不同、價值觀有差異以及對於工作本身的認知不同,導致每個人對待同一件事情會有較多的分歧,這個分歧就會導致溝通雙方的不一致性,從而讓雙方在溝通過程中因為認知差異產生必然的摩擦。

比如:職場中由於責權利的不對等,同一件事情,你希望對方協助完成,而對方認為這根部不是自己的責任,那麼導致摩擦和衝突是必然的。


3、相對運動或者有相對運動趨勢。摩擦產生的第三個條件就是有相對運動或者相對運動趨勢。在職場溝通中也同樣,如果彼此之間都靜止不動(無相互溝通協作),或者有非常清晰的共同目標,那麼摩擦難以談起,而如果雙方的目標不一致,工作方向相反,溝通障礙和衝突就變得非常常見。


這也是職場中強調企業戰略、共同價值觀、願景的主要原因,也只有在相同的戰略認知,共同的價值觀和願景的驅動下,員工之間的相對運動才會有效減少,溝通工作變的更為高效和順暢。


高效溝通,我們首先要認清溝通障礙的本質,這需要底層的認知邏輯


牛頓第三定律與溝通衝突

靠感性和直覺來應對職場溝通,往往我們會因為認知的不足導致巨大的溝通衝突,這種認知不足也可以用著名的牛頓第三定律來解釋。


牛頓第三定律所闡述的就是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高效溝通,我們首先要認清溝通障礙的本質,這需要底層的認知邏輯


現實中的溝通,我們如果經常從自身的角度和目標出發,而不去考慮對方想法,那麼產生的衝突,就決定於我們自身的認知和對方認知的差異性,差異越大,我們常常會用力越猛,則對方的反作用力就會更強,衝突就變得不可避免,而且這種衝突會隨著情緒的焦躁而變得更為強烈。那麼,為什麼我們在職場溝通中會經常碰到溝通障礙和衝突呢?溝通障礙和衝突產生的根本願意是什麼呢?


這是因為,我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候,理性和感性是互相作用的,但是,我們會先經過理性的判斷然後做感性的反饋。


當我們的溝通處理系統經常性的偏重於感性反應而會有意識的減少理性分析,這源於在溝通過程中,感性反應雖然並不一定是合理的,但卻是一種最為高效的應對機制。


在感性占主導地位的溝通中,作為感性的主宰,情緒往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情緒是如何來的呢?


詹姆斯-蘭格理論認為:生理上的反應導致了情緒,情緒就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
而坎農-巴德學說則認為,情緒的產生來自於外界環境的變化,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覺器官的神經衝動,從而引發生理反應。

發展到現代,認知理論逐步成為情緒理論的主流。
美國心理學家阿諾德(M. R. Arnold)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情緒的評定-興奮學說。這種理論認為,刺激丨情景並不直接決定情緒的性質,從刺激出現到情緒的產生,要經過對刺激的估量和評價,情緒產生的基本過程是刺激/情景——評估——情緒。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提出,對於特定的情緒來說,有三個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個體必須體驗到高度的生理喚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縮、呼吸急促等;


第二,個體必須對生理狀態的變化進行認知性的喚醒;
第三,相應的環境因素。


將上述理論轉化為一個工作系統,稱為情緒喚醒模型。這個工作系統包括三個亞系統:
一是對來自環境的輸入信息的知覺分析;
二是在長期生活經驗中建立起來的對外部影響的內部模式,包括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期望;
三是現實情景的知覺分析與基於過去經驗的認知加工間的比較系統,稱為認知比較器,它帶有龐大的生化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激活機構,並與效應器官聯繫。

所以,大部分人往往是被情緒主導了溝通的進展,即我們所說的理性分析,感性應對,在情緒的產生過程中,認知才主導情緒的核心,而之所以我們經常會面臨大量的溝通問題,其實決定因素,就是認知差異,這種認知差異主要有:

1、 對自我的認知差異。

2、 在人與人交往中對外部影響的反應模式的差異。

3、對環境感知和過往的經驗的認知差異。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溝通問題,則我們對於這種差異可以解釋為:


第一、自我的認知差異:認識不到自己是產生溝通摩擦的基本根源,很多人在溝通衝突中,往往都會下意識的認為:我對你錯。而沒有經過理性分析,從摩擦力的角度來看,產生摩擦一定是相互之間的作用力,如果任何一方光滑無比,那麼摩擦力就無從談起。

所以,在溝通中,能認知到自身也是摩擦產生的根本原因,不存在一個人絕對的正確,理想的結果才是溝通目的,而不是溝通的勝負,反求諸己才可能成為解決衝突的辦法。


高效溝通,我們首先要認清溝通障礙的本質,這需要底層的認知邏輯


第二、在溝通中對外部反應模式的差異:單向思維模式往往在遇到溝通障礙的過程中,強調"敵退我進"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忽略了"力的相互作用的等同性",這就導致衝突越強,作為己方反而用力越大,認知中就會對於其他理性應對視而不見,專注於感性的反應。


理性應對首先就是要有一個基本的基於牛頓第三定律的認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你加大溝通力度的時候,往往就是阻力變強的階段。


這也是我們常見的溝通衝突不斷強化的力學解釋,你用力越大,對方的反作用力會越強,牴觸動作自然成為溝通的強大。


第三、對環境感知和過去經驗的認知差異。


在90、95後漸成為職場主流的大趨勢下,職場的生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於有較強的自主意識,以及更關注自我實現的新生代中,採用和70、80後的溝通方式和管理手段,必然意味著無法適應需求。


高效溝通,我們首先要認清溝通障礙的本質,這需要底層的認知邏輯


原因就在於,我們在溝通中,往往是憑藉過往的經驗來分析和判斷溝通的走向,但是針對不同的人,90、95後的稜角更分明,摩擦力更強,想要降低溝通難度,光靠增加力度來推進溝通進展,就會遭遇更強的阻力。

這與70、80後的管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路,他們的價值觀中,更多的是對一些等級觀念的認同,所以摩擦力將會更低,更大的推動力,所獲得的溝通效果遠遠強於新生代。

那麼,從物理學的微觀觀點來看,溝通的障礙和衝突又如何解除呢?


第一、減少溝通障礙和衝突的方式就減少摩擦,而物理學的減少摩擦的方式可為我們帶來良好的啟示:

減小有害摩擦的方式:

(1)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

(2)使接觸面分離;

(3)減小壓力;

(4)減小物體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等。

高效溝通,我們首先要認清溝通障礙的本質,這需要底層的認知邏輯


1、變滑動摩擦為滾動摩擦:表現在職場溝通中,就是認可個性化的存在,但為提高溝通效率,選擇建立雙方認可的溝通規則,讓溝通雙方的溝通建立在規則的一致性上,讓溝通雙方的匹配度更高。


2、接觸面分離:這是減少摩擦的有效方法之一,對溝通的啟示就是在職場中,儘可能做到責任歸屬的清晰性,很多職場中的溝通衝突,往往來自於職責不明,邊界不清,最終導致溝通雙方因責任邊界的歸屬吵成一團。


3、減少壓力。對於溝通雙方來說,任何一方的壓力過大,都可能讓理性溝通逐步演變為純粹的情緒博弈,所以,減少壓力,緩解溝通的緊張氛圍,是減少摩擦最重要的方式,這也是為什麼職場不僅僅強調智商,更強調情商的原因。

4、減少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對應在職場中,就是以以企業文化為主體,推行統一的職場價值觀,不斷的積累自身對溝通的認知,修正自身溝通的不良習慣,提升職場的溝通效率。


第二、 不斷提升個人對溝通本身的認知。

高效溝通,我們首先要認清溝通障礙的本質,這需要底層的認知邏輯


1、 充分認識溝通力的本身。在力學認知中,我們根據牛頓第三定律,都知道力的相互作用性,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越大,所以,在溝通和管理中,首先需要明瞭的就是你所面臨的是溝通雙方之間的溝通力的大小和方向。

方向:和力的屬性一樣,在溝通中,我們也面臨溝通方向問題,目標一致,那麼就形成的是合力,而目標不一致,那麼形成的就是分力。一個是加法、一個是減法。所以在職場溝通中,需要首先確認的就是溝通雙方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無法達成一致,那麼再大的力度也是無用的。


大小:方向不一致,那麼力度越大,最終離溝通目標的偏差則會更大,所以在確定溝通中,盲目加大溝通力度,只會讓最終溝通目標的偏差更大,最終導致溝通的效率更低,而只有在目標一致情況下,用力越大,推動的速度會更快。


2、 將推力轉化為拉力。

不能否認,在職場中被動工作的情況很多,這也是導致我們在推動一件事情進展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阻力,而這個時候,如果對方動力不足,用力不大,首先是要解決其動機和動力問題,而同時,在時間不許可情況下,將推力轉化為拉力則是更為有效的方式。溝通,強調的是雙贏,最終的結果是雙方受益;這就需要對方能夠在自願主動的狀態下去做工作。拉力所需要做的就是工作中保持主動,通過自身的自主性帶動對方,而不是等待對方先用力。


第三、以結果為導向,通過確定對方的力的大小和方向,明確自身的策略,最終讓事情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在職場協作中,我們並不能確保他人在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的認知和態度,所以,想要最終達成目標,首先所要做的就是了解對方的態度和方向,這就會有幾類情況:

1、對方的目標方向和你相反:這種情況,無論如何使力,都是事倍功半,很難達成一個有效的結果,所以,你用力越大,很可能衝突會越多,合理的方式是首先改變對方的目標和方向,而不是倉促的決定自身的行為。

2、對方無目標和方向:這種情況最適合採用的是拉動策略,以身作則,讓對方跟隨的方式用力前行。

3、 對方目標和方向有偏差:往往糾偏的效率低下的情況下,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根據對方的行為,來決定自身的行動策略,讓雙方的合理最終朝向正確的目標。
4、方式目標一致:最理想的情況,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減少雙方的摩擦力而已,充分發揮合理,優勢互補,達成目標。
總結: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教父》


而要看清事物的本質,很多人靠的是不斷的經驗和認知的積累,但實際上,我們從小到大所學的各學科的知識,才是幫助我們看清事物本質最重要的底層思維模型,掌握這些最基本的原理、公式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運用,將讓我們受益一生。
你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