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革命老區村盧厝村

漳浦:革命老區村盧厝村

盧厝村及所在的仙峰巖、白石山,是當年靖和浦二區區委及紅軍、義勇軍主要活動處


盧氏祖祠,是當年二區工作人員、紅軍、義勇隊、盧厝村支部和赤衛隊居住辦公場所,被國民黨兵燒燬後,當時的村民重蓋時只恢復了一進。

漳浦:革命老區村盧厝村

革命老區村盧厝自然村,位處福建省原中央蘇區縣——漳浦縣赤土鄉老區行政村浯源,它是靖和浦中心縣委領導下的二區後洞遊擊根據地的一個重組成部分。盧厝一帶群山綿延,地形複雜,交通不便,白石山、石鼓山(仙峰巖)等山脈延續到根據地中心區後洞村,距離漳浦縣城超過50華里,適合革命力量的生存和發展。民主革命時期,盧厝老區人民在中共靖和浦中心縣委、縣委二區黨委的領導下,建立起村黨的組織、農會組織、赤衛隊,配合閩南紅軍獨立第三團及義勇軍,開展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和武裝鬥爭,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重大貢獻,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近日,筆者走訪盧厝老區村、查閱大量權威黨史資料、閱讀了許多當年戰鬥在盧厝一帶的老一輩革命家和革命老前輩的回憶文章,揭開了這段塵封已久,幾乎被人們遺忘的歷史。

1935年春,閩粵邊特委派靖和浦中心縣委宣傳部長邢樂民帶領紅三團一個連和工作人員在此開闢了一片紅軍游擊隊活動區域,建立了農會組織,開展了抗捐抗稅、減租減息鬥爭,並在許多村莊成立了黨組織,初步形成了包括盧厝在內的後洞遊擊根據地。

1936年初,閩粵邊特委所屬的廈門市委交通員黃獅來到二區工作。沒過多久,在聯保主任黃狗屎的拉攏、收買下,黃獅叛變革命,帶領反革命分子破壞了潭墘、草坂兩個村的黨組織,逮捕了一批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同時,漢奸土匪張保祥部30多人,也不時出沒後洞一帶騷擾、搶劫,使後洞地方的革命力量受到很大的損失。

1936年3月,為了粉碎國民黨對我根據地的第二期“清剿”,鞏固黨和紅軍的立足之地,閩粵邊特委決定恢復後洞地區革命根據地,派吳運琳到第二區任區委書記,主要任務是消滅漢奸土匪張保祥部和地主豪紳反動武裝,解決經濟困難問題。吳運琳率領工作人員陳亞才、張總和義勇軍第三大隊(隊長盧尤、副隊長王德海)到達長橋溪內、內崛村,在當地的黨支部和群眾支持下,分兩路開展工作。其中,第二路由張總、盧尤帶領兩個排部隊挺進白石、盧厝山中住下,偵察敵匪活動情況;吳運琳則負責全面工作,進駐盧厝等村。

最初,區委發動、領導盧厝及周邊村的群眾,開展抗捐抗稅和減租減息鬥爭,發動盧厝群眾向政府訴說捐稅太重、攤派不合理,只能交納部分捐稅,或採取拖欠的辦法。田租方面,則按照黨的政策實行三七減租,但對地主公開的說法是收成不好,無法全交。由於農民統一口徑,統一拒交,又有紅三團、義勇軍作後盾,稅務員不敢到游擊區收稅,聯保主任不敢派兵強行收捐稅,地主更不敢逼交田租。盧厝村的封建勢力非常強大,有兩戶大地主,其中大地主盧滿國擁有自己的武裝,長期勾結國民黨官兵,與共產黨為敵,對村民進行殘酷的剝削與壓迫,但面對組織起來的群眾和背後的紅軍,也只好作罷。

盧厝群眾為了革命,做出重大的貢獻。抗捐抗租和減稅減息鬥爭取得初步的勝利,使後洞一帶農民的鬥爭熱情高漲起來,黨組織及時把立場堅定、工作積極、大公無私、符合黨員條件的農會會員吸收入黨,壯大了黨組織的力量。全區建立了洋尾溪、枋坑、石門、官園、浮山、東頭、山邊、坑仔、塘仔、割後、石坑、後洞、水磨、盧厝、柴橋坑、荔枝林等16個黨支部,共有黨員55名。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各村都成立赤衛隊的武裝,各隊人數不一,大約5至10名左右,全區赤衛隊武裝共有90多人。

其中,盧厝村黨支部有4名黨員,分別是:盧麥勞、盧雙溪、盧金、盧永茂,支部書記是盧麥勞,盧厝村裡的祖祠成為二區黨組織、紅軍的落腳點及盧厝村黨支部、赤衛隊的平時辦公地點。還成立盧厝村農會,盧大嬰任農會主席。

盧厝先後有10多人參加赤衛隊,目前能記住名字的有:盧大嬰、盧水、盧成質、盧成花、盧春木、盧加興、盧水聯、盧石碼、盧乾坤、盧水音。赤衛隊武裝的武器少數是單鏜槍,大多數是鳥槍。赤衛隊員沒有脫產,他們白天在地裡勞動,夜間則配合紅軍游擊隊和區工作人員開展工作,如剪斷敵人的電話線、炸燬敵人的交通道路橋樑、散發傳單、配合紅三團或義勇軍抓土豪和襲擊敵人等。如,與遊擊根據地其它村的赤衛隊員一起,配合、支持紅三團和義勇軍,進攻國民黨官潯區署,斃敵11名,俘敵20多名,繳獲槍支20多支;又如,配合、支持紅三團與義勇軍,與當地群眾一起,攻佔湖西小嶼村,抓獲大地主藍秋金,繳獲長短槍10多支,子彈800多發,銀洋500餘元,鴉片50多斤,並沒收其財產分給貧苦群眾,消滅、肅清企圖前來劫回藍秋金的張保祥團匪;又如,配合義勇軍到羅山村抓土豪,沒收其部分財產分給農民等。

靖和浦中心縣委和二區黨委,在建立後洞地區革命根據地,反對敵人第二次“清剿”中,制定正確領導策略,紅三團和義勇軍進行英勇的戰鬥。整個過程,盧厝村黨支部、赤衛隊,發動村裡的群眾熱情支持革命工作。盧厝村黨員、群眾經常不顧個人安危,在家庭生活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勒緊褲帶,把糧食和日用品送給紅軍和二區工作人員,還經常到白石山、石鼓山上與戰士們過夜,密切注意敵情變化,以保護紅軍戰士和工作人員的安全。黨和紅軍正是依靠包括盧厝村及周邊村的這些黨組織和革命的基本群眾的強有力的支持及直接參與,才使得後洞遊擊根據地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

盧厝人民為了支持黨和紅軍、義勇軍,在同反動勢力的鬥爭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國民黨反動派和反動武裝,在對遊擊根據地的“清剿”及後來的倒算中,多次進入盧厝村,肆意地燒、搶、殺、抓。除了兩戶大地主的家,其它村民的家園都被燒過,村裡的盧氏祖祠,共有三進(三座),建築面積近500多平方米,是紅軍游擊隊及村支部的主要居住、辦公場所,也被燒個精光。這個不足300人的小自然村,被以“通共”名義殺害、抓走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超過50名,還有大量的赤衛隊員、革命群眾被迫遠走他鄉,改名換姓。村黨支部書記盧麥勞,共產黨員盧雙溪、盧金、盧永茂等四位同志,因盧水聯叛變出賣,被國民黨反動官兵抓住。盧雙溪、盧金、盧永茂雖受盡酷刑,決不向反動派透露二區工作人員、紅軍游擊隊的半點消息,在縣城被殺害;盧麥勞於1936年4月,在盧厝村口英勇就義。

新中國成立後,民政部授予這四位同志“革命烈士”光榮稱號。盧永茂烈士犧牲後,其家屬被迫遷往白石村藏身;赤衛隊員盧水被迫逃難到白石村隱居,當該村陳姓村民的乾兒子,改姓陳,後來其兒子則改姓張;赤衛隊員盧水音一家逃到舊鎮鎮林美村,解放後才回來;更悲慘的是盧金烈士,從小失去雙親,大哥也早逝,是大嫂一手帶大,因家庭貧困擔心娶不了媳婦而“無後”,抱養一個小女孩,取名告仔。盧金犧牲後,其家屬受到迫害,生活無著,大嫂被迫帶著養女告仔當乞丐,到處流浪,直到解放後才回盧厝村,盧金養女告仔現尚健在。

筆者來到盧麥勞烈士的遺孤盧號在家,他當時還不滿7週歲,親眼目睹父親就義的全過程,至今記憶猶新。他從牆上取下一塊木質的牌匾,牌匾中間寫有繁體的“烈屬光榮府”五個紅色大字,左右兩邊分別寫有“一九五六年元旦”,“漳浦縣人民委員會贈”字。盧號在含著淚水告訴筆者:“盧水聯叛變,向縣保安團供出村裡的四個黨員,帶著保安團進盧厝村抓人;當時,村民都在地裡幹農活,是保長到村口四處吹哨子,以通知開會名義,騙他們回來。盧雙溪、盧金、盧永茂當場被抓,押往縣城。我父親盧麥勞脫逃,但第二天還是被抓走,敵人拼命打他,要他說出其他黨員的名字、區委領導的藏身處,但一無所獲,最後敵人把他押到村口公開殺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