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尖上“繡”出致富路

王陸芬,女,硯山縣維摩鄉白沙坡人,硯山縣維摩鄉白沙坡紙藝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人,被授予“全國最美家庭”、“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雲南省三八紅旗手”、“文山州社會扶貧模範”“文山州農村女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2014年,王陸芬帶領白沙坡刺繡協會會員註冊成立了“硯山縣白沙坡紙藝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讓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就能脫貧奔富路。合作社先後獲得了“雲南省民族民間工藝品知名品牌”、“雲南省巾幗創新創業示範基地”“文山州巾幗巧手脫貧致富示範基地”等榮譽稱號。

針尖上“繡”出致富路

王陸芬家庭合影


“車間建在家門口,務工不用往外走,掙錢顧家兩不誤,幸福生活人人有。”這一句話,生動地反映了文山州硯山縣維摩鄉白沙坡紙藝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繡娘們的日常生活。自古以來,白沙坡村的少數民族婦女就以人美手巧而聞名,從沒有出閣的少女到剛出嫁的婦人再到古稀之年的老人,個個都是刺繡的能手。這些女子中,合作社創辦人王陸芬成為從“貧困窩”裡飛出來的一隻“金鳳凰”,她用精湛的刺繡手藝為村子帶來了產業發展,還帶領一群繡娘過上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王陸芬:耳濡目染打基礎


王陸芬作為土生土長的白沙坡村女子,從小就跟著奶奶、媽媽學刺繡,細心聰穎的她繡出來的刺繡比許多大人的都要精美。15歲那年,她以126元的價格賣出了自己的第一幅刺繡作品,這讓王陸芬欣喜不已,也從中嗅到了隱藏的商機。從那時起,王陸芬沉下心來學習做刺繡。白天,她向老一輩的手藝人學習如何穿針引線,如何構圖畫圖,晚上就在家裡刻苦練習。經過長時間的實踐積累,王陸芬的刺繡技術和速度快速提升,她完成一幅3米長的大型十字繡只需要兩個月,售價可達1.6萬元;繡一幅1.6米長的平繡只需要3個星期,售價1000元左右;做一床揹帶芯只需要一個月,售價1600元左右。通過刺繡,王陸芬每年都能為家裡帶來七八萬元的收入。


針尖上“繡”出致富路

王陸芬幫母親試穿新衣


王陸芬:穩抓時機創發展

2014年,利用白沙坡村被命名為“雲南省十大刺繡名村”的契機,為了能夠帶動更多的婦女脫貧致富,規範民族刺繡產業,提升產品價值,擴大生產規模,在縣鄉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扶持幫助下,王陸芬帶領白沙坡刺繡協會會員註冊成立了“硯山縣白沙坡紙藝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成總面積2400平方米的刺繡廠房和展廳,購買大、中、小型繡架216套,開設民族刺繡免費技能培訓班,對建檔立卡貧困婦女進行集中技術指導,合作社成立至今共面向廣大貧困婦女開展免費刺繡培訓42期8000餘人,培養了一批懂政策、有技能、會經營的刺繡致富帶頭人。

針尖上“繡”出致富路

王陸芬指導繡娘刺繡


針尖上“繡”出致富路

在合作社繡坊工作室指導繡娘加工製作刺繡產品

在組織帶領婦女發展刺繡脫貧產業的同時,合作社積極與國內及省內實力雄厚的民族刺繡龍頭企業合作,採取“扶貧車間+訂單+合作社+繡娘”的發展模式,逐步形成了以白沙坡村為中心,帶動輻射江那鎮、幹河鄉、盤龍鄉、平遠鎮、稼依鎮等縣內鄉鎮及周邊廣南縣、丘北縣、富寧縣的3500餘名農村婦女發展民族刺繡的產業格局。由於合作社的手工刺繡做工考究、圖案精美,並做到穿著、佩戴的舒適實用性與收藏、紀念的工藝觀賞性有機結合,具有觀賞性強、資源品位高、開發潛力大等優點,受到了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喜愛,產品遠銷香港、上海、廣州、重慶等大中城市並出口海外,產生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發展民族文化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加入合作社的婦女每人每天可獲得工資性收入50至150元,人均每月增收2000至5000元。

針尖上“繡”出致富路

王陸芬和姐妹一起刺繡


針尖上“繡”出致富路

刺繡合作社繡娘正在刺繡


如今,硯山縣維摩鄉白沙坡紙藝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了硯山縣居家刺繡、電商銷售平臺與非物質文化深度整合的扶貧車間典型。合作社現有社員600餘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婦女187人,已有85名貧困婦女在合作社的帶領下用手中的繡花針實現了刺繡脫貧。下步合作社將進一步對繡娘進行系統化、專業化培訓,增強繡孃的設計理念和技藝水平,融合現代時尚設計與非遺技藝,不斷豐富刺繡系列產品,探索打造集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顧客與繡娘一對一“私人定製”的農村電商模式,讓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就能脫貧奔富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