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胃癌?錯!聽聽醫生怎麼說

隨著胃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行體檢胃鏡檢查,也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胃息肉被發現,而網上更是有這樣的流言,胃息肉會惡變,都需要手術。

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的!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胃息肉=胃癌?錯!聽聽醫生怎麼說

什麼是胃息肉?

“胃息肉”這一名稱通常只表示肉眼所觀察到的隆起物,是胃黏膜表面長出的乳頭狀突起,多是由胃黏膜異常增生而來。較小時常無明顯症狀,一般都是在胃鏡檢查、胃腸鋇餐造影或其他原因手術時偶然發現。它在早期一般沒有什麼症狀。出現症狀時常表現為上腹隱痛、腹脹、不適,少數可出現噁心、嘔吐。合併糜爛或潰瘍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現為糞潛血試驗陽性或黑便,嘔血少見。位於幽門部的帶蒂息肉,可脫入幽門管或十二指腸,而出現幽門梗阻的表現。息肉生長於賁門附近時可有吞嚥困難。

胃息肉=胃癌?錯!聽聽醫生怎麼說

胃息肉都會惡變嗎?

對於胃息肉是否會惡變,我們可以說並不一定!息肉是粘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屬於良性腫物,但部分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長期刺激下有一定的癌變傾向。根據胃息肉病理結果分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化生息肉、腺瘤性息肉。發生癌變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息肉的大小、類型、形態、數目、部位、上皮間變程度、年齡以及地區和種族等。

①息肉的大小:呈正相關,即息肉越大,癌變率越高。直徑小於1釐米的有蒂息肉癌變率 小於1%;直徑在1-2釐米者癌變率通常為10%;直徑大於2釐米的癌變率通常為50%。
②息肉的組織學類型:腺瘤性息肉癌變率高,其中管狀腺瘤的癌變率為1%-5%,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約為10%-60%,而混合性息肉癌變率則介於兩者之間。 也有人將息肉的表面發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稱之為"原位癌",這時異常細胞僅侷限於上皮的表面而未侵犯到腺體的基底膜。

胃息肉=胃癌?錯!聽聽醫生怎麼說

③息肉的形態:有蒂息肉癌變率較低而無蒂息肉癌變率高。息肉表面光整者癌變率小於5%,呈乳頭狀者約近35%,呈菜花狀或分葉狀者約為50%。無蒂息肉如表面不光整且呈中凹花壇狀易癌變。

④息肉的部位與年齡:胃息肉的多發部位是胃竇,約佔65%,其次為胃體部,約佔20%。一般認為多發性息肉的癌變率高於單發者;年齡越大息肉發生機會越多,癌變率越高;腺瘤存在的時間越長,癌變的危險性越大。

⑤多發性息肉的惡變率比單個息肉高。

⑥增生性息肉癌變率較低。也叫炎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屬於胃腺體增生延長,排列比較紊亂,腺體之間有較大的空隙,有的中間夾有未成熟的細胞,絕大多數無不典型增生,癌變率只有0.4%左右。

胃息肉=胃癌?錯!聽聽醫生怎麼說

胃息肉都需切除嗎?

胃息肉需要治療,但不是所有的息肉都要切除。

①如為錯構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因其癌變幾率小,可定期複查隨訪,但如果對自己的息肉感到恐懼或治療比較積極患者,也可以選擇及時鏡下切除治療。

②如果息肉較大、糜爛明顯甚至伴出血、病理檢查有異形增生等,要及時治療。

③如為腺瘤性息肉。因其癌變幾率相對較高,及時予以鏡下治療等處理。

而胃息肉常用手術方式有冷切除、電凝術、氬離子凝固術(APC)、粘膜切除術(EMR)及粘膜下剝離術(ESD)等,應根據息肉形態、大小及性質等合理選擇。

胃息肉=胃癌?錯!聽聽醫生怎麼說

我們應該如何預防胃息肉呢?

1、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科學合理飲食。改變以肉類及高蛋白食物為主食的習慣,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等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纖維的食物,戒菸戒酒。勿暴飲暴食,避免進食醃製、油炸、燻烤類的食物。避免過硬、過酸、過辣、過鹹、過熱、過分粗糙刺激的食物。

2、堅持鍛鍊,注意休息、有效減壓。平時養成定期鍛鍊的好習慣,減少熬夜,避免過勞,及時疏導宣洩工作壓力,保持心情舒暢。

3、注重體檢。即使沒有家族史,幽門螺桿菌陽性、既往患過胃潰瘍或萎縮性胃炎、40歲以上的人群也應該做一次胃鏡檢查,因為早期胃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已行胃息肉手術仍有復發可能,需要定期複查胃鏡。

胃息肉=胃癌?錯!聽聽醫生怎麼說

劉醫生總結:胃息肉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可怕,並不是所有的胃息肉都會惡變,都需要手術治療。同時,對於胃息肉我們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一旦發現,及時諮詢相關專科醫生,積極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進行對症治療。

有疑問歡迎下方留言,大家共同探討。

我是影像科劉醫生,專注分享醫學、健康方面相關知識,如果您覺得文章不錯,歡迎轉發、點贊或加個關注,我會定期更新醫學健康方面相關知識,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