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嘴”的故事


“烏鴉嘴”的故事


烏鴉嘴不甜,

淨吐不利言。

側耳聽它談,

其善莫大焉。

“烏鴉嘴”,專講不吉利的話,並且往往很靈驗,因此是很令人討厭的。其實,“烏鴉嘴”是很可貴的,要是能重視“烏鴉嘴”吐出的大實話,肯定會對我們的事業大有好處,興許可以避免一些災禍的發生。但人的天性好像是隻愛聽好話,不愛聽逆耳之言,更別說“烏鴉嘴”吐出的喪氣話了。

“烏鴉嘴”的故事


  中國古代寓言裡有個“烏鴉嘴”預言變成現實的故事一一“曲突徙薪”。原文如下:

“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於上行,餘各以功次坐,而不錄言曲突者。人謂主人曰:“向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亡火患。今論功而請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燋頭爛額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請之。”

這個故事出自《漢書·霍光傳》,是講道理時提到的,翻譯出來是這樣的:

有個人到朋友家去作客,見主人家的煙囪是直的,灶邊又堆了不少柴薪,覺得這樣很危險,向主人建議說: "你這煙囪要改成彎曲的,柴薪要搬到遠處去,不然容易發生火 災啊。"主人不以為然,沒有作聲。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虧得鄰居及 時趕來把火撲滅,才沒有造成更大的損失。 事後,主人殺牛擺酒,酬謝前來救火的鄰居。他特地請那些被火 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座在上首,其他的則按照出力大小安排座次,偏 偏沒有請不久前建議他改砌煙囪、搬走柴薪的那位客人。 席間,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時你聽從那客人的話,把煙囪改砌成彎曲的,並把柴薪搬到遠處,那麼就不會失火,也就不必殺牛擺 酒了。今天你論功請客,卻把你那客人忘了,這豈不是曲突徙薪沒有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了嗎?" ' 主人聽了這番話,頓時省悟過來,馬上把那客人請來,並奉他為上賓。

故事裡的“烏鴉嘴”講的話很有道理,但主人的態度卻是“嘿然不應”,表現很冷淡,給果,不聽好人言,吃虧在眼前,失火了,遭受了損失,後悔也遲了,只能在火災後請客感謝救火英雄。好在主人還不太固執,能聽得進去旁人的勸告,把災前提醒過他的“烏鴉嘴”也請來,奉為座上客,也實在不容易。我們可以設想,在現實生活中,“主人”會怎樣對待“烏鴉嘴”呢?情況恐怕不容樂觀。

“烏鴉嘴”的故事


  《韓非子》中那個有名的“智子疑鄰”的故事中的“烏鴉嘴”一一鄰人之父只因提醒宋人把倒塌的圍牆修補好,說了句跟人家寶貝兒子說的一樣的話一一“不築必將有盜”,後來晚上宋人家被盜,就被懷疑偷了人家的東西,“熱心腸”成了“犯罪嫌疑人”,可謂“烏鴉”多嘴惹麻煩。

“烏鴉嘴”的故事


  “烏鴉嘴”田豐因為預言到主公袁紹出兵會戰敗而極力勸阻,結果被關進大牢,最後袁紹果然大敗,因為自己的面子問題,硬逼著“烏鴉嘴”田豐自刎而亡。“烏鴉嘴”結局更加悲慘。

跟“曲突徙薪”的故事一比,同樣是“烏鴉嘴”,結果差別咋就這麼大呢?

“烏鴉嘴”的故事


  歷史上有位很有名的“烏鴉嘴”在春秋時期秦國穆公時代,他大名叫蹇叔。秦穆公準備發兵突襲鄭國,去向老臣蹇叔徵求意見,他這樣分析道:“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話講得很有道理,但秦穆公是鐵了心搞侵略,不聽老人言,決意要出兵。蹇叔就跑到東門外出徵的軍隊那裡衝著主帥孟明大哭,“烏鴉嘴”裡竟然吐出了這樣的不祥之辭:““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惹得穆公甚為惱怒,對他痛罵道:“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意思就是:你倒懂個屁!你要是早死十來年,你墓上的樹都長得有一抱粗了!這話真夠狠的,可見“烏鴉嘴”多讓領導同志生氣。但“烏鴉嘴”蹇叔還沒完,他還要跑到出征的兒子跟前再嘰哩呱啦地大叫一通:“晉人御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後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闢風雨也。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簡直是在叫喪呢。秦穆公聽了蹇叔“烏鴉嘴”裡的叫聲之後的反應是可想而知的。這段“烏鴉嘴”的故事就是著名的“蹇叔哭師”。

“烏鴉嘴”蹇叔的叫聲儘管不好聽,但後來發生的一切都應驗了。秦軍被晉軍打得慘敗,孟明等三個主帥都被俘虜了。最終秦穆公不得不當眾承認:“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真是

不聽老人言,

吃虧在殽山。

烏鴉嘴巴尖,

所吐均應驗!

“烏鴉嘴”的故事


  看來,不聽“烏鴉嘴”吐出的好話,結果往往吃大虧,後悔都來不及。這方面最典型最突出的例子恐怕要數中國人都熟悉的一個故事了一一《扁鵲見蔡桓公》。蔡桓公因為沒聽“烏鴉嘴”扁鵲的話,結果連命都送了。這個曾被選入初中語文課本的文言故事,不知什麼原因後來被去掉了。現在我們來重溫一遍

一一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事翻譯出來是這樣的一一

  “扁鵲進見蔡桓公,站了一會兒,扁鵲說:“君王,您的皮膚間有點小病,不醫治的話,恐怕要更厲害了。”桓侯說:“我沒有病。”扁鵲走後,桓侯毫不在乎地說:“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此當作功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拜見桓侯,(對桓侯)說:“君王,您的病已經到了肌肉裡,不醫治的話,會更加嚴重。”桓侯卻不理睬(他)。扁鵲走後,桓侯又不高興了。

  過了十天,扁鵲再去拜見桓侯,(對桓侯)說:“君王,您的病已經到了腸胃中,不醫治的話,會更加嚴重。”桓侯又不理睬(他)。扁鵲走後,桓侯又不高興了。

  過了十天,扁鵲看到桓侯後轉身就跑。桓侯特地派人去問他。扁鵲說:“(病)在皮膚,(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到了肌肉,(是)針灸(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到了腸胃裡,(是)火劑湯(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到了骨髓裡,(那是)司命所管的事了,(醫藥已經)沒有辦法的。現在(他的病)已經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說話了。”

  過了五天,桓侯渾身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去了。於是桓侯就死去了。”

故事裡的“烏鴉嘴”扁鵲說的話實在是不中聽,什麼“君有疾”、‘“不治將恐深”、“不治將益深”這樣刺耳的話,讓一向自我感覺良好,“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周圍的人千萬遍地都說他能“萬壽無疆,永遠健康”的蔡桓公聽了,能高興才怪呢。所以“烏鴉嘴”扁鵲的話,人家壓根兒就聽不進去,不僅“不應”、“不悅”,甚至還給了“烏鴉嘴”扁鵲一個“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的酷評,真是把好心當了驢肝肺了。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啊!結果怎樣呢?“桓侯體痛”,再讓人找“烏鴉嘴”扁鵲大夫來妙手回春,已經連烏鴉的影子也見不到了,因為“烏鴉嘴”也束手無策了。小著不補,大了,只能自己吃自己的苦了。

這才是:

不信“烏鴉嘴”,

桓公空後悔。

若重活一回,

得向醫賠罪!

  以上這些“烏鴉嘴”預測不利情況的故事,多多少少應該對我們有些啟示:逆耳的話還是要聽一聽,“烏鴉嘴”裡吐出的“惡聲”實際上對我們很有警示作用。別一聽“烏鴉叫”就捂耳朵,那樣做,結果往往是被“烏鴉嘴”言中,後悔莫及。

2019.4.4初稿

2020.2.21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