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無言處聽音——《言葉之庭》的美學解讀

《言葉之庭》是一部於2013年上映的日本動漫,一經上映,成績斐然,奪得了第17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優秀長篇動畫電影獎、第18屆日本動畫神戶獎等一眾獎項。

動畫的劇情比較平淡——下雨天,男主人公秋月與女主人公雪野相遇在公園的涼亭裡,此後每當下雨天,兩人都會不約而同地在此相見,兩顆心逐漸靠近。後來,秋月發現雪野竟然是自己學校的老師。最後,男女主人公經過了一番掙扎,做出了最終的決定。

雖然這部動畫劇情平淡,主題也基本延續了舊作《星之聲》、《她和她的貓》等影片中展露的孤獨、愛情、心和心的距離等元素,但好在影片的亮點在於情緒飽滿,以情動人,而情緒的引發、推動、爆發是與影片的美學內核分不開的,正是由於影片的審美旨趣根植於日本美學的沃土中,影片才能在如此平淡的劇情中打動人心。

於無言處聽音——《言葉之庭》的美學解讀

一、大量自然景物的空鏡頭折射出的物哀之美

《言葉之庭》開場便是一個初夏河流的空鏡,其後有大量的關於樹木、小河、楓葉、雨水的空鏡,甚至影片末尾,當主題曲出來的時候,是一段由雨天到晴天,由白天到傍晚,再由晴天到雪天,共計三分多鐘的空鏡頭。

空鏡頭的作用不言而喻。那些細碎的無法言說的心情,交給了天空、雲朵、雨滴、河流,一切盡在不言中。

於無言處聽音——《言葉之庭》的美學解讀

除了定格畫面,不搖不移,新海誠還喜歡另外一種空鏡頭的表達:先是主人公的近景或中景,然後鏡頭慢慢搖遠,主人公越來越小,隱進茂密的樹林,畫面再停留在樹木和天空上。

不管是哪種方式的空鏡頭,帶給我們的感受是相似的。這些停留在自然景物上的空鏡不光讓觀眾更有沉浸感、代入感,而且將影片心緒傳達得更加細碎、蘊藉,從而激發起觀眾情感的共振。

於無言處聽音——《言葉之庭》的美學解讀

而這與日本美學中的“物哀”是極為契合的。

物哀,簡單來說,就是人接觸外部世界時,自然而然產生的幽深玄靜的情感,一言以蔽之——人對外界微妙的感受力。

人們一般將《源氏物語》視為“物哀”的源頭,從中摘錄一段:

源氏公子說:“四季風物之中,春天的櫻花,秋天的紅葉,都可賞心悅目。但冬夜明月照積雪之景,雖無彩色,卻反而沁人心脾……”

四季風物變化,櫻花的翩然墜落、楓葉的隨風搖曳、雪花的安然寂靜……都能給人帶來細碎微妙的感受,這種美不是波瀾壯闊的,而是細膩哀傷的。

於無言處聽音——《言葉之庭》的美學解讀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中,主人公可以在庭院裡靜坐一整天,看櫻花緩緩墜落。這種觸景生情,對自然風物的感發,使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對事物流逝的無奈化為美感封存。

不管是新海誠對自然景物的空鏡,還是小津的獨對櫻花,觀眾都能體味到根植於日本民族文化中的“物哀”審美觀。這份對自然景物的感慨、感動、哀傷同日本俳句一樣輕妙,不會有尖銳的質地。

於無言處聽音——《言葉之庭》的美學解讀

其實,對自然風物的注意和感受,從新海誠的少年時代便形成了。

新海誠喜歡將自己長大的長野縣稱為鄉下,在一次採訪中他講道:“每次想到少年時代,腦中想起的總是這樣的畫面——自己身處非常廣闊的一片天地,一眼望去,漫無邊際,然而目之所及,幾乎沒有幾個人。大概就是在這種人煙非常稀少的地方生長,讓我變成了一個寂寞的、不安的、憂傷的人。”

這份少年時代的情感,新海誠在他的動畫中留存了下來,因而他的影片也瀰漫著淡淡的愁思,朦朧的哀感。將故事和人物植入自然變幻的場景中,使大自然變為幕布,大量的空鏡頭因此成為情緒推進的助力

於無言處聽音——《言葉之庭》的美學解讀

二、男女主人公約會背後的“一期一會”文化內涵

一期一會,每一次親臨的感受,時間、空間、心境、氣息只有彼時的一次呈現,因而每一次的相見,都應珍惜。

男主人公秋月和女主人公雪野的初遇,是因為一場大雨。此後,每當下雨,兩人都會不約而同地去公園的涼亭下,完成一次次心照不宣的約會。雪野的抑鬱症由此好轉,秋月的夢想抓得更緊,人生也更有了清晰的目標和方向。

於無言處聽音——《言葉之庭》的美學解讀

然而,在晴天時,秋月是不會逃課的,雪野也沒有理由翹班。

兩人在晴天時都渴望天降雨水,能夠有理由奔赴約會。雨天來臨,兩人也格外珍惜這些在一起的時光。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即使天無雨,我亦留此地。

新海誠讓男女主人公分別說出《萬葉集》中的俳句,傳達了那種對對方有口難言的期待和珍惜。盼望和期待是隱藏心底的,但我們依然能通過男女主人公在一次次雨天約會的動作、語言、著裝上略窺一二。

於無言處聽音——《言葉之庭》的美學解讀

雪野在每一次的雨天出現時,著裝都是不同的。時而是利落得體的職業裝,時而是輕鬆舒適的休閒裝。而秋月因這些約會的改變雖然並不體現在著裝等外在形式上,但他對夢想的追逐卻變得更為具象。一次次畫稿子、為心愛的女主丈量腳的尺度,設計一款她喜歡的鞋子。

“為她做出一雙鞋,讓她穿上後能夠走得更多更遠。”


於無言處聽音——《言葉之庭》的美學解讀

無疑,這一次次的約會,男女主人公都是極為重視和珍惜的。然而,這只是表面的。

更深層的一個層面,則是男主在一整個暑假都沒有再去公園裡,不見是為了更好的相見,他知道要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他利用整個暑假打工攢錢,為了追逐自己心中的夢想,為了“有一天走得更穩更遠,那就去見她。”

這份珍重和剋制,正是“一期一會”的妙處。

於無言處聽音——《言葉之庭》的美學解讀

在我看來,“一期一會”還有著另外一個維度的解釋,那就是在每一次的約會中,彼此真心誠意,從而達到情感的共鳴。

江戶時代(1603—1867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直弼在所著的《茶湯一會集》中,對“一期一會”這樣解釋道:

“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覆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約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此便是:一期一會。”

由此看出,日本茶人們在茶事中所抱的這種心態,其目的是督促茶人們珍惜每一次茶事,讓人們從每一次謹慎的茶事中“以誠相交”,達到情感的共鳴。

於無言處聽音——《言葉之庭》的美學解讀

從這個維度上來講,雪野由一開始的“感覺自己堅持不下去了”,到後來的對生活重新有所期待;一開始只知道酒和巧克力的味道,到後來能品嚐出秋月帶來的便當的味道(抑鬱症好轉);秋月則從一開始對雪野的好奇到後來傾心而談自己的夢想;

兩人的心慢慢衝破束縛,兩個孤獨的靈魂都在雨天的公園裡找到了安身之所,達到了情感上的共振。

《言葉之庭》中對“一期一會”的表達,一為珍重約會,二為每次約會時的“以誠相待”。

於無言處聽音——《言葉之庭》的美學解讀


三、氤氳在作品中的“侘寂”之美

日本學者鈴木大拙在《禪與日本文化》中說道:“‘侘’的生活可以做這樣的定義:一種深藏在貧乏之下的難以言表的靜靜的喜悅。”

這個解釋稍顯抽象,其實簡單來說,侘寂是一種不完美的美、不完整的美。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人會喜歡形狀不規則、中間有一條裂紋的杯子的原因。

《言葉之庭》的結局是開放的,女主離開了男主所在的學校,回到了故鄉,男主迴歸了以前的生活:學習,考試,打工,製鞋。只是每當仰望天空的時候,總會想“她還好嗎?”

於無言處聽音——《言葉之庭》的美學解讀


在大雪紛飛的時候,秋月收到了雪野從故鄉寄來的信,信上寫道:“希望秋月快樂,溫暖的季節早日到來。”動畫在紛飛的雪花中悄然落幕。

新海誠並沒有讓互相喜歡的男女主人公在一起,即使女主人公已經從學校辭職,兩人不再有“師生戀”的顧忌;即使秋月勇敢地向雪野表明了自己的心跡;即使女主人公掙扎之後,勇敢地衝破束縛,擁抱了秋月……

於無言處聽音——《言葉之庭》的美學解讀

之所以沒有讓男女主人公有一個“大團圓式”的結局,或許與新海誠接受的審美教育有關。新海誠系統接受過四年的日本文學教育,他的動畫影片中,特別喜歡用俳句表達影片蘊藉的內涵(如《你的名字》中的“黃昏之時”出自《萬葉集》,《言葉之庭》中的俳句也出自《萬葉集》),從而表現他對日本古老文明的敬意和緬懷。

於無言處聽音——《言葉之庭》的美學解讀

而日式文學中,“侘寂”是一種由來已久的、有著豐富底蘊的審美觀。接受了東方式審美教育的新海誠,對這種古典東方的審美非常迷戀。

新海誠在某次訪談中說道:

“我覺得,除了孤獨和憂傷之外,我還有一種氣質,是對美的偏執……人的情緒有喜怒哀樂,但底色多半隻有一種。我的底色確實是哀。”

或許,從少年時期在長野縣獨自一人面對空寂無人的曠野時,那種迷離惝恍的不確定感、不安全感、無常感就已經根植於新海誠心中。

《言葉之庭》中,秋月在喧鬧的課堂上,獨自望著窗外,內心獨語:“晴朗的日子裡,我乘地鐵到這裡,但我總覺得自己不屬於這裡。”雪野也曾對秋月坦白不安:“二十七歲的我絲毫不比十五歲的我聰明,只有我一直停留在原地。”

於無言處聽音——《言葉之庭》的美學解讀

那種不安全感、不確定感、猶疑感正暗合“侘寂”的審美內涵。或許在新海誠看來,只有不完美的、短暫的和不完整的故事才能夠擁有真正的美,這才是大自然的本質。

《言葉之庭》最大的成功之處不是畫面的精美,也不是小清新的劇情,當然也不是CG技術(Conmputer Graphics的縮寫,指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視覺設計和生產)的前衛表現手段,而是它的重意境、重情緒。

於無言處聽音——《言葉之庭》的美學解讀

與其說他們在講什麼故事,不如說是某種不可言說的意境和情緒的傳達,讓人最為著迷的,是那些“可能會發生但終究沒有發生的情節或情緒。”

由於新海誠內心對日式審美觀的崇尚,最終電影的抒情性壓倒了敘事性,所以在不少觀眾評價《言葉之庭》劇情太平淡的時候,仍有眾多觀眾認為:

“新海誠已經將他的美學原則執行到了極致,閃電雲層、枝葉垂落的水面……每處細節,無不精確完美呈現著兩個字:日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