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專訪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張毅教授

“ 在關鍵時刻,互聯網醫療站了出來,成為前線醫生們最堅強的後盾。”

互聯網醫療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專訪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張毅教授

張毅,MD, PhD, FACC,FESC,華醫心誠醫生集團簽約專家

這個冬天,梅花依然寧靜的開放;這個冬天,藍天依舊明鏡如洗;但這個冬天的中國-武漢卻經歷了人類無法想象的災難,面對各大醫院床位、醫護人員的緊缺加之新冠病毒的高度傳染性,許多患者在原有疾病的基礎上出現了焦慮與恐慌,此種情形下,互聯網醫療,一馬當先,挺身而出……

有這樣一群人,在這個本該與家人團聚的佳節,衝向疫情前線;有這樣一群人,在中華民族遇到災難時,毅然挺身做勇敢的逆行者,這些人,就是醫者。危難時刻華醫心誠醫生集團攜手39互聯網醫院平臺, 為廣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在線公益“雲”義診診療服務,做為華醫心誠簽約專家的張毅醫師加入到心血管疾病免費“雲”義診活動中,與全國的心血管同仁一起為抗擊疫情貢獻力量,讓我們聽聽張主任在此次義診中的心聲。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在關鍵時刻,互聯網醫療站了出來。”

記者:請分享一下您參加在線義診的初衷?在線接診和現實坐診差異很大,心血管醫師應該做哪些準備,以面對這一新型診療方式?

張毅: 我認為每個醫生,在我們的國家面對如此重大疫情的時候,都會非常希望能在國家需要的時候能出一份力,做點事情。雖然,作為心血管科醫生,不需要我們第一時間奔赴前線。但是,在後方,能在互聯網上為無法就醫的患者提供醫療服務也是令人欣慰的事情。我們從小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熟讀歷史,我們深知在國家危難之際,每個公民應該盡到自己應盡的義務。更何況,我們接受了10多年的嚴格的醫學訓練,以守衛人民健康為己任。在這樣的疫情面前,能做一點基本的貢獻是非常值得高興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只有在這樣的重大疫情面前,我們對這樣的詩句才有更深刻的體會。

在線接診和現實坐診最大的差異在於,醫生不能獲得更多的疾病相關信息。雖然一樣可以問診,但是無法完成聽診、觸診等,對於血壓、心率、脈搏、呼吸音和水腫等情況瞭解較少。我們也不能迅速獲得心電圖、心肌酶等第一手檢查結果。在這樣的背景下,則更需要醫生進行詳細的問診,才能更好的鑑別相關疾病,準確判斷嚴重程度。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患者及其家屬良好配合,指導患者以主動獲得疾病關鍵信息。比如,我有時候會讓患者自己在視頻前利用電子血壓計測量血壓,數自己的脈搏,觸摸自己的腳踝有沒有水腫等。除此之外,醫生更需要耐心詢問去獲得患者既往的檢查結果。所幸,相對於診室,患者家中的資料比較全。患者可以把既往的出院小結,化驗單,既往吃藥的藥盒,拍照發給醫生。這樣就能方便醫生全面瞭解患者既往的病史和相關診治經過,非常利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記者:因在線接診條件限制,心血管醫師在接診中如何更好的引導患者就診,以更好的服務患者?在義診中最觸動您的情景、病例或事件有哪些?

張毅: 在線接診,患者往往苦於沒有辦法進入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再加上長期困在家中,缺乏適當的文體運動與娛樂活動,大多數患者表現的比較焦慮。在這樣的背景下,接診的醫生需要更加耐心。所幸是現在在線接診的患者數量不是很多,讓醫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患者溝通。因此,建議在診療開始的時候,醫生可以先介紹一下自己的專業和特長,讓患者從建立最初的信任開始,慢慢去幫助患者。建議多采用鼓勵和安慰的話語,為患者制定行之有效的診療方案。特別是對於慢性疾病患者,有時候需要給予患者幾套治療方案,再給一定的治療時間,讓患者感覺治療方法很多,療效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達到。這樣,可以避免增加患者緊張情緒,良好的心理狀態是心血管疾病康復的關鍵環節,在此疫情之下,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我在義診過程中,遇到過一個血壓長期控制不佳的患者,表現的非常焦慮。她認為自己家中的電子血壓計不準確,深怕自己中風後腦出血。我鼓勵患者,要相信電子血壓計,歐洲20年前已經淘汰了傳統的水銀柱血壓計。只要她測量的方法正確,是可以獲得準確血壓的。我為她重新制定了降壓方案,然後,建議她每天只有上午連續測量三次血壓,每次間隔一分鐘,第一次血壓測量值摒棄,後面兩次血壓測量值取平均就是她準確的家庭血壓。患者採用了我建議的方案,慢慢控制了血壓,也學會了家庭自測血壓的正確方法。她非常高興,一週後又在線上進行了複診,並非常感謝我的幫助。

華醫心誠簽約專家張毅在手術中

互聯網醫療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專訪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張毅教授

華醫心誠簽約專家張毅在手術中

記者:患者對線上問診的需求和期望是什麼?開處方、用藥或隨訪等?請分享您在線問診的經驗,以供更多醫師參考學習。

張毅: 目前,患者在線上的需求主要還是希望聽到醫生專業的診療意見,給予對應的診療方案。有時候,即便是對疾病嚴重程度的初步判斷,和給予應急的預案,他們也是非常需要的。至於開處方和用藥調整與隨訪等,目前患者的期望比較小,因為還沒有這樣的服務在常規開展。

但是,我們也非常高興的看到,在此疫情期間,很多省市推進了互聯網醫院的建設和醫保“脫卡支付”的工作進度,越來越多的醫院建立了互聯網醫院。這樣做的好處是對於慢性疾病複診的患者,可以足不出戶,享受到醫生的基本診療與諮詢,並真正提供送藥到家的服務。

隨著這次疫情,電子醫療領域的堅冰也開始鬆動。一直以來,教育與醫療是信息化改革最難實現的領域。隨著教育之後,醫療領域的互聯網變革也終將到來。其中,最大的受益者肯定是百姓。他們可以足不出戶享受更便捷的醫療服務,擁有更多元化的選擇。醫療深化改革將逐步滿足人民群眾不同層次的醫療需求。

在關鍵時刻,互聯網醫療站了出來,成為前線醫生們最堅強的後盾。

專家簡介

互聯網醫療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專訪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張毅教授

華醫心誠醫生集團簽約專家張毅 MD, PhD, FACC,FESC

張毅 MD, PhD, FACC,FESC

留法醫學博士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副主任醫師;同濟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華醫心誠醫生集團簽約專家。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創新與轉化學組全國委員;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臨床循證醫學學組全國委員;上海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高血壓學組副組長;同濟大學臨床流行病學與循證醫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執行委員;上海市拳擊協會理事。

在心血管預防和預警領域已發表SCI文章68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SCI論文45篇,總影響因子為149.7分,總被引535次。一篇論文曾獲美國AHA Hypertension雜誌年度最佳臨床型論文獎,單篇被引149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面上項目1項,上海市衛計委優青項目1項。曾獲同濟大學首屆十佳醫務青年;東方心臟病學會東方新星提名獎;上海市衛生系統“新優青”。曾獲上海市醫學科技獎三等獎,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現任美國心臟病協會委員(FACC),歐洲心臟病協會委員(FESC),歐洲高血壓協會(ESH)委員,國際高血壓學會(ISH)委員,任Hypertension等雜誌的審稿人。目前申請/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5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軟件著作權證書5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