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克利 Late Klee

晚期克利 Late Klee | 生命最后十年中的多元视觉实验

晚期克利 Late Klee | 生命最后十年中的多元视觉实验

保罗·克利:晚期克利

Paul Klee: Late Klee


日期:3月6日至4月18日
地点:伦敦格拉夫顿街24号时间:每周二至周六 10:00-18:00
开幕导览:3月5日(星期四) 17:00-18:00

(由保罗·克利中心的Fabienne Eggelhöfer博士导览)

开幕酒会:3月5日(星期四) 18:00-20:00

卓纳画廊伦敦空间欣然呈现保罗·克利(Paul Klee, 1879-1940)个展《晚期克利》(Late Klee)。这是自画廊宣布与克利家族的独家合作以来,为艺术家举办的第二次个展。该展览集中探索保罗·克利自20世纪30年代早期到1940年逝世时的作品,呈现艺术家在晚期多元的视觉与形式风格。

晚期克利 Late Klee | 生命最后十年中的多元视觉实验

保罗·克利(Paul Klee)在他的画室,包豪斯魏玛校区,1923

摄影 | 菲利斯·克利

保罗·克利中心,克利家族捐赠

© Klee-Nachlassverwaltung, Hinterkappelen

版权归保罗·克利中心,伯恩,图像档案

保罗·克利被公认为二十世纪真正划时代的艺术家之一。在上世纪20年代,克利在著名的德国艺术与设计学校“包豪斯”(Bauhaus) 任教,其新颖前卫的作品与理念使他成为这所学校最重要的讲师之一。1931年,克利离开了任教十年的包豪斯,开始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担任教授职务。至1933年末,因新掌权的纳粹党开始镇压先锋的艺术实践,克利离开了自1906年起常居的德国,回到家乡瑞士伯尔尼,并在那里度过余生。从1935年开始,克利一直在与病痛斗争,这不时影响了到他的创作。但是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社会政治混乱与二战爆发的时代背景,克利却展现出堪比他青年最高产时期的创作热情与才能。正如马提亚斯·贝尔曼(Matthias Bärmann)所说,“克利在不断体会病痛折磨与死亡临近的过程中,似乎重获了一股矛盾的生命力,以至于他的艺术创作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贝尔曼同时补充道,“在经历了流亡的身心折磨后,他的艺术实现了最终的转变,达到了巅峰。正如马蒂斯或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家一样,克利最后的作品有着独一无二的成就。”

晚期克利 Late Klee | 生命最后十年中的多元视觉实验

保罗·克利(Paul Klee)

《暮光下的面具》,1938

摄影 | Anna Arca

© 克利家族

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

在20世纪30至40年代,尽管克利的作品被德国当局镇压,他在英美的声誉却不断增长。克利在此期间于伦敦举办的几次展览,均聚焦了克利30年代的艺术创作,其中包括1934年与1935年在梅耶尔画廊(The Mayor Gallery)及1939年伦敦美术馆的展览,意义尤其深远。1938年,在历史上著名的伦敦新柏林顿美术馆举办的《二十世纪德国艺术展》中,克利的作品脱颖而出,有力地反击了纳粹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早期在德国和奥地利举办的巡展《堕落的艺术》。克利逝世以后,伦敦的莱斯特美术馆在1941年呈现了意义深远的油画与水彩作品展,泰特美术馆则在1945至1946年举办了克利的大型回顾巡展。

晚期克利 Late Klee | 生命最后十年中的多元视觉实验

保罗·克利(Paul Klee)

《战斗示意图》(细节图),1939

摄影 | Kerry McFate

© 克利家族

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

晚期克利 Late Klee | 生命最后十年中的多元视觉实验

保罗·克利(Paul Klee)

《可悲的方案》(细节图),1939

摄影 | Kerry McFate

© 克利家族

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

展览《晚期克利》重点展示了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多元的视觉实验。克利一系列图形化的作品中,线条的绘制呈现出高度的个人日记化乃至私人化特质。不论是抽象画作,还是对面具般脸孔具象的描绘,都体现了克利对色彩的娴熟运用。克利联系作品主题与视觉风格的能力令人难以望其项背,而他或风趣幽默、或阴沉刻骨的作品标题也让这段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在《折磨》(1938年)中,曲折的几何线条在红色、橙色与黄色构成的背景上,勾勒出了一张脸和一个躯体。《战斗示意图》(1939年)中,明亮的色彩包裹着深色的线条,形成充满了张力的对比,让整幅作品更具动感。就主题与风格而言,这些作品展示了克利视觉创作的绝妙精巧,以及他运用黏合剂、油脂、油画棒以及水彩等材料,对绘画形式的无限尝试。这使其作品不仅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也格外地富有触感和原创力。克利关于视觉创作的巧思影响了二战后的一众艺术家,如安妮·阿尔伯斯(Anni Albers),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马克·托比(Mark Tobey)和理查德·塔特尔(Richard Tuttle)等无数后辈。

晚期克利 Late Klee | 生命最后十年中的多元视觉实验

展览现场,《保罗·克利:创造的天性》,伦敦海沃德美术馆,2002

晚期克利 Late Klee | 生命最后十年中的多元视觉实验

展览现场,《保罗·克利:创造的天性》,伦敦海沃德美术馆,2002

作为本展览的补充,在伦敦画廊的上层空间亦同时呈现了布里奇特·赖利(Bridget Riley)的习作展。对于赖利而言,保罗·克利对她的抽象艺术事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02年,赖利也参与策划了在伦敦海沃德画廊举办的英国首场克利大型回顾展《保罗·克利:创造的天性》。

2019年,卓纳画廊在纽约首次举办了保罗·克利个展《保罗·克利:1939》,其同名展览图录将于今秋由卓纳图书(David Zwirner Books)出版。

保罗·克利

Paul Klee

晚期克利 Late Klee | 生命最后十年中的多元视觉实验

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

《克利在比亚里茨》,1929

约瑟夫与安妮·阿尔伯斯基金会,1976.7.112

© 2019 约瑟夫与安妮·阿尔伯斯基金会/ 纽约艺术家维权协会(ARS)

保罗·克利(Paul Klee, 1879-1940)是一位有着超凡创造力的现代先驱,被公认为二十世纪真正划时代的艺术家之一。他身兼艺术家、教师、作家和思想者的多重身份,作品从丰富多彩的色块到令人浮想的图像,都探索和拓展了先锋艺术的领域。

1921至1931年间,克利在德国著名的艺术设计学校包豪斯(Bauhaus)授课,因其新颖的艺术创作与观念,被认为是包豪斯最重要的教师之一。人们常把他与二十世纪一些最主要的艺术运动联系起来,如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但他的创作又保持着高度独特的个人风格,从不被某个运动所限制,或是落入抽象与具象的现代对立中。克利兴趣广泛,而他的创作与语言、音乐(他曾是优秀的小提琴手)、讽刺作品、政治等方面都有着深层联系。他对颜色和材料进行激进的实验,用拼贴和一系列绘画媒介创造出视觉和触觉上都有强烈冲击的作品。

晚期克利 Late Klee | 生命最后十年中的多元视觉实验

保罗·克利(Paul Klee)与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在街边咖啡厅,法国昂代,1929年夏

摄影 | 尼娜·康定斯基

图片由保罗·克利中心提供

© Klee-Nachlassverwaltung, Hinterkappelen

1933年纳粹掌权后,克利逃亡至瑞士伯尔尼,在那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从1935年至他1940年去世,克利一直在与病痛斗争,病情不时影响了他的创作精力。但正是在这样大规模的社会政治混乱与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下,克利却拿出了堪比他青年时最高产时期的创作热情与才能。

保罗·克利于1879年以德国籍出生于瑞士。他早年与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及表现主义组织“蓝骑士”(Der Blaue Reiter)关系密切。在巴黎接触了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和罗伯特·德劳内(Robert Delaunay)的艺术后,克利开始将立体主义与其他色彩技巧与自己独特的风格进行融合。1921年,他被包豪斯的创办人及第一任校长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任命为学校的“形态教师”,并在1926年至1931年学校移址德绍后担任教授。

晚期克利 Late Klee | 生命最后十年中的多元视觉实验

MoMA回顾展现场,1950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照片文献,433.5

摄影 | Soichi Sunami

自克利1911年的首个个展以来,艺术家举办过多次重要展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第一任馆长阿尔弗莱德·巴尔(Alfred H. Barr, Jr.)从20年代起就非常熟悉克利的艺术,并在1930年为克利举办了MoMA首个在世欧洲艺术家的个展。

克利于1940年逝世后,众多国际机构仍为他举办过多次重要展览,包括1941年在旧金山美术馆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地巡回的纪念展,其他场馆还包括:伦敦泰特美术馆(1945)、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1957)、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1967和1993)、巴黎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1969-1970)等。2000年起,已有一系列展览探索了克利艺术生涯的多个方面,包括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克利与康定斯基:包豪斯年代》(2003-2004)、英国泰特现代博物馆的《保罗·克利:使其可见》(2013)、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保罗·克利:作品中的讽刺》(2016)等。此外,克利的作品如今正在圣保罗巴西银行文化中心《保罗·克利:微妙的平衡》展出(展期至2019年4月29日),并将随后巡展至里约热内卢和贝洛奥里藏特。

1947年,保罗·克利基金会在瑞士伯尔尼成立,位于伯尔尼的城市美术馆内。基金会于2005年改为保罗·克利中心,并由著名建筑师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设计其独立的研究中心与博物馆。克利的作品已被世界多家重要博物馆列为永久收藏。

晚期克利 Late Klee | 生命最后十年中的多元视觉实验

《包豪斯 1919-1928》展览现场,1938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照片文献,IN82.7.

摄影 | Soichi Sunami

晚期克利 Late Klee | 生命最后十年中的多元视觉实验

回顾展现场,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1950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照片文献,433.5

摄影 | Soichi Sunami

晚期克利 Late Klee | 生命最后十年中的多元视觉实验

回顾展现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1993

摄影 | Lee B. Ewing

晚期克利 Late Klee | 生命最后十年中的多元视觉实验

《克利与康定斯基:包豪斯年代》展览现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2003

摄影 | David Heald

晚期克利 Late Klee | 生命最后十年中的多元视觉实验

《保罗·克利:作品中的反讽》展览现场,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2016

晚期克利 Late Klee | 生命最后十年中的多元视觉实验

《保罗·克利与安妮·阿尔伯斯》展览现场,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2019

(本文转自卓纳画廊DavidZwirner )

《库艺术》所发表过的极简艺术家

(点击人名进行观看)

  • 唐纳德·贾德 Donald Judd | 盒子的艺术家

  • 赫尔穆特·费德尔 Helmut Federle | 对我来说,艺术只是内心活动的视觉化

  • 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 从极简跨向极繁

  • 艾格尼丝·马丁 Agnes Martin | 至死方休

  • 弗瑞德·桑德贝克 Fred Sandback | 空心的“虚无”创作

  • 加里·奎恩 Gary Kuehn | 自由与边界

  • 罗伯特·雷曼 Robert Ryman | 画什么不重要,怎么画才是个问题

  • 伊娃·海丝 Eva Hesse|走极端总比创造一些普通的东西有趣得多

  • 罗伯特·莫里斯 Robert Morris | 艺术对一个黑暗的世纪进行了见证

  • 理查德·塔特尔 Richard Tuttle | 我感兴趣的是事物那种微妙的情绪

  • 索尔·勒维特 Sol LeWitt | 创作理念变成了一部能够产生艺术的机器

  • 罗伯特·曼戈尔德 Robert Mangold | 把人为的设计扔得彻底

  • 菲利普·德克劳扎特 Philippe Decrauzat | 运动与幻象

  • 埃尔斯沃斯·凯利 Ellsworth Kelly | 我不是一个创作者

  • 理查德·安努斯科维奇 Richard Anuszkiewicz | 视觉魔术

  • 卡门· 赫雷拉 Carmen Herrera | 坚守着等到那个欣赏者

  • 奥利维尔·莫塞 Olivier Mosset | 任何人都可以在我的画上签名

  • 拉里·贝尔 Larry Bell | 光影与空间运动

  • 约瑟夫·阿尔伯斯 Josef Albers | 付出一生的时间来探寻色彩感觉的边界

  • 理查德·塞拉 Richard Serra | 改变人们观看方式,就可能改变他们的思考方式

  • 乔尔·夏皮洛 Joel Shapiro | 几何形式中的意义

  • 托尼·史密斯 Tony Smith | 建筑与艺术之间

  • 丹·弗莱文 Dan Flavin | 利用光去塑造空间

  • 卡尔·安德烈 Carl Andre | 如果要切割素材,不如把它们直接拿来切割空间

  • 安东尼·卡罗 Anthony Caro | 影响、交流和刺激

  • 菲利普·金 Phillip King | 既要思考,同时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 肯尼思·诺兰 Kenneth Noland | 色彩、形式和抽象艺术

  • 伊米·克诺贝尔 Imi Knoebel | 探索绘画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 林寿宇 Richard Lin | 我走的路已经窄得不能再窄了

  • 穆尼尔·法曼法玛妮 Farmanfarmaian | 将伊朗传统图案与西方抽象主义相结合

  • 关根伸夫 Sekine Nobuo | 环境转化成的艺术

  • 布里奇特·赖利 Bridget Riley | 律动的视觉魔术

  • 唐纳德·萨尔坦 Donald Sultan | 寻常之物的力量

  • 维克托·瓦萨雷里 Victor Vasarely | “动态艺术”

  • 雅科夫·阿加姆 Yaacov Agam | 动与光的艺术

  • 河钟贤 Ha Chong-Hyun | 宁静的姿态抽象


过程与偶发

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方法论构建

PROCESS AND INCIDENT

THE METHOD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

晚期克利 Late Klee | 生命最后十年中的多元视觉实验
  • 本期聚焦“方法论”,深入解析艺术家构思、创作全过程;

  • 收录13位具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个案样本;

  • 《李禹焕、王舒野对谈录》限量版别册,同步发行;

  • 全方位回顾第二期《库艺术》“自由绘画工作坊”;

  • 收录“青年极简”板块,展现青年一代丰富多元的创作面貌。

现购买可获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