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丨悟已往之可鉴,知“仁爱之心”遍华夏

文 敬 行

趵突泉丨悟已往之可鉴,知“仁爱之心”遍华夏

趵突泉丨悟已往之可鉴,知“仁爱之心”遍华夏

趵突泉丨“仁爱之心”来自山东武警00:0010:49

趵突泉丨悟已往之可鉴,知“仁爱之心”遍华夏


趵突泉丨悟已往之可鉴,知“仁爱之心”遍华夏


01


疫情袭来,人人成了空间上的“孤岛”,为了使心灵不孤独,有人在家看书、拍视频、网上办公,单调中自娱自乐;有人奋战一线,勇敢,坚韧,无我,鞠躬尽瘁;有人坚守岗位,品枯燥、抗疲劳、忍别离,始终警惕······


趵突泉丨悟已往之可鉴,知“仁爱之心”遍华夏

名家画廊丨吴冠中,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他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独创的“彩墨画”独树一帜,其代表作品《长江三峡》《北国风光》《鲁迅的故乡》等。


而对我来说,无聊时最能浇透心田、滋润心灵的,是我们的文化。这其中,一个与齐鲁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概念——“仁”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从《论语》里“仁者爱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到《谏太宗十思疏》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再到《晋书·熊远传》的佳句“民心所向,胜之所往。”一层一层逐渐升华为一点:“仁”与人民密不可分,“仁”与人民结合将迸发无穷力量。


在战疫“最吃劲”的时候,习主席在“2.23”讲话中强调“必须增强仁爱之心,当好人民群众贴心人,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为我们思考“仁”、践行“仁”提供了更好遵循。


02


贯穿古今的“仁”,其核心处总是“人”。疫情肆虐中,人心中的“仁”如此清晰。


趵突泉丨悟已往之可鉴,知“仁爱之心”遍华夏


《论语》讲:“仁者爱人。”


那些丢下行李运回口罩的出国旅行者,那些跋山涉水送去物资的淳朴的人,那些顶风冒雪坚守岗位的基层工作者,那些尽己所能保障人们生活的志愿者······每一个自发的行动、每一个发自内心的举动,都是道德在闪光,是我们悠久文化荡漾的波光。


《论语》讲:“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我们看到千里迢迢往疫区送蔬菜、送口罩的山东老乡,会由衷自豪;看到医护人员脸上的勒痕、防护服上的汗水,会感动落泪;我们看到不戴口罩拒不配合防疫的、散布谣言扰乱民心的,会心生愤怒······

在这场大疫面前,所有人的爱恨既简单、又分明。


《孟子》讲:“仁者无敌。”


无数人自愿闭门锁户“躺着为国家做贡献”;网络上“庚子鼠年,荆楚大疫,有医者钟南山等,率数十万白衣,死战不退”这样的正面呼声始终是主流;每个地方尽己之力、倾己所有,只为战疫的人,层出不穷。举国上下以众志成城的“人和”让占了“天时”“地利”的“疫魔”步步败退。


趵突泉丨悟已往之可鉴,知“仁爱之心”遍华夏


我们自豪,生活里充满“仁者”。


我们幸运,有无数可爱的同胞。


我们感动,每一个小我的牺牲都可歌可泣。


03


其实,从旧时代走来的第一批共产党人,以救亡图存、救国救民为志向,挽民族之危亡、救人民于水火,早已把“为生民立命”“仁”,刻进了中国共产党的骨子里,溶进了共产党人的血脉里。


趵突泉丨悟已往之可鉴,知“仁爱之心”遍华夏


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反腐倡廉,绿水青山,扶贫攻坚,每一句话都是一场实打实的大行动。每一个实打实的大行动,都让老百姓获得了实打实的大实惠。

为生民立命、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在前进。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仁道”一以贯之。


趵突泉丨悟已往之可鉴,知“仁爱之心”遍华夏


如今,生活还在继续

精心的服务让复工者脸上露出笑容

疫情影响的工作被安排得精细妥帖

逆势而动者及时受到应有的惩处


像这样,每一种爱憎都能得到回应

像这样,每一种生活都能获得关照

像这样,每一分力量都能受到凝聚

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

“仁爱”的力量,充盈整个华夏!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